提及三国名将,“关羽”是后世最为推崇的人物之一,且不说他为人如何,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围曹仁、斩庞德、困于禁、水淹七军,逼得曹操迁都等等,仅是这些英雄事迹就足以让他名震华夏,功载千秋;世人眼中的关羽形象多是“胯下压骑千里追风赤兔马,手拿青龙偃月冷艳锯”,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似乎就成了这位千年英雄的标配。
最近又有传言说“关羽墓”被发掘,传说中的“青龙偃月刀”也得以重见天日;当然,这都是《三国演义》惹的祸,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甚至有一点让人失望。首先,“关羽墓”并未被发掘;其次,也没有所谓的“青龙偃月刀”现世。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关羽的兵器肯定不是“青龙偃月刀”;这一点,历史学家也多次证实的。公正的说,《三国演义》虽然家喻户晓,但毕竟是文艺作品;书中确实有部分内容以历史做基础,但很多细节还是与史实不符的,其中就包括传说中的“青龙偃月刀”。
证明关羽的兵器并非“青龙偃月刀”,其实一点都不难。首先,所谓的“青龙偃月刀”直到宋代时期才真正出现,而且还不是正品,名叫“掩月刀”;宋代《武经总要》中就有这种刀的绘图,但外形显然要比关羽的“冷艳锯”小的多,而且也没有“青龙偃月”的图案,这就证明了“青龙偃月刀”不过是罗贯中在艺术加工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神兵利器。
当然,这还不足以否认“青龙偃月刀”的真实存在,这里还有第二点重要原因。“关羽”是汉末时人,那时期全世界的“铁器”才刚刚兴起,而且质地并不好,想要打造82斤重的大刀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关羽真的打造了一把大刀,以当时的工艺水平来说,这把“青龙偃月刀”关羽也绝对用不了一辈子,说不定战场上用几次就会断掉或者其他原因而报废。说到这里可能有声音会说,“越王勾践剑”埋于地下数千年,出土后一样光鲜如新,而且仍锋利无比,秦以前的武器就能达到这种程度,为什么“青龙偃月刀”就不行?
答案其实很简单,“越王剑”是青铜所铸,而且剑身上有一层“铬”附着,这才能保持千年不朽;但是关羽的刀只能是“铁”,如果也是青铜所铸,即便缩小刀的体积,其重量也在百斤以上。当然,如果你相信古代人的兵器动不动就“八百斤”的话,那就真的无话可说了;而且“铁刀”是不能用“铬”来涂层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关羽的兵器并非“青龙偃月刀”。
据今天的考古发现,三国时代的刀窄而直,长度大体在1米左右。当然也有些许区别,比如东吴的刀长60厘米左右,相对较轻;蜀国的刀就有1.2米以上,刀身坚厚,典型的用以“砍马腿”等对付骑兵,这点也较为符合历史事实。而且,无论是魏蜀吴哪一方的刀,基本都会有“环首”用以捆绑布条,再将布条捆与手上,这么做的目的则是为了战斗中,刀不至于从手中脱落;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时的“刀”质量并不好,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断裂或者卷刃,属于战争“易耗品”。
当然,“青龙偃月刀”的重量也证明了它肯定不是关羽的作战武器,传说中“冷艳锯”有82斤重,这是什么概念呢?据史料记载,这么重的兵器从未在数千年的历史战场上出现过,即使有如此重的兵器也是某些尚武之人私下练功所用的道具;难道“关羽”真的就是一位天生神力,几千年就出现他一个的“武圣人”?这当然不可能,“关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既然是人就肯定要用“凡人”的兵器;道理很简单,这么重的刀“凡人”即使能舞得动,在战场上使用也会显得极为笨拙,根本不符合作战逻辑。
既然关羽的兵器不是“青龙偃月刀”,他的兵器又是什么呢?《三国志》中有段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里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刺”,一个是“斩”,而且是先“刺”后“斩”;这就很好理解了,当时关羽是先“刺”颜良于马下,之后才“斩”其首。汉末做到“刺”的兵器,大多是矛或矟。虽然不能断定这两种兵器哪一种才是“关羽”用了一辈子的兵器,但已经可以证明他用的绝对不是“刀”。
当然,能证明关羽的武器不是“青龙偃月刀”的理由还有很多,比如三国时期还没有正式出现用以保持平衡的“马镫”,如果关羽骑着马挥舞“大刀”作战,马背上人的身体平衡是肯定不能保证的;但不管怎么说,关羽的战绩足以称为“战神”,因此后世佛、道、儒三教都将其神化,或是佛教“护法”,或是道教“武财神”,或是儒教“忠义之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