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早期领导人,有许多有个性有血性的人,有些人后来被历史评说很多。但现在历史资料对一些历史人物重新进行了定位。比如李立三,一提到他,就会想到“立三主义”,认为他是有过错的人。其实李立三作为历史人物,虽然有错误,但也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
1、敢想敢干的人
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举起屠刀对共产党人下毒手,很多共产党员死于蒋介石的屠刀之下。在蒋介石的屠刀下,有些人害怕了,成为可耻的叛徒。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被叛徒出卖被捕而牺牲,赵世炎被叛徒出卖被捕,罗亦农被叛徒何芝华出卖。蒋介石认为出这么多叛徒,而且镇压了很多起义,他开始腾出手收拾北部的军阀。
但蒋介石没想到,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很多。其中有一人打乱蒋介石的战略。此人就是李立三。
李立三出生于湖南农村,1919年受五四运动影响到法国勤工俭学。当时在法国,李立三工作很苦,他是翻砂工,这活谁都不愿干。在此期间,他的师父是法国共产党员,年轻的李立三从师父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正是在法国留学期间,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李立三的鼓动能力很强,很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当时只要提到反对派,他就喊“打倒、杀头”。李立三脾气暴烈,而且敢想敢干,在法国还得了一个“坦克”的外号。他对革命很坚决。
1922年,李立三留学回家探亲,他父亲问他回国后准备干什么,李立三说:“我要干共产党”。这句话把其父气得大骂,认为军阀有枪有兵,李立三他们就是几个毛头小伙,根本干不成。
李立三对父亲说:“军阀有枪,我们有真理,有人民,我们死了不要紧,牺牲了一些人,一定有更多的人起来革命,革命一定成功!”
李立三的父亲对儿子很失望,他对人讲:“就当没有这个儿子了”。
李立三父亲知道,当地督军已经杀了很多闹事的年轻人,他担心儿子的安全。
李立三此时正筹划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当时煤矿的总监工王鸿卿得知李立三是罢工的头头,就花600大洋让人暗杀李立三。但工人知道后,从早到晚派出几十人保护李立三。如果需要李立三出面,交谈几分钟后,工人们就拥着李立三离开。那些暗杀李立三的人根本无法下手。
在罢工谈判阶段,路矿局又不肯让步,李立三对他们说:“接受条件就复工,否则就自由行动”。在路矿局眼里,李立三所说的自由行动就是发动暴动。这是路矿局最担心的,最终罢工取得胜利。
对于安源煤矿大罢工的胜利,就连刘少奇也佩服李立三,他曾说:“这是幼稚的中国劳动运动中绝无仅有的事”。这一胜利对全国的工人运动影响很大,因为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后,各地的工会组织被禁止,很多组织转入地下。但安源路矿罢工的胜利,用邓中夏所说:“仅存的世外桃源”。
2、南昌起义最早提出者
李立三不仅善于领导工人运动,而且还领导并参加南昌起义。据史料记载,李立三可不是单纯的参与者,而且他是最早提出南昌起义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
1927年7月12日,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中央改组,将陈独秀停职,鲍罗廷指定了5人为常委: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行使政治局的职权。
当时中央并没有南昌起义的计划,主要工作是做好转入地下的工作,以及把机关转到上海。李立三与邓中夏先去九江,做好中央机关的撤退工作。还调查研究再打回广东能否可行的事。
李立三等人到九江后,认为回广东成功的可能性太小,因为回到广东,如果开展土地革命,就会与张发奎发生矛盾,有可能遭到张发奎的打击。
李立三等人开会研究认为,我方应该自己搞一个军事运动,在南昌搞一个暴动,建立新政府提高号召力。
虽然我党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但如何开展武装暴动,什么时候搞起义,并没有计划。而这次九江会议,李立三提出了南昌暴动,由此可见他是南昌起义最早提出者。
九江会议后,李立三与邓中夏去庐山向鲍罗廷汇报,但鲍罗廷没有说同意或者不同意的话,瞿秋白、张太雷则赞成李立三的建议。
当时共产国际又派一个新代表罗明纳兹来汉口,通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李立三让瞿秋白把暴动的建议带到汉口,由中央快速决定。
中央指示还没来,李立三又于7月24日召开第二次九江会议,此次会议直接明确了,叶挺、贺龙部队于7月28日到南昌集结,28日晚就发动暴动。然后再次请示中央。
有历史学者称,如果第二次九江会议不召开,起义的时间与地点就不知在何时何地了。
周恩来同意李立三关于举行暴动的报告,只是认为地点应在南浔,并到九江召开第三次会议。李立三还是坚持在南昌,最终周公也同意李立三意见。从这一点来看,李立三认为可行的事,他会坚持到底的。
但就在南昌起义准备发动时,张国焘到达九江。他带来中央意见,要求推迟起义。在讨论时,李立三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说:全部准备好了,为什么还讨论?
周公也不同意张国焘的意见,直接告诉张国焘:如果不起义,他准备辞职不干了!
张国焘对李立三强烈坚持无奈,认为说服他其他人就好办了。但没想到李立三根本不同意,认为起义的事无法改变了。张国焘也只能同意。
不得不说,南昌起义是革命处在生死关头的一个转折,是我党被迫拿起武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的武装斗争。也是最困难时期最难的决定,正是李立三的坚持,南昌起义才如期发动。
3、冒险计划让老蒋害怕
历史上对于李立三说得最多的,就是有一个“立三路线”说法。认为他一意孤行。南昌起义后,李立三不同意主席的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广大农村根据地的做法。李立三主张在城市开展武装斗争,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
1930年6月,李立三成为当时实际领导人,于是他制定攻打大城市的计划。
一是由朱德、毛泽东率红一军团打南昌和九江,掩护攻打武汉的部队。
二是彭德怀、黄公略、腾代远指挥红三军团,占领大冶,切断武长铁路,向武汉进攻。
三是贺龙、周逸群率红二军团,帮助地方暴动,然后进攻武汉。
四是许继慎、徐向前率红一军切断京汉铁路,进攻武汉。
五是在广西的邓小平、张云逸率红七、红八军进攻柳州、桂林,再拿下广州,随后北上攻长沙。
李立三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确是大手笔,但这是冒险计划,当时我军还没有具备打大城市的条件。此后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攻占了长沙,但伤亡惨重。甚至缴获的野炮山炮只有彭总与一个朝鲜族干部会用。其他人不会。
攻占长沙后,老蒋就坐不住了,如果李立三的计划成功就端了老蒋的地盘。当时老蒋正指挥中原大战,干脆不与北方军阀打了,直接拉开“围剿”。当然李立三的冒险计划也被纠正了。
但老蒋却怎么也想不到五次“围剿”,竟然围出一个强大的对手。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