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捐躯曾有异域人
迪丽瓦拉
2025-07-26 16:32:52
0

这张照片是1992年3月19日本文作者陪同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同志专程看望国际友人秋迪·卢森堡女士时拍摄的

在八年抗战时期,先后有一批具有国际主义思想的进步记者、作家、医生等志愿者来到中国,或采访报道中国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事迹,或深入部队救死扶伤。他们为中国的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的甚至把生命永远地留在了中华大地。

秋迪·卢森堡女士的先生汉斯·希伯就是其中的一位。

汉斯·希伯

汉斯·希伯1897年6月13日出生于波兰的克拉科夫[注:克拉科夫(Kraków,又称Cracow)波兰历史名城。14~16世纪波兰王国首都。位于维斯瓦河上游,距华沙约250公里。],1919年22岁时去德国留学,大学毕业后加入德国共产党。他先在德国参加工人运动,后辗转去苏联从事记者工作。

1925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后,希伯就与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的十几年中,希伯多次往返中国,深入延安、皖南等地,采访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粟裕等领导人,并将采访所得撰写成报道和评论,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军民的英勇事迹。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在柏林工作的希伯再次来到中国,用他手中的笔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罪行,呼吁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为了向世界人民报道八路军在山东敌后英勇抗战的事迹,希伯于1941年9月赶到山东滨海区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驻地,也就在那时,他与时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秘书主任谷牧同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希伯高高的身材,蓝蓝的大眼睛,深褐色卷曲的头发,穿一身八路军灰棉布军装,腰佩短枪。乡亲们见了,惊喜地说:“俺队伍里有了洋八路啦!”

希伯是第一个来到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外国记者。当时,根据地处于日军、伪军、国民党顽军三面夹击之中,生活异常艰苦。一个外国人不顾个人安危来到了这里,对抗日军民是很大的鼓舞。更何况,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外国友人为数不少,而真正像希伯一样远离祖国、抛开家庭到敌后和我们一起拿起武器、并肩作战的欧洲人并不多。他热情、开朗、幽默,那些手提红缨枪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对他格外亲热,争着唱抗日歌曲给他听,跟前跟后地喊叫“希大爷”!

以下是谷牧同志讲述的这段历史经历。

与汉斯·希伯一起突围

在蒋介石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时候,日寇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烟俊六、日寇华北驻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注:冈村宁次(1884年5月15日-1966年9月2日),日本帝国时代陆军上将,缔造昭和军阀的“巴登巴登同盟”三羽鸟的第二位。],在南京与汪精卫密谋,计划趁机对我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妄图消灭八路军在山东的主力和地方部队。

冈村宁次

1941年11月初,烟俊六亲自到临沂坐镇,调集了日军四个师团、三个混成旅团及汉奸武装共5万余人,分11路从临沂、费县、蒙阴、平邑、莒县向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和山东分局机关驻地沂南县南部的留田扑来,形势十分紧急。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11月5日下午,罗荣桓同志在沂南县的留田附近钮家村,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出敌不意,趁敌之虚,向敌军指挥部所在地临沂方向突围转移。

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11月5日傍晚,分局机关在东汶河岸集合开始行动。随同分局机关行军的还有德国共产党员、著名记者、优秀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汉斯·希伯同志。他在大革命时首次来华,投身中国革命,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的翻译。1931年,他重来中国,在上海与路易·艾黎、马海德等组织马列主义学习小组。1938年,他去延安,受到毛主席接见,后到新四军军部随军采访。皖南事变后,他写文章在国际上痛斥蒋介石反共投降的倒行逆施,以后又由新四军转到滨海区和一一五师师部。他在师部住了一个多月,同朱瑞、罗荣桓、黎玉等同志会见,作了广泛的采访。日寇大扫荡开始后,罗荣桓同志考虑到主力部队作战频繁,希伯同志留在主力部队不安全,让他随分局机关行动,指派我负责接待安排。

这次突围,他就和我在一起。

“留田突围”成功

留田突围

当夜,大雾迷漫,我们的队伍凭着熟悉的地形和准确的情报,寂静无声地急行军,迂回穿梭冲出敌人包围。一路上不能讲话,先行队伍为了给后续部队指明行军方向,就在三岔路口用石灰做出标记,队伍在行进中,有时需要后头的人扶着前头人的背包行走,以免迷路。

我们看着敌人在山头燃起的照明大火,听着敌人的人呼马嘶“衔枚疾走”,宛如疾风流水一般穿过了敌人的“铁壁合围”,在次日拂晓安全到达预定地点。这时,敌人一窝蜂似地涌进留田,但是那里空空如也。我军则继续向西转移,到达费县东北的黄埠前。不费一枪一弹,山东分局及省直机关5000余人胜利突出敌军重围。

当把这个好消息通报大家时,希伯同志高兴得像孩子一样跳了起来。他兴奋地说:“这一夜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夜晚,比起在西方参加的任何一次愉快的晚会都更有意义,更值得留念。”他提出,要立刻给一一五师出版的《战士报》写篇文章,赞颂这次突围领导者罗荣桓政委的“指挥神奇”和山东抗日军民的严密组织性和纪律性,欢呼这个奇迹般的重大胜利。

希伯同志身材魁梧,总用打字机写文章。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以腿当桌用打字机写出了题为《无声的战斗》的稿子。他这篇文章译成中文后,套红登在《战士报》的第一版上。记得这篇文章的结尾是这么写的:“烟俊六总司令官这时候一定正大发雷霆,训斥他的那些不争气的饭桶将军们:八路军主力一夜之间到哪里去了?我们的赫赫战果在哪里呢?那些日本军官们重重包围、数万支枪炮所指的,却原来是一堆堆黑色的岩石!这些饭桶将军今天吃饭的时候,应当给他们来一道美味的菜——大鸭蛋!”希伯的这篇文章,在山东抗日军民中引起强烈反响,起到了很大的激励和鼓舞士气的作用。

“留田突围”的成功,挫败了日寇“铁壁合围”的初步计划。然而敌伪的扫荡部队并没有撤走,而是以百倍的疯狂,继续对我们进行“扫荡”。我抗日军民经历了山东抗战史上最惨烈的一系列战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系统整理成都茶文化 《茶肆春秋... 今(17)日,《茶肆春秋:成都老茶馆档案文献精编》新书发布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是一部旨...
原创 秦... 引言: 秦始皇在我国古代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伟人,在他执政期间,创下了四大工程,分别是秦长城、...
原创 从... 美国是建国只有二百多年的移民国家,刚建国时候只是殖民地小国,但却后来居上,成为了经济高度发达,军事空...
原创 赤... 赤壁之战前,贾诩说什么来着? 《三国志贾诩传》: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
原创 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刘伯温作为明朝的贤臣,尽心尽力地辅佐朱元璋,他擅长写文章,同时也...
原创 《... 《雪中悍刀行》中,徐骁好像很宠姜泥,但徐骁也应该知道姜泥是楚国公主,虽然姜泥现在不会武功,但不代表之...
原创 蒯... 公元前197年,韩信死在了长乐宫。刘邦洋洋得意地问韩信的谋士蒯通说:就你这样的人还敢劝韩信谋反,你看...
原创 苏... 在探讨苏联崩溃这一历史巨变的深层原因时,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无疑为我们揭开了其背后更为复杂的真相:据不...
原创 春... 在周代,中国有“华夷之辨”的思想,也就是将周人视为华夏、诸夏,而将周边的少数民族成为西戎、北狄、东夷...
通俗历史写作的难点 在于既要专... 马可·波罗到底来没来过中国?虽然《马克·波罗行纪》影响巨大,但对其中的记载是否实有其事,一直都有争议...
原创 击... 爱新觉罗·岳乐作为清朝第一猛将,乃统一女真的努尔哈赤的孙子,战功卓越,平定吴三桂,杀了张献忠,清朝前...
原创 吕... 引言 “反复无常”这个成语放在吕布身上最为合适不过。元代诗人杨维桢在诗中写道:“伟哉刘公论,吕布真难...
原创 自... 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很多帝王为何能做到这种程度,其实是因为他将一切被怀疑的对象之后,才能...
原创 被... 吕碧城 说起过往的故事,一半王侯将相,一半才子佳人。女人在故事里,不是殃民的祸水就是陪衬才子的美人。...
原创 “... 公元前224年,王翦即将带着60万秦军出征楚国,秦王嬴政亲自送行。到了城门口,王翦敏锐地发现嬴政一个...
原创 西... 汉朝的建立无疑让中原王朝开始崛起,从汉朝之后,中原王朝几乎在世界上变得非常强大。汉朝出现了一位能征善...
原创 蒋... 说起国民党的主席,蒋介石之名绝对绕不开,对国民党人来说,蒋介石至关重要,这与他多年统治国民党,并在抗...
原创 清... 笔者所在的城市是清王朝奠基之初的皇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距今近400年历...
原创 雍... 清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阴历十月,雍正皇帝下旨加封正定知府朱之琏为一等侯爵,爵位还可以世袭,...
原创 刘... 在刘伯温气息尚存之时,他让儿子给朱元璋送去这两样东西,第一样是泛黄书籍,希望能保刘家人代代平安,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