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甲午成败:不在战争在党争
论述古代史,逃不脱权利争夺和利益集团碾压,纵观二十四史,无一不如此。
曾经上古三代的美好禅让,让人心驰神往,可《竹书年纪》的出土,却展现些许真相。
什么鸟禅让,不过斗争后拳头大为王而已。
后续历史,这样故事一直重演。
比如战国变法后,各国都有新势力和旧贵族之争,秦朝即便短寿也有赵高专权,宦权压倒皇权时刻,汉朝时豪强地主崛起成了政治新势力,到了南北朝隋唐时,则是关陇贵族轮流转的时代。
这一切,贯穿历史的政治斗争,随文官制度的步步完善,最后演化成党争。
党争是动摇大清帝国基石的蛀虫
何为党?
不过不同利益集团相互碾压产物!
中国最早的党争源自中晚唐时候的“牛李党争”,持续半个世纪的党争,科举官员和世家大族争锋相对,以致唐文宗都无奈的说出: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这样话语,体现了一个现实,当文官政治科举制度走上舞台后,左右国家朝局的,从原本的权贵之争,变成了文官党派之争。
这群人,可以以坐师为党,可以以地域为党,可以以诉求为党,进而在后续千年不断轮回。
北宋有新旧党争,明朝有东林崛起,浙党、鲁党多不胜数。
无怪乎后世清朝入主中原后,康熙曾在明珠索额图党争后说出:党争亡国之祸,这样引以为戒话语!
但即便康熙如此说,可后世的满清却依旧陷入了党争之中。
而且这党争,却如康熙所言,引来了亡国之祸,直接让经历同光中兴,有点振作气象的大清王朝,被打垮脊梁和底气,也让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以悲剧收场。
康熙制止了党争的开头,可惜看不到结尾
因为这党争的牺牲品就是甲午战争!
历数晚清百年历史,有个特别鲜明的分水岭就是太平天国运动。
原本铁板一块的王朝,因为一场席卷东南的起义,不得不地方分权,重塑格局,进而出现了后续纵横晚清的两大集团,湘淮。
这两大集团,冒头有先后,领头人也都为能力非常之人。
湘军前中期以曾国藩为首,借平定天国之乱而成了最大实权派,却在后续备受打压。
杨乃武小白菜案,倒下了一批湘军骨干,天津教案更是让曾国藩晚节不保,进而让这个湘军领袖郁郁而终,随后的湘军首领就成了英气十足的湖南人左宗棠。
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反观后起之秀的淮军,则因慈禧太后的两党制衡需要,发展也是顺风顺水,一路青云直上,成了朝堂第一红人。
这两人可谓晚清最牛的撑天之柱,但却多有矛盾,海防塞防之争也人尽皆知。
延伸到后续,更是水火不容!
这一切,在慈禧太后刻意纵容下,注定了他们面对国家危局时,不可能真心协力同心,反而多了窝里斗之举。
正因这窝里斗之举,才有了甲午战争中的庸才上位,这庸才就是海军统帅丁汝昌和陆军统帅叶志超。
一个主掌北洋海军,一个主掌驻朝陆军,而这两人也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李鸿章的安徽老乡。
基于乡里乡亲的关系,还有同属于淮军的情谊,才是他们能得高位的必要因素,至于才能,貌似无足轻重了。
由此,才有了北洋海军和淮军陆军,在甲午战争中的一败涂地
唯李鸿章马首是瞻。
把北洋水师打造成李家军,这个丁汝昌确实做到了,至于其驾驭海战的能力,却差在千里之外。
丁汝昌虽为李鸿章器重的干将,但既非经天纬地之才,亦非与世界接轨的新一代将官,而只是旧式封建一吏。
他早年参加太平军,看到太平军大势已去,被迫随队叛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加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清光绪五年(1879年),丁汝昌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
没有海军科班出身,没有受过正规的海上训练,只因为是李鸿章的人,所以淮系丁汝昌从陆军转行直接来领导海军。丁汝昌对李鸿章言听计从,其依赖之重,达到了没有主见的程度,哪里还有海军统帅的半点自信,俨如李鸿章家丁一般。海军统帅不求战功,走的是人身依附的升迁之路,北洋海军在丁汝昌的领导下,其实已经嬗变为一支家丁部队。
在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之前的近20年从军生涯里,丁汝昌虽有长江水师的背景,但对于新式海军的训练却是懵然无知。
甲午海战:大清国被日本打断脊梁
在调北洋海防差用后,到甲午战争爆发前这段时间,作为清国海军前线最高指挥官的丁汝昌是怎么表现自己“才华”的?
家奴哲学驾驭下的北洋水师,主要目的是对内自重而非对外防御。故此,丁汝昌平时训练,完全是在取悦上司眼球,走形式做样子,一点实战性没有,上操场可以,一上战场就不灵了。
比如北洋水师的射击演练,军舰在射击的时候,靶船不动,结果军舰量好了距离,按照这个浮标发炮,当然是百发百中。可是战场上能这么打吗?
再如阵形问题,战场上千变万化,平时都事先说,今天演练什么阵形,大家做好准备―这事先你都知道了。可是战场上,可能就给你发出一个旗语,就一个命令,马上就变阵了,变成什么样的阵形根据战场情况而定。平时那样训练到战场上怎么能够得心应手?所以丁汝昌主持下的北洋水师,在平时训练方面就缺乏严肃性,缺乏实战性。
这样的海军司令官,不仅毁了海军,而且还毁了自己―—终为自己不擅长的工作搭上性命。
庸才与气节无关。虽然丁汝昌在甲午海战最后时刻吞毒自杀,但仍无法掩盖他无能的庸才本质,海军需要的是挽狂澜于既倒的统帅,而不是一死了之的无用之才。
李鸿章选择丁汝昌,导致中日甲午海战之败;而选择叶志超,则彻底葬送了朝鲜与东北全境。
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李鸿章在选择陆军统帅上,也颇费思量。
那时的陆军将领中,不乏能征善战的老将,但是李鸿章最终选择的却是叶志超。
这叶志超是大才吗?当然是!
他依靠口才赢得胜利,依靠扯谎获得战功,依靠对主子的绝对服从获得信任。
这就是叶志超的全部才华,三个依靠之后的叶志超,不过是清末官场中的典型人物,胆魄如鼠,贪财如命,战功虚无,威望更是木有。
却因为三个依靠,还有淮系将领的出生,被李鸿章引为嫡系,如此庸才大用,这仗能打的好吗?
如果仅叶志超一人如此,手下人给力,朝鲜战场也不至于一败涂地。
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告诉我们,领头人如此,下面人必定有样学样一个不少皆如此。
叶志超的手下们,跟他比也不遑多让,一个个混官场都是老油条,玩双枪那是溜溜的。
即便战时依旧每日置酒高会,毫不懈怠,最终引发了溃败。
难怪平壤决战当口,日军兵临城下,叶志超一小妾仅用只言片语,就勾动起了他思乡之情。
思乡情怯,念人胆怂,一通顾念家人的话语,让本就是老油条的叶志超明白了,坚定了自己该何去何从。
于是,紧急关头他丢下一切,弃城远走,也直接造成了甲午一战陆军的全线溃退和步步败亡。
庸才无用,却担高位,李鸿章不知吗?
平壤战役:武器装备不弱于日军的清军望风而逃
NONONO,李鸿章绝非不知道,可却依旧一意孤行,这行的起点是什么?
淮系之党而已。
观整场甲午战争,海陆军用主帅人皆有失,党争配合内斗,朝野刻意掣肘,腐败削弱战力。
这样情况下,重金买来的舰队也好,重金置办的火炮也罢,落这群人手上,不都成了烧火棍吗?
少有的英雄,配合致命的狗熊,胜败之决在战前已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