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常常有这么一个小段子——中日友好靠韩国,中韩友好靠日本。不管是中日友好还是中韩友好,却都是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时,关系才能稍有缓和,这本身也说明不管是中日还是中韩之间都是相当不对付的。
我国与韩国之间的渊源可谓是相当之深了。在历史上,韩国所在的朝鲜半岛内的政权大部分时候都是我国的藩属国,而韩国沿袭的文化,大多也是从我国流传过去的。但其实韩国的祖上也是阔过的,那就是1400年前的高句(gōu)丽( lí )王朝。
朝鲜半岛所处之地乃是东北沃土,多河流平原,天生就是一处适合人们繁衍生息的地方。而且朝鲜半岛战略纵深广,海岸线也相当之长,是进可攻退可逃,颇有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感觉。
比如在公元244年的时候,曹魏政权当时受高句丽所扰,于是就曾率领大军北伐,直接摧毁了高句丽曾经的都城瓦都城,以为高句丽已经被灭的曹魏大军就此退兵,但很小一部分高句丽残部却东逃沃祖之地,经过70年的时间又卷土重来了。
而此时的中国正在经历历史上有名的乱世——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朝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是在连年征伐之下国力也大受损伤,各方诸侯拥兵自重,还开启了八王之乱的局面。从此开始的之后,中原地区都是战乱不断。
而高句丽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浑水摸鱼,不断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等到公元6世纪末期的时候,高句丽已经空前强大,疆土也直逼我国辽东,还拥有60万兵马,国力极其强盛。
因此,在隋唐时期中原形势终于开始变得稳定一些的时候,自隋文帝开始之后的隋炀帝、唐太祖、唐太宗、唐高宗都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灭掉高句丽!
公元597年时,高句丽王据地自傲,率先向隋朝发难。次年,隋文帝以30万大军兵发高句丽,一度打到了平壤城城前,但是由于时近严冬、粮草不济、疫病横行等等原因,隋文帝军队十不存一,只好撤兵,让高句丽暂时作为隋朝藩属国继续存在。
但高句丽作为藩属国却不向隋朝进献,这惹得隋炀帝大怒,开始在国内横征暴敛,聚集军队113万余人向北进军,开启了三征高句丽的故事。
公元612年,113万余人的大军开始进发高句丽。看起来威势极盛的军队事实上却只是纸老虎,因为里面的很多士兵其实都是临时征召的民兵,战斗力并不强。而且隋炀帝的战争决策出现了大问题,致使第一次亲征以惨败告终。
公元613年,隋炀帝再次亲帅大军进攻高句丽。但是却被杨玄感绕后造反,因此隋炀帝不得不南还平乱,第二次征伐高句丽就此草草收场,同时因为走得匆忙,许多军械物资都留给了高句丽,反而让高句丽更加强大了。
公元614年,已经平定叛乱的隋炀帝再次率军进攻高句丽,这一场战争虽然终于让高句丽暂时臣服,但同时隋炀帝也是劳民伤财颇重,国内怨声载道,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到了唐太宗贞观之治时,唐朝国内空前繁盛,四夷臣服,百姓安居乐业,皆有报国之志。彼时高句丽再次招惹中原地区,因此在公元644年时,唐太宗任命张良为行军统领,率兵3000进攻高句丽。
同时,李世民开始向天下号召,但凡有报国之志的能人异士,皆可自愿参与军队之中。唐太宗没有横征暴敛,而是以自愿的方式来征召民兵。当时所有人都拥戴李世民,以至于“募十得百,募百得千”,还有很多人以私装从军,只想要为国捐躯、建功立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太宗的军队连战连捷,将高句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但唐太宗也在战场上受伤,而且天气逐渐变冷,兵粮将竭,因此便班师回朝,仅以部分军队不断袭扰高句丽,使其不得休养生息,卷土重来。
到了唐高宗时期,唐高宗再次兵发高句丽,消灭了高句丽盟友百济,使得高句丽只得孤军奋战。而唐朝大将薛仁贵、李勣等则是势如破竹百战百胜,最终将高句丽打到亡国,在公元668年时,高句丽彻底平定,自此再无高句丽。
下一篇:原创 浅论齐桓公时期的管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