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不清楚他在喊什么,只看见他拉响了炸药包……”
这是董存瑞的战友在其牺牲前所见到的最后一幕。
也正是这短短的几秒,让他铭记了一辈子。
董存瑞生前照片
为掩护队友舍身炸碉堡,董存瑞英雄葬身火海
1948年5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召开了解放隆化的誓师大会,董存瑞所在的部队也在其中。
隆化地处燕山北麓,地势险要,兼冀东战场要地与承德屏障于一体。
解放隆化成为解放战争最重要的一环。
敌方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便在隆化周围修建大量的坑道、战壕以及无数碉堡。
在战役正式打响之前,董存瑞就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这次战役,我受伤过不下火线,死了就把尸体当掩体,死也要拿下隆化。”
冀热察战役
次日凌晨,随着三颗红色的信号弹升至空中,战斗正式打响,董存瑞所在的六连负责运输炸药包和三角架,保障部队的火力。
在第一次总攻中,
我军凭借炮火压制,成功打下了苔山顶峰的碉楼,夺取了高地。
下午三点左右,第二次总攻开始了。
由于三角架数量有限,战士们不得不抱着炸药包往上冲。
中午时分,六连接到命令,前去支援。
指挥员前后派去了3名爆破手,可都接连牺牲了。
我军发起总攻
正在六连的教导员宋兆田焦急不已,准备再派战士前去支援之时,董存瑞主动请缨,和几名战士前往四连所在的阵地进行支援。
跟随着激昂的号角声,
董存瑞和战友一起发起了冲锋。
突然,敌方的机枪如同狂风暴雨般对战士们进行扫射,董存瑞不得不和战友们一同躲在一条土坡之下。
原来,狡猾的敌人利用地形优势,在桥上修建了一个十分隐蔽且巧妙的碉堡,阻拦了我军冲锋的道路,战士们只能被动挨打。
看到身边的队友不断倒下,董存瑞再次向连长请求,炸掉这个碉堡。
连长无奈地说:
“你已经连续炸掉好几个碉堡了……”
“身为共产党员,炸掉几个碉堡并不是我的最终目标。我的任务是解放隆化,就算只剩下我一个人,也要完成任务!”
董存瑞如是说
看到董存瑞去意已决,连长和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嘱咐他一定要注意安全。
董存瑞答道:
“放心吧,我一定会完成任务的!”
董存瑞拎起炸药包,弯腰冲向敌方的碉堡。
在队友的掩护下,他时而匍匐前进,时而借着弥漫的硝烟站起来一阵狂奔。
他的眼中只有碉堡这个目标。
影视剧中的董存瑞形象
在快要冲进开阔地时,董存瑞指着前面的一个小土堆,对身边的战友说:
“你就在这儿掩护!”
战友扔出的一阵手榴弹把敌人暗堡前的鹿砦、铁丝网炸了个稀巴烂。
董存瑞趁机一路跑进了开阔地带,敌人的机枪也丝毫不含糊,更加激烈地朝着董存瑞招呼上去。
尽管董存瑞已经拼尽全力奔跑,可还是被子弹击中了腿,整个人瞬间倒了下去。
董存瑞艰难地站了起来,忍着剧痛,连跑带跳跑进了旁边的旱河沟中。
成功跑进敌人火力死角的董存瑞终于得以喘息。
董存瑞抱着炸药包艰难前行,终于来到了桥下。
可他发现河水离桥面竟有一米多高,砖砌的河岸和桥柱完全没有可以安装炸药包的地方。
正在董存瑞无计可施之时,
身后传来了响亮的号角声——最后的总攻开始了!
站在桥下董存瑞身子向左一靠,左手举起了炸药包,紧紧地贴着桥面,一边高喊着
“为了新中国,冲啊!”
一边用另一只手拉动了导火索。
霎时间,一阵天崩地裂的巨响,桥上的碉堡的被炸得粉碎。大部队也因此顺利地冲上高地,成功攻下了隆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营造了有利条件。
葬于牺牲之地,朱德亲自题词
硝烟散去后,却不见了董存瑞的任何踪迹,连身上穿的衣服碎片都没有留下,
战友只好用石头标记了董存瑞牺牲的地址。
董存瑞事迹的连环画
战争过后,董存瑞的战友一起去寻找董存瑞的遗物。
大家来到了董存瑞牺牲时的石桥附近,
当初的石桥早已被炸得粉碎,成了一堆碎石。
战友们在附近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却没能找到任何与董存瑞有关的东西。
1948年六月,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决定将董存瑞生前所在的部队命名为“董存瑞班”,其牺牲地点旁边的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国家于1950年给予其全国战斗英雄称号,以此来纪念董存瑞烈士。
由于董存瑞牺牲之时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连衣冠冢都建不了,新中国成立后便在隆化当地为其修建了墓地和纪念馆。
董存瑞墓地
董存瑞烈士纪念陵园修建在隆化的苔山脚下,靠近伊逊河的东岸,
于1954年在清康熙皇帝
清朝波洛河屯行宫旧址上修建的。
经过前后几次扩建,
如今的陵园占地9.16万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陵园。
在墓地的对角线交点上,矗立着董存瑞身穿军装,手举炸药包的雕像。
雕像表情坚毅,左手高高举起炸药包,右手紧紧攥紧拳头,将他视死如归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墓地还有一块巨大的白玉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朱德元帅的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这是在当年董存瑞牺牲后,
朱老总得知了他的英勇事迹,深受感动之下,眼含热泪而写的一幅题词。
董存瑞陵园纪念碑
自从陵园建立以来,总计1100万余人次,成为我国最大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
据团市委负责人介绍,多年来,团市委与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每年暑期在董存瑞部队举办的“少年军校”,让孩子们吃住在部队,与战士们一起训练,一起学习。
既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吃苦精神和艰苦朴素的意识,报名参加军训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增加。
董存瑞纪念馆
再如“红领巾心向党”董存瑞雕像前入队宣誓仪式、各学校组建“董存端英雄中队、小队”、新生开学初参观董存瑞纪念馆等。
让全市青少年更多地了解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
为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董存瑞烈士陵园成为了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成为外地人了解隆化的窗口。
英雄背后的女人,董存瑞妻子为其守寡三年
董存瑞的事迹持续感动教育着无数人,却鲜少有人知道英雄背后的女人。
1944年秋天,15岁的董存瑞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与比他大三岁的女人卢长岭喜结连理。
两人虽然是包办婚姻,但婚后生活却十分融洽。
董存瑞很喜欢漂亮贤惠的卢长岭,卢长岭也同样倾心志存高远的董存瑞。
1945年,16岁的董存瑞决定参军。他第一时间和妻子卢长岭商量,想要征求妻子的支持和同意。
即使明知道此次一别,有可能再也没有相见之日,卢长岭还是遵从了丈夫的想法,支持他去参军。
小两口分别时,董存瑞眼含热泪,对同样默默流泪的妻子说:
“你等着我,打下了太平的日子,我就回来!倘如我牺牲了,你就再找个好人家嫁了吧!”
影视剧中的卢长岭形象
卢长岭含泪与董存瑞依依惜别,对此不置可否,心中却早已下定决心要等董存瑞回家。
卢长岭一边等待董存瑞的消息,一边照顾公公婆婆,撑起整个家。
时光匆匆,眨眼间,董存瑞离家参军已经快三年了。
卢长岭一直殷殷盼望着丈夫回家,可谁知最后却等来了丈夫在战场上牺牲的噩耗。
纵使心中万箭穿心般痛苦,卢长岭还是打起精神强行振作起来,她得继续为亡夫照顾家人,她知道这是她唯一能为亡夫所做的事情。
董存瑞的父母
父母得知董存瑞牺牲的消息后,心中万分悲痛。可看着卢长岭不仅要忍受丧夫之痛,还要挑起家庭重担,他们都对她心疼不已。
因此,两位老人商量过后,决定让年轻的卢长岭改嫁。
当两位老人向卢长岭提出让她改嫁的想法后,遭到了卢长岭的强烈反对。
卢长岭非常坚决地向两位老人表示:
“我决不同意改嫁,我要独自撑起这个家。”
接下来的日子,两位老人总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卢长岭改嫁,卢长岭虽然非常坚持不改嫁,
但她最终还是不忍心两位老人继续为她担心,决定遵从两位老人的意愿。
在丈夫董存瑞去世三年后,卢长岭在两位老人的安排下,选了一户好人家改嫁。
改嫁后的卢长岭依依不舍地离开董家,进入了新家庭。
不过卢长岭在改嫁后,还是经常会去董家照顾两位老人。
卢长岭改嫁的男人忠厚老实,确实是个不错的人。但卢长岭仍然心系董存瑞,总是郁郁寡欢。
后来,卢长岭生了一个女儿。但在生完女儿不久后,卢长岭便与世长辞了。
董存瑞父母
总结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他们是像董存瑞这样牺牲自己保全大局的英雄,也有像卢长岭这样默默支持英雄的英雄家属。
无论是英雄本人还是英雄背后的家人,都值得我们铭记和感恩。
虽然董存瑞最终没能魂归故里,但是有句话说得好: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
只要英雄在大家的心中,就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这也是国家大力修建烈士陵园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