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汉末这段历史,天下分久必合,归于魏蜀吴三国。三国中最具实力的并不是由近乎神人的诸葛亮辅佐的“蜀汉”;恰恰相反,“蜀国”确实是三国中地盘最小,人口最少,实力最弱的一方。
三国中实力最强的,还要数一统北方的曹操建立的“魏国”。周所周知,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能征惯战的武将虽然众多,但大多都是“降将”。曹操正是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利用这些“降将”才能南征北战,开疆裂土,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诸侯。
而这些“降将”中却有这么一位,显得尤为出类拔萃。也正是有了他,导致本应是第一诸侯的“袁绍”败亡,更是直接逼死了诸葛亮的高徒“马谡”,甚至连三国第一神人“诸葛亮”对他也恨之入骨,十分忌惮。
这位降将就是“张郃”。张郃本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诸侯“袁绍”手下大将,也曾号称“河北四名将”之一。但在袁绍手下时,这个所谓的“河北四名将”只是徒有虚名,张郃根本没机会显身手,甚至备受袁绍的冷遇和其他人的排挤。
张郃也看清了袁绍并非“成事”之人,随后毅然投奔了曹操帐下。尤其“颜良”、“文丑”两员袁绍最器重的大将死后,张郃就成了河北袁军中的第一猛将,可以说是军中大旗。
张郃的投降直接使袁军军心溃散,“官渡”战局瞬间逆转,直接促成了袁绍最后的败亡结局。这一点《后汉书》和《三国志》中都有记载“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
曹操得张郃真好似“如虎添翼”,之后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战功。尤其街亭一战,张郃之功名震寰宇;正是从此刻起,张郃也成了诸葛亮既痛恨又忌惮的人。
太和二年(228年),蜀汉第一人“诸葛亮”发起了对曹魏的第一次北伐。当时诸葛亮举大兵出祁山大举北犯,更有天水、南安、安定等郡叛曹策应。诸葛亮的威名声震三国,这次大举兴兵更是震动关中,魏国上下惶惶不安。魏明帝眼见情势危急,不惜亲临督战以壮魏军士气。
当时张郃亲身为帅,奉命进攻祁山诸葛亮的蜀军。大概是诸葛亮轻敌了,本以为派遣即是自己的“高徒”又是亲信的“马谡”为先锋足矣;谁知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虽然占据“街亭”险地,但实战中却不视地理。张郃征战多年,这样的战机怎会错过?只打的马谡军士卒四散,溃不成军。
街亭一失,诸葛亮失去天时地利,进退无据,只得迁西县一千多户撤回汉中。张郃虽然只是占了一个“街亭”,实际上已是击退了诸葛亮这次北伐,更是曹魏对蜀汉的一次重大胜利。魏明帝也称赞张郃道“贼亮以巴蜀之众,当虓虎之师。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
张郃自从投降曹魏后,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张郃用兵变幻莫测,善于利用天时地利派兵布阵,往往能占据先机。从与蜀汉多次接触中也可看出,蜀国自诸葛亮以下,对张郃都非常忌惮他。《三国志》更有记载“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这次曹魏主将是司马懿。当时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势力越来越大,尤其“曹真”死后,能压制司马懿的曹魏老将就仅剩张郃一人;张郃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司马懿的心腹大患。
这次司马懿抵御诸葛亮的办法还是“拖”,直至蜀军粮尽,迫不得已退兵;当时司马懿借口“趁退而击,大事可矣”,强行命令张郃追击诸葛亮。据《魏略》、《后汉书》等史料记载,张郃已知诸葛亮退兵途中必有埋伏,无奈司马懿强下“军令”。
果然,张郃无奈落入司马懿的阴谋圈套,借诸葛亮之手除掉了心腹大患;张郃一死,司马氏正式“接管”曹魏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