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梢的枝叶悄然抽芽,禅房中的高僧悄然逝世。公元664年二月初五,玄奘法师离开了凡尘,归于净土。说起玄奘,你可能首先想到的便是《西游记》中的唐僧。当年,电视剧《西游记》在播出之后迎来了一片好评,而其小说读本更是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不过,对于小说中的唐僧一角,世人给予的评价却是多贬少褒,那么,历史上正真的唐僧究竟如何,一起来看看吧。
玄奘俗名陈祎,因佛法高深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又被世人称之为“唐僧”,他的一生是传奇的故事,有无尽的谜题。
因佛经在传播的途中路途遥远所以多有差错,解说多有不同,时常发生分歧,于是以求得佛教真经为念向西行走,在人马俱绝的八百里沙漠中,凭借一己之力走出沙漠,一路忍饥挨饿,面对各路强盗更是绝处逢生,决不东归。
为取真经他不惜偷渡玉门关,或许并无《西游记》中李世民率领众人送别的依依不舍,当时的唐朝以道教为国教,统治者明令禁止西去,玄奘因没有通关文牒,所以只得偷渡出关。面对统治者的不支持甚至排斥,他毅然选择偷渡西去求取真经,由此可见他西去的决心。
走到古印度时,他曾参加过一场佛学辩论大会,当时有18个国家3000多个大小乘教佛学者还有2000多外道。在大会上,他大战群雄,无人能破,完美地应对各种刁钻问题,辩论18天,无人能敌,名震五印,被大乘人尊称为“大乘天”,被小乘人尊称为“解脱天”。
面对高昌王留阻,毫不动摇甚至是以死明志,体现了不屈之风骨,而他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则记载着唐朝以西的各种风土人情,甚至记载有大量的古印度边疆,政事,物产等大量史实,为后人研究西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玄奘是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杰出使者,被鲁迅先生称为“民族脊梁”。
印度因为《大唐西域记》,发掘了它缺失的历史。在印度史上,有一段时间并没有记载,印度人是通过《大唐西域记》发掘出了印度辉煌的历史。在印度的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佛的影子》,它所讲述的就是玄奘感化一群强盗的故事,由此可见,玄奘在印度历史上也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最终,玄奘历经19年,终于取得佛经,这一路上不知有多少困难险阻,但是他坚守初心,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不论是高昌国的国师,又或者是某位财主家的乘龙快婿,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他最终选择了初心。
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我国在佛教文化上曾一度超越了许多国家。而在玄奘的心中,唯有一念:那就是求得真经,不得真经,终不东归。他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保持初心,不为外界因素诱惑的精神,面对困难不放弃,不退缩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