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史载大禹在四川,为何夏朝在中原?三星堆考古给出回答
迪丽瓦拉
2025-07-28 02:32:46
0

关于大禹来源,很多史书记载为四川,比如汉晋皇甫谧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三国志记载 “禹生石纽,今之汶川郡是也”,扬雄蜀王本纪记载 “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总之,相当一批古人认为大禹源于今天的四川地区。

如今考证可知,夏商都是中原王朝,其中夏朝都城何在或有争议,但大抵也在晋南豫豫西、或鲁东到豫东一带,商朝都城相对清晰,基本都在河南,前期在郑州、晚期在安阳。总之,无论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现,都表明夏朝建立在中原地区。

问题在于:既然夏朝理应在中原地区,那么为何史书上大禹会在如今四川,两种说法显然存在矛盾,难道大禹在四川建立的夏朝后来迁到中原地区?对于大禹与四川的关系,三星堆考古给出了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回答,更可能揭示了夏朝灭亡之后的秘密。

三星堆文明的源头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文明可谓一醒惊天下,迥异于中原的文化风格,带给世人无限遐想,于是关于来源探索,其中不乏“外星人说”、“苏美尔说”等等。但实际上,三星堆文明主要源于中国本土。

成都宝墩遗址的考古队队长唐淼指出:三星堆文化在宝墩文化(被称为“天府之根”)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中原文明因素、长江中下游文明因素综合发展而来的。其中,三星堆遗址中的一些夸张造型,就有史前陕西西安杨官寨遗址(属于仰韶庙底沟文化)与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的影子。

因此,距今5000年前,四川与长江黄河流域的很多古文明存在联系,并非处于封闭环境。而到了夏商更迭之际,三星堆与中原的联系进一步紧密。

社科院学者杜金鹏在《三星堆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关系及相关问题》中指出:“二里头文化曾对三星堆文化产生过比较明显的影响,即三星堆文化吸收消化了某些二里头文化的因素。”比如,三星堆二期中突然出现的陶盉,就源于二里头文化。

通过考证之后,杜金鹏指出:“三星堆文化中的盉、豆等陶器,璋(二里头王权象征)、戈、圭等玉器,最初系从中原二里头文化中传来,是大体可信的”,传入时间大约在商汤灭夏前后数十年。

四川师大李竞恒等学者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比如“三星堆所在的古蜀,是接受‘夏礼’覆盖过的方国,(夏朝灭亡后)还保存着二里头所属夏文化或夏王朝的某些礼制。”

总之,三星堆文明有其本地文化元素的传承,但也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尤其在夏商之际吸收了大量二里头文化元素,当然后期也吸引了商朝文化。

夏人逃亡到三星堆?

上文谈到,三星堆中不是有二里头普通文化元素,而是还存在高等级的文化,比如象征二里头王权的牙璋,还有戈、圭等。另外,考古发现的青铜神树,极有可能就是山海经中的“扶桑神木”,是上古“十日”宇宙观的具象化。那么,三星堆中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到底是如何来的?

三星堆一期(距今4500±150年)较为粗陋,二期(距今3765±80年)文化面貌出现显著变化,新出现了盉、高领罐、小平底罐、高柄豆、平底盆和杯碗等。三期与二期文化面貌相似,属于三星堆文化的繁盛期,时间是约为商代中期及其前后,四期距今3005±105年,大约为商朝晚期与周朝初期。因此,三星堆长期与中原交流,从而引入二里头文化。

问题在于:一般器物传播到四川,其实属于正常现象,但完整的青铜技术、代表王权的牙璋等能传播过来,理应存在一定的隐情,即夏朝灭亡之后夏人四散而逃,其中一支逃到四川。

商汤伐夏之后,史书记载夏桀逃到南巢(安徽巢湖边上发现三官庙遗址,高度疑似夏桀南逃后被追杀的场景)、还有部分逃到北方。夏桀南逃的过程,也是二里头高端技术文化扩散的过程,或许这就是南方多地出现牙璋的原因所在,也是三星堆人掌握完整青铜技术的原因。

除此之外,三星堆中存在笄发与辫发之别,两者之间存在权争。到了金沙遗址时代,却只有一种辫发青铜人像,预示着笄发群体在权争中失败。但有一支蜀人迁到汉中,后迁到宝鸡(弓鱼国),其中也没有辫发。那么,笄发与辫发各自代表什么人群?或许,一方是外来的夏人、一方是本地人,两者除了王权与神权之争外,可能还存在外来与本地的族群之争。

总之,以如今考古事实看,虽然还不能证实残余夏人迁到三星堆遗址,但这种可能性非常大,也恰好可以解释很多“异常”现象。

综上,三星堆中的二里头文化元素,甚至出现完整青铜技术、代表王权的牙璋等,说明夏朝深度影响过三星堆,甚至部分夏人迁到三星堆。

原本源于山东的秦人西迁甘肃,最终将东夷少昊带到西部,让少昊成了“西方白帝”。如果夏人迁到四川,将大禹落籍石纽、变为西羌或西夷之人,其实属于正常现象,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夏朝在中原、大禹在四川的矛盾。最终,在与辫发的权争中夏人失败,部分迁往汉中,部分迁往不远的汶川石纽(山东有汶水,且很多地名与四川相同)等地。

笔者怀疑,浙江绍兴大禹陵、大禹后代建立越国,以及很多地方的大禹传说,可能都与夏朝后人迁徙有关,否则何以解释全国多地存在大禹起源传说!与之类似的是各地尧舜传说等,或许也是这个原因,也是迁徙产生的多地起源传说。

参考资料:《杜金鹏:三星堆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关系及相关问题》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醒... 作为封建王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的一生可以说是是极为幸运的。 1906年2月7日,溥仪出生于醇亲王爱新...
原创 作... 清代宗室制度中,有八个世袭罔替的亲王,他们在清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代统治者汲取其他朝代“内乱”...
原创 原... 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大唐会二世而亡吗?这个问题,相当于在问李建成究竟会不会成为一代合格的帝王...
原创 李... 对于历史上,唐朝可以说是一个强大的王朝了,在那个时期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或者是文化,都是比较厉害的。并...
原创 英... 按照中国历史评价一位君主是否伟大的标准,实现统一中国和光复中国的君主都是最伟大的,比如隋文帝杨坚结束...
原创 说... 提起蒯大富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上了年纪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刚刚上清华没多久的他,便...
原创 我... 作者:朱炳东 1948年7月中旬,正在医院治病的华野3纵原司令员何以祥接到通知:到河北西柏坡,汇报华...
原创 孙... 孙中山身为一代伟人,曾为危难的中国做出诸多贡献,是当之无愧的国父。从开始革命到有所成就,再到中华民国...
“红土地”飞出“金凤凰”,看延...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延安10月21日电(刘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宝塔山...
原创 项... 与项羽同时代的人,对项羽的评价呈两极分化,有人评价他神勇无敌,但也有人认为他滥杀无辜,残暴不仁。 项...
原创 中...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也是如今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信。然而历史长...
原创 清... 引言 闻道头堪剃,而今尽剃头。有头皆要剃,不剃不成头。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原创 他... 他出身草莽却成为了隋末的一方霸主,相比于李渊,他才是英雄! 在隋末唐初的各路反王中,窦建德绝对是最为...
原创 三... 看过三国演义都知道,名将关羽看不惯诸葛亮,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就看不惯。关羽的死有一部分原因是...
原创 韩... 假如当年韩信拥兵自立,那么也就不会有后面刘邦灭了项羽,建立汉朝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曾经问过韩信,我刘...
原创 松... 明末清初,两大王朝曾经发生过两次决战,一次是萨尔浒之战,另外一次则是松锦之战。萨尔浒之战标志着明朝从...
原创 明... 在中缅边境有个特殊的小镇,这里的人既没有缅甸国籍,也没有中国国籍,属于无国籍的状态。摆在他们面前就两...
原创 嘉... 封建时期曾经出现了很多位皇帝,明朝诸位皇帝中有很多有个性的人,其中有一位皇帝后人评价大不相同,有人称...
原创 清... 为什么说清朝皇帝的儿子也不一定能当上亲王贝勒?以太祖努尔哈赤为例,嫡出的第一子褚英、第二子代善、第五...
原创 吴... 战国时,白起、李牧、廉颇、王翦合称四大名将。讲道理说,到了战国后期,基本也就这4人最给力了,不过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