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当年韩信拥兵自立,那么也就不会有后面刘邦灭了项羽,建立汉朝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曾经问过韩信,我刘邦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你也就能带十万兵马。那么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我反正多多益善,意思就是多少兵我都能带。刘邦又问那你多多益善,为什么还是在我手下呢。韩信回了一句,您不善于带兵,但是善于带将。
这成语多多益善的出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几点:
一是刘邦带兵有一定的水平但没达到很厉害的程度,因为能带十万兵马也算厉害了,但是再多了就不行了。
二是刘邦很会笼络人心,韩信说他善于带将,就说明很会收买人心,让别人为自己所用。这其实也说明了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天下的原因,只要会带将,让被人替你打仗就行。
三是韩信带兵能力很强,兵越多越体现将领的才能。可见他是个帅才。再结合当时,韩信作为当时刘邦手下带兵最厉害的人物,拥兵自立的话刘邦手下没有能打得过韩信的。再加上当时项羽还在,至少项羽就没那么快灭亡,很可能会进入到战略相持的阶段。
蒯通说韩信
韩信拥兵自立的想法最早来自他手下的谋士蒯通,这个人很有辩才,跟根据当时形势分析说天下局势的厉害关系。当初陈胜王派武臣和张耳、陈余率三千人北上占领旧赵地盘的时候,就说服当时的范阳令向武臣投降,这一举动使得旧赵之地一下子三十多个县城不费一兵一卒投降武臣,极大帮助起义军在赵地发展,可见其才能。在蒯通游说韩信自立齐王之前,当时韩信带兵把北方赵、代、燕国等各地都摆平了,此时只剩下东边的齐国还在,而当时刘邦已经派了郦食其去说服齐王。这时蒯通就向韩信献计,要是郦食其凭几句话就能说服齐王归降汉王,那还要你韩信干什么,你辛辛苦苦打了好久才拿下五十多个城池,郦食其几句话就拿下十几座城池,你还不如这个郦食其,到时候在刘邦眼里你还是那个大将军吗?经这么一说,韩信就主动出兵攻打齐国,这就有了后面齐王活烹郦食其的事情。
等拿下了齐国,蒯通就向韩信游说自立为王,三分天下的战略建议。我想着才是蒯通要韩信出兵打下齐国的真正目的,要是没拿下齐国,估计蒯通也不会向韩信提出三分天下的建议。因为在他看来有了齐、赵、燕等地就有了抗衡刘邦和项羽的资本。有土地有人再加上韩信能打,自立为王割据一方是不成问题的。其实蒯通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可惜韩信妇人之仁并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
拥兵自立的底气
上面已经说到蒯通建议韩信拥兵自立,韩信要是真的拥兵自立还是有他的底气,原因如下:
一、韩信善于带兵,善于打仗。
当时韩信向刘邦献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后,韩信就带三万人马,渡过黄河,俘获魏王,活捉夏说,背水列阵,攻下井陉,杀死陈余灭了赵国,又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向南挫败楚国斩杀龙且。这一路都是当初这三万人马打过来的,可见韩信用兵厉害。即使他自立为王,刘邦派兵跟他打也不一定打得过。
二、当时战略形势。
刘邦和项羽的战争已经进入到相持阶段。双方都还不能一口吃了对方,当时的刘邦已经是被项羽打败了好几次,几次大败休整后又与项羽继续打,国内消耗的已经差不多,不管资源和兵源。
项羽这边情况和刘邦也差不多,经过三年的楚汉之争,原来楚军的锐气也已经磨得差不多,资源和兵源也消耗很多。这时候韩信就像天平的砝码一样,倒向谁,另一方就要遭到灭亡。假如他保持中立,那么三方就存在鼎立的局面。
三、有赵、燕、齐等地实际控制权。有地盘就有资源,有人口。有资源有兵源就有抗衡的资本。当时韩信已经带兵拿下了赵、燕、齐等地,有资源可以和刘邦、项羽相抗衡。
综上来看,假如当年韩信听了蒯通的建议果断拥兵自立的话,那么天下就会出现三强的局面,而且谁都吃不了谁。刘邦也打不过韩信,灭不了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