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这个人才辈出、群雄争霸的年代,有权、有财、有地是竞争的资本,坐拥大批文武之才也是争霸和称霸的“智囊”和“利刃”。
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刘备就已经开始为自己雄心抱负招揽人才,其麾下的谋士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武将有张飞、关羽、马超、黄忠等人。
甚至曾经投奔公孙瓒的赵云,拒绝袁绍重金相邀,在刘备自立门户后,毫不犹豫地来到刘备麾下。
刘备赏识赵云是不可多得的武将,赵云也因刘备的“明主”气质前来投奔。
但是,在赵云一片忠心耿耿地向刘备进献一番金玉良言后,刘备虽然面色大喜,内心却已将有“常胜将军”之称的赵云划在“不可重用”之列,以至于始终头顶“杂号将军”的头衔。
头顶“杂号将军”,却毫无怨言
赵云能有“常胜将军”的称号,自然有一身高超的武艺。
是金子总会发光,赵云随枪法大师董渊学艺十年后,出山一经亮相就是个“香饽饽”。
最初,赵云跟随公孙瓒,在主仆二人志向理想截然不同的情况下,在自己发展上升的“黄金时期”弃官还乡。
之后更是拒绝投奔势力正强的袁绍,而是心甘情愿来到当时声势甚微的刘备麾下,成为继张飞、关羽之后跟随刘备打天下的嫡系一派,忠心耿耿地跟随刘备。
东汉建安十三年的长坂坡一战中,魏、蜀两军对垒,刘备在魏军攻破城门时“仿效”汉高祖刘邦舍弃妻儿逃命,而赵云正是在此战中立下誓死保护幼主刘禅的功劳。
魏、蜀两军再次对峙的汉中之战中,曹操亲率大军兵临城下,赵云单枪匹马立在城门外岿然不动,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空城计”,“吓”的曹军败走南郑。
刘备对赵云此番功绩连连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军中也呼赵云为“虎威将军”。
赵云征战一生,出战25次,杀敌21位将领,如此累累功绩,应当予以显赫的封号。
但是,刘备在汉中自立为王后,“五虎上将”中张飞、关羽、马超、黄忠分别被封为前后左右将军,而赵云是唯一没有被受封的,其官职仍然只是翊军将军这样一个杂号将军。
对于刘备这样的做法,我们不禁会疑惑这难道不会寒了武将赵云的心吗?
但其实,赵云能够成为刘备的“保镖队长”,将自身安危托付在赵云身上,也是对赵云的一种信任。否则,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向着敌营方向奔去时,就在众人以为他要投奔敌军时,刘备却坚信赵云不会弃他投敌人。
而真正令刘备认为赵云“不可重用”,还是与赵云的一番言论有关。
“君”与“民”孰轻孰重
当初赵云弃公孙瓒,拒袁绍的原因,皆是因为他认为刘备所提倡的“匡扶汉室天下,还百姓安定”的规划,正切合自己的理想,是个可以辅佐的明君。作为一名儒将,赵云更支持孟子所言“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赵云作为武将,本就坦率直言,心里想什么也就无所顾忌地说出来,然而为人臣子,势必要接触官场政治,赵云的这个率真性格却令刘备这样一位凡是权衡利弊的政治家“敬而远之”。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为兴复汉室提出“跨有荆、益”的计划,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有荆州。
在与刘璋争夺益州胜利后,刘备自认为“大业”已经完成一半,便下令将城中的田地、屋舍分封给战功赫赫的文臣武将,以犒劳大家。
而这一行为却引起以“民为贵”的赵云的不满,毕竟夺百姓田产房舍对民不利。
赵云直接拒绝接受受封的房屋和田地,并当着众人的面反驳刘备:“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刘备听后确实采纳了赵云的意见,并没有再进行赏赐,这一举措确实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
对于赵云的一番金玉良言,可是刘备当时虽然面色大喜,心中悄然生下疙瘩,暗叹“不可重用”。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尚且还把北伐的名义定义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理所当然地将“君”和“社稷”放在了首位,这是为人臣子的明智之举、务实之举。
“民贵君轻”是多少君主、大臣魂牵梦萦,却又敬而远之的说辞,赵云十分直率地说出自己心中的“大义”,却与当政者的思想相悖,或许赵云不可重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赵云万事为民着想的理想主义。
施仁政之地,少而难求
刘备对赵云“民为贵”的过分理想主义思想心有不悦,不仅仅是因为他当众以一番言论反驳他,更是因为赵云所追随的可能只是能够施展“大义”的主上,而不是刘备他这个人。
因为,在公孙瓒与刘虞一同攻克乌桓后,二人对待城中百姓截然不同的态度,已经令赵云看清公孙瓒并非自己心中所希冀的“明主”。
尤其是公孙瓒对怀有仁爱之心的刘虞及其全家赶尽杀绝后,赵云可以为了自己的“大义”毫不犹豫地向公孙瓒请辞还乡。
由此可见,赵云最初选择公孙瓒,无非是想找一个能够施展仁政的地方,公孙瓒非明主,才给了刘备一个机会。
来到刘备麾下后,赵云与刘备的思想有一定相悖,但他自始至终对刘备都忠心耿耿,可见在赵云眼里,刘备非穷兵黩武,尚且可施仁政。
刘备作为主上,不可能仅仅因为赵云的一番言论和思想就将他弃之不用,然而赵云始终只有“杂号将军”的称号,也是刘备出于政治考虑,权衡跟随自己的各派系之间的利益,以及赵云在众多功臣面前功绩大小而做出的决定。
因此,我们不能从赵云对刘备的一番言论就管中窥豹,将刘备不重用赵云的原因片面化,而是结合当时三国纷争的时代背景、蜀国内部的自身情况以及当政者的运筹谋略来全面分析。
同时,对于刘备而言,赵云只是“不可重用”,非“不堪重用”,他两次护幼主,屡次冲锋陷阵都是不可磨灭的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