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句话是谭嗣同在1896年写的,根据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正处于甲午中日战争结束时期,《马关条约》已经签订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溥仪退位后,他不甘心,率领清军一连攻下18座,差点打下一片江山
或许也就是因为清朝签订了这种丧国耻的条约,中原土地事实上已经开始由外强干涉,等到了1911年,清朝都属于“奄奄一息”的状态,溥仪退位并不是他想退,而是不得不退。但是,大清也有豪杰,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有一个人不相信大清会因此覆灭,便用行动保卫自己所属的国家。
这个人叫做多罗特·升允,1858年出生的他,恰好生在了清朝时期,祖籍上来说他是蒙古镶黄旗人,军事世家出生,他的身上也是一股子铁血硬汉的气息,曾祖之前在通州当副将,他的祖父也是前锋参领人物,他的父亲则为工部侍郎。
家族里面的亲人都那么优秀,升允在1882年的时候中举,1901年先是在山西当按察使,后来又被升为了陕西巡抚,也就是那时候,他的官职开始越来越大。
总的来说,多罗特·升允的仕途已经算是非常顺利的了,可是偏偏生不逢时,在动荡的晚清时期,他想要保家卫国也是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个家族都等着他传承下去,可是面对如此腐朽落后的国家,他是一身长处无以施展,所以,在辛亥革命到来的时候,升允也感到了危亡的胁迫感。
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完全推翻清政府,想要让一个王朝覆灭,那么溥仪就必须要退位,所以辛亥革命的首要目标就是溥仪。人民百姓的起义心已经非常坚定,面对这么大的国内忧患,当朝者纷纷不安了起来,面对君王要被迫下台这种残局,所有人都显得慌张,却又没有办法阻止。
对于溥仪要退位这件事,多罗特·升允是坚决反对的,也只有他一个人坚定地站在溥仪这边,以“勤王”为理由,连夜赶往兰州,组织马安良、张行志等40余营力量,转而就对陕西进行攻打,采用了“兵分两路”的计谋,除此之外,他还与袁世凯相商,接到“认真防御,幸勿轻离”的指示之后,更是让他信心百倍,也成为了清朝对抗革命兵的坚实力量。
革命军其实也是临时组装在一起的,并不是非常强势,而多罗特·升允作为军事世家出来的官员,对于军事上的计谋他更是得心应手,所以他也很快就带领清军攻克了18座城,陕西这块宝地看来是必然能够夺回了,就在他暗自欣喜的时候,却没有想到计划完全被打乱,他的想法也落了一场空。
正是这时,袁世凯居然倒戈过来反倒协助革命军逼迫溥仪赶快退位,多罗特·升允想要拿回西安的愿望落空,在势力压制之下,他没有办法改变什么,最后打了一个电话控诉他们南北和谈不道义,并无奈签订停战协议,这时候的多罗特·升允可以说是无人搭理,在愤怒之下,多罗特·升允也是变得格外疯狂,对陕西地带大肆进攻,掠夺城池、抢占地区。
1912年2月12日,听到袁世凯逼退了溥仪,隆裕太后也已经颁布了退位诏书这个消息之后,多罗特·升允变得更加不理智,前来劝阻战事的雷恒焱被杀掉,然后用自己的部队围攻乾州,眼看着马上就要攻下礼泉,进兵咸阳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咸阳地区又派部分人来劝和,他也是杀一儆百,直接不留情面将劝和之人杀死,最后,多罗特·升允遭到了山西、四川、云南、贵州四个省份的反抗、围剿。
等到了三月,升允的“勤王”计划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他口头上说想要去死以此见证自己对清朝的忠心,但是背地里还是在想着如何让溥仪复辟。可是没有办法,袁世凯不搭理他,他只能去寻找另一个更强大的“靠山”,在苦苦追寻之下,升允加入了日本结党社,希望能在这找到一个有权势的人帮他完成复辟愿望。
没想到,升允还真找到了大靠山,也成功在1917年复辟,可是他并没能坐在这个“宝位”上几天,就再次下台了。等到了7月23日,多罗特·升允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