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关系的交往并非大炮巨舰瓷器也是维持两国往来的缩影
迪丽瓦拉
2024-11-02 02:08:26
0

原标题:中英关系的交往并非大炮巨舰瓷器也是维持两国往来的缩影

英国王室的瓷器热情

英国王室的艺术收藏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艺术收藏品之一,包含了各种古典珍籍,宝石、名画、瓷器等各类形式的艺术品,大多数都是亨利八世以后的藏品,并在随后的王朝中不断的丰富和扩充。其中瓷器品种以粉彩、白瓷、青花瓷为主,另外还有青瓷和彩塑等。

在《清史稿》和《清宫瓷器档案全集》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清朝御用瓷器输出的案例,而英国王室所珍藏的中国瓷器中,你不仅可以发现很多中国的外销瓷,还可以发现很多王室御用官瓷。

外销瓷器怎么来的?

中国有着悠久的瓷器制造历史,除了老百姓自己用的民间瓷器意外,还有外销瓷器,其中又分为官瓷和外交瓷,其中以皇帝名义赠给外国君主的官式瓷器最为稀少。众所周知,在唐朝时期,大量瓷器开始外销,在著名的黑石号沉船上就发现了定窑、越窑等外交瓷器,而根据当时的情况,这些瓷器很可能式伊斯兰商人带回到本国的礼品。

直到明朝时期,正式的官瓷才出现,在郑和下西洋时期,在印度洋开设了许多官方举办的瓷器厂,因而许多官瓷输送到了波斯湾和非洲等地区。而随着欧洲大陆的各国的发展,同中国的贸易主导权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最开始是葡萄牙人占据了印度洋的贸易,后来荷兰崛起,在后来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印度洋。18世纪,欧洲国家都在广州开设了贸易机构代理,这个时期,中国外销瓷大量流入欧洲。

在明清时期欧洲收藏的瓷器当中,以景德镇地区的生产的青花瓷为最多,彩瓷的出口和流行相对较晚。明中期以后,欧洲开始定制蚊帐瓷器,虽然也有部分精品,但是仍然不能算是官式瓷器。因此,我们也很少能看见在明朝以皇帝名义赠送给欧洲使节和帝王的官瓷。清朝因为海禁的原因,仅仅只在挂广州设立十三行作为对外贸易据点,虽然十三行的规矩很多,清朝所开放的贸易港口也仅仅只有一个,但因为巨大的利润,依然抵挡不住外商的热情。

明中后期到清早年的外销瓷器

欧洲流行中国瓷器的风尚受到了奥图曼帝国的影响。在欧洲人进入到印度洋之前,中国瓷器很少直接输入到欧洲各国。直到十六世纪,意大利、葡萄牙与荷兰开始成为较早接触中国瓷器的国家,通过印度洋贸易可以直接购买中国外销瓷。然而对于英国而言,中国瓷器的大量输入就相对晚了许多。

奥斯曼帝国对中国瓷器的鉴赏水平给欧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国家大量进入印度洋之前,中国产的瓷器是很少流露到国外的,尤其是英国要晚上很多。在十六世纪的时候,中国有两件瓷器最早进入了英国,一件是浙江的龙泉窑,以及一套景德镇的青花瓷。这套名为”长命富贵“的青花瓷,是一名男爵收藏,先收藏于大维德基金会;而龙泉窑青瓷则是由英国商人在奥斯曼土耳其地区购买所得,并由大主教赠送给牛津大学。

随着中国瓷器的在英国上流社会的风靡,在王室和贵族阶层的带领下,稍有资本的英国家庭都会以有中国瓷器为荣。但在十六至十八世纪末期,外销瓷器是英国社会各个阶层能够接触到瓷器种类,英国有时候想要购买瓷器还需要到其他国家去采购,如果英国王室曾派人去荷兰参加拍卖会用以收藏瓷器。在这个时期,英国王室的瓷器收藏品中,多以粉瓷、青花瓷和光彩瓷器,以及纹章瓷器为主。

我们通过乔治三世的王室收藏瓷器来看,王室珍藏品和外销瓷并无区别,这也印证了刚才提到的英国王室需要采购瓷器通常到其他国家进行购买,而此时的英国和中国并无来往,甚至说,即便是在乾隆时期,清朝仍然不太能区分英国和荷兰,更不知晓英吉利的存在。

英国人想和中国通商由来已久,早在1583年,还是伊丽莎白一世当政时期,她就曾给万历皇帝写过一封信件,当然内容无所得到知,因为信件被葡萄牙人截获,再无音讯。作为最早达到英国的中国人沈福宗就曾通过比利时教士柏应理并和他一起游历欧洲,并受到英王詹姆斯二世的热情接待,但中国典籍中却并无此人的记载。

在所有的王室珍藏品中,我们还能够看到一批玛丽二世定制的康熙时期外销瓷其中包含了青花、德化密白瓷以及康熙三彩器物。在其中部分瓷器的底部还有带王冠和王徽环绕的玛丽女王红蜡封印。在明中期到清朝早年间,英国皇室珍藏的瓷器数量其实并不多见,也都是普通的外销瓷,没有官瓷,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两国之间接触的并不密切。

乾隆时期的瓷器外销

在明朝晚期至乾隆中期,是英国从一个边陲小国快速壮大成一流强国的时期,首先是英国通过奉行实用外交主义的政策,让本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迎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并击败了当时的海上强国西班牙和经济强国荷兰,还接受了涉及这些国家的海外殖民利益。而随着英国将势力范围伸进了印度洋,英国对中国瓷器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从王室珍藏中可以看到,康熙和乾隆时期的藏品数量明显多于明朝时期,更值得注意的是,最早由清朝上次的御用瓷器出现在乾隆时期也就是同时期的英国乔治三世时期,十八世纪末,乔治三世派遣马嘎尔尼使团前往中国,以为乾隆贺寿的名义与其商讨和中国通商的贸易。

对于这次派遣使团的目的,乔治三世是非常谨慎的。

英国在给予清朝皇帝的信中写到:

英吉利国总头目官管理贸易事百灵谨呈天朝大人,恭请钧安。我本国国王,管有呀兰地嘧吨、佛兰西、嗳仑等三处地方,发船来广贸易。闻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万寿,本国未曾着人进京叩祝万寿,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我国王说称:恳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我本国的人来广,与天朝的人贸易,均各相好,但望生理愈大,饷货丰盈。

通过这封信件,我们可以看出英国使团对这次访问极其重视,而且对信件中的用词进行了仔细的斟酌。但令人尴尬的是,英国非常明确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通商,而乾隆皇帝并不清楚,此次访问还闹出了很多笑话,比如礼仪上的规定,乾隆并不理解这些进攻的西洋机械有多么精巧等等。

所以乾隆对此次的礼品只评价到:"至其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

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英方的外交使团并没有达到开通两国贸易的目的。

严格意义来讲,清朝对待英国使团的态度,还是按照天朝上国的心态来进行,清廷提到要以天朝长者的身份对英国进行教化,现在想来是十分滑稽可笑的。虽然按照大清的理解,英国使团多少对乾隆有所冒犯,但乾隆仍然本着上国的态度予以照顾,包括多次赏赐礼品。

《上谕档》中记录了赏赐给英王的礼品:“红雕漆桃式盒九,瓷器二百有二十,器三十七,葫芦器十四厖漆雕炕桌二,等等礼品,品种包括绸缎、玉器、瓷器、漆器、茶叶、文具和食品等礼品。

这些礼品大多数都是内务府精品,有的甚至是皇帝专用的珍品。

虽然英国使团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并且超出了以往其他国家使团的朝贡这待遇,但对于英国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皇帝仍然下旨:断不可行。并且乾隆还强调,不能因为英国远渡重洋而来,诚心朝贡,就要给予英国更大的恩惠,更不能破坏清朝百年来的章法。

乔治四世时期

在英国的乔治四世时期,英国发生了一些列的变革如工业革命和击败拿破仑等等,同时乔治四世奢靡的生活作风,成功引领了欧洲上流社会的潮流。这个时期,乔治四世从中国订购许多质量精美的外销瓷器,瓷器包含多种单色釉,粉彩,德化白瓷,象生瓷器、泥塑以及纹章瓷等等,但涉及到青花瓷的比例却非常少。但乔治四世时期和清朝王室并无联系,因此也没有得到清廷御用的瓷器。同时,在英国商人来华贸易中产生了巨大的逆差,而英国人则想通过走私鸦片来解决贸易逆差的问题,并造成鸦片问题一直延续到解放前才彻底根治。

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瓷器外销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打开了中国清廷限制贸易的大门,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通过鸦片战争,英国则将清廷的威风尽扫,中英关系随之进入到了不平等的条约时代。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英国垄断了与中国的贸易,并且开始向中国倾销商品,外交关系并不愉快。

在19世纪后期,列强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李鸿章鉴于国际形势的复杂局面,希望英国能出面调停,而英国为了保证自己在华利益的最大化,也希望能通过李鸿章来跟中国产生更紧密的联系,于是李鸿章开启了访英的旅途,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热情的接待了李鸿章等人,并授予维多利亚勋章。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王室珍藏种又出现了中国的赏赐瓷器,在访问团出发前,清廷以为唯独利亚女王登基六世周年为名义赠送了礼物,包括大清乾隆年制款雾蓝描金粉彩八仙祝寿葫芦瓶、大清嘉庆年制款粉彩描金双端耳群仙祝寿瓶、大清乾隆年制款斗彩对蝶花卉八宝大盘等名贵器物。赏资瓷器的再度出现反映了晚清外交态度的变化,因为御用器物很少以为他国君王祝贺的形式赏赐。

清末和明国初期瓷器外销

清朝灭亡以后,瓷器的生产并非只是中国独有了,包括日本和欧洲等国都能生产质量上好的瓷器,但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走私和贩卖中国文物已经成为了当时西方的一种风潮,因为缺乏相当的保护手段,外国收藏家可以在中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相当多的中国文物。

乔治五世的玛丽皇后曾通过古董商人收集中国清代的官窑器物以及古董,包括清代御窑豇豆红铜锣洗、钧密碗以及玉器等等。又如爱丁堡荷里路德宫收藏的明代龙泉窑器物是苏格兰建筑学家罗伯特.R.安德森爵士赠送的。由此也可以得出,在中国外销瓷的销售道路上,清末至民国初年这段时间已经明显变少,而西方收藏夹更愿意购买古董商手中的瓷器而给到英国王室。

尾声

英国王室的瓷器收藏品中,通过清朝赏赐的官瓷和御用瓷器,说明了英国和清朝两国之间的高超关系在不断的变化,这与在鸦片战争前清廷高傲的态度和后期清廷对英国的依赖,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正是这种不断变化的外交关系和一些列的不平等条约,让英国学会了近代世界的外交规则和融入了西方世界,在这一定程度上给中国带来了积极作用。

通过晚清至民国时期古董商购买的官窑瓷器虽然不能直接反映中英贸易之间的关系,但能够从侧面看出清朝赏赐官瓷的稀有和珍贵,也能够说明英国王室对中国瓷器和传统文化的喜爱。

英国王室的瓷器珍藏可以说是一部反映历史潮流的镜子,从最初英国只能从奥斯曼等国去购买瓷器,再到英国称霸海洋可以进口瓷器,最后清王朝的灭亡和世界各国瓷器制造的水平提高,中国外销瓷器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都能在英国王室珍藏的瓷器中体现。英国王室的瓷器收藏反映了从十六世纪开始到二十世纪初中英两国关系的一系列变化,也刻画出中国外销瓷器在欧洲经历了由繁荣到衰落的阶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呼玛尔河口遭遇战:42名八旗兵... 原标题:呼玛尔河口遭遇战:42名八旗兵血战三百哥萨克,竟能重创敌军? 在第二次...
“蚩尤”是何物?为何黄帝当初一... 原标题:“蚩尤”是何物?为何黄帝当初一定要对他赶尽杀绝?有何瓜葛? 在中华文化...
实拍玉林16吨石棺出土,几千李... 原标题:实拍玉林16吨石棺出土,几千李氏族人过来祭拜 各位老表们大家好,近段时...
隋末窦抗被杨广猜忌;再见了表兄... 原标题:隋末窦抗被杨广猜忌;再见了表兄杨广,我要投奔表兄李渊去了哦 窦抗是隋朝...
隋文帝杨坚女儿襄国公主嫁给了谁... 原标题:隋文帝杨坚女儿襄国公主嫁给了谁?婚姻如何呢?子嗣情况如何? 隋文帝杨坚...
隋之仁寿宫;唐之九成宫;隋唐两... 原标题:隋之仁寿宫;唐之九成宫;隋唐两朝皇帝在此都有事发生 隋之仁寿宫;唐之九...
窦荣定孙子窦师伦,墓志参加李渊... 原标题:窦荣定孙子窦师伦,墓志参加李渊晋阳起兵,随李世民冲锋陷阵 窦师伦墓志出...
李多祚:唐朝辽阳郡王,镇守玄武... 原标题:李多祚:唐朝辽阳郡王,镇守玄武门三十年,参与两次玄武门之变 李多祚,爵...
揭秘:唐睿宗李旦有多少儿子?都... 原标题:揭秘:唐睿宗李旦有多少儿子?都是怎么死的?李隆基对兄弟如何 李旦是唐朝...
汉朝最终被三分天下,责任到底在... 原标题:汉朝最终被三分天下,责任到底在谁身上?刘邦刘彻恐怕难辞其咎! 嗨!大家...
1992年,大特务毛森回浙江省... 原标题:1992年,大特务毛森回浙江省亲,一辈子罪行累累,晚年病死美国 199...
张骞出使西域的终点:丝绸之路的... 原标题:张骞出使西域的终点:丝绸之路的开启 公元前138年,汉朝派遣张骞...
杨坚外甥窦庆,一郡太守死的有点... 原标题:杨坚外甥窦庆,一郡太守死的有点冤,竟然被盗贼所杀 窦庆是杨坚的外甥,杨...
曹操拿下荆州,获得了哪些人才?... 原标题:曹操拿下荆州,获得了哪些人才?除了徐庶还有谁? 在三国时期,荆州多俊才...
如果没有这位皇帝,清朝会早亡至... 原标题:如果没有这位皇帝,清朝会早亡至少100年,不是康熙,不是乾隆 如果没有...
她为康熙生下最长寿儿子,无宠活... 原标题:她为康熙生下最长寿儿子,无宠活到97岁,成为清朝后妃长寿之冠 1685...
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众评价胤禛... 原标题: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众评价胤禛一向以精明自诩?是在责怪他吗? 《雍正王...
隆裕皇后:新婚夜失宠,空守19... 原标题:隆裕皇后:新婚夜失宠,空守19年成太后,为何被骂作“大清罪人” 隆裕当...
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 原标题: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 说起中国历史...
清朝时期的道台具体是什么官职,... 原标题:清朝时期的道台具体是什么官职,道台和知府哪个级别高权力大? 清朝的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