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应该是中国历史最草根的皇帝,他的出身比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还差,刘邦当时好歹是个亭长,说得好听点叫古代公务员。
再看朱元璋,当过乞丐,甚至后来没饭吃还去出家,差点就饿死了。朱元璋能够成功,固然和他自己的胆识气魄有关,但实际上离不开他那一批兄弟。但可惜到最后,那些开国功臣,基本上没有能够善终的。
其中有一个人,人生晚年告老还乡,年逾七十还下田劳作,可即使是这样,最后却被朱元璋下令满门抄斩。那么,此人就是李善长,他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智勇双全的李善长
李善长在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早早去迎接拜见,朱元璋也早就听说李善长是当地有名的贤才,对李善长以礼相待,让他去自己的麾下掌管文史书籍。
当时,朱元璋还问李善长天下大势,要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李善长用了汉代刘邦的事迹回答朱元璋,将朱元璋比之刘邦,认为他只要在这个时候效仿刘邦,天下很快就会被他收入囊中。
李善长这番话深得朱元璋的心,认为他说的言之有理,后来李善长跟随朱元璋一起征战四方。他作为参谋,给朱元璋出谋划策不说,还掌管着军队的物资。
随着朱元璋的势力逐渐做大做强,慕名而来的人也变多了,这当中是否有能够辅佐朱元璋成就霸业的,都要李善长来考察。除此之外,李善长还要分辨这些有才能的人,是否真心实意想要辅佐朱元璋,并替朱元璋来笼络人心。
人一多,意见自然就会变杂,李善长还要调节不同的人的意见,总结出一个比较服众的方案。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尚未脱离郭子兴的掌控,郭子兴想要让李善长来辅佐自己。
李善长坚决不背弃朱元璋,朱元璋对此也十分感动,以至于后来对他委以重任。李善长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信任,不论是指挥部队排兵布阵,还是处于后方管理军纪,他都做得十分到位。
和阳驻军,李善长以少胜多攻克元军,太平城中,严明军纪不犯百姓分毫。至此,李善长有勇有谋的优点已经初步显露了,也为他的未来埋下了伏笔。
人生巅峰的时刻
朱元璋率军在前方征讨,后方都交给李善长镇守,可见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要知道,朱元璋可是十分看重后方安全的,尤其是自己的家人不能随军出战,基本上都交给了李善长来照看。
在后方留守的李善长,一方面稳定保证朱元璋在前线打仗的军备运输,一方面思考如何改善现有的制度,促进百姓生活水准的提高。他更易元制、设立茶法,推动矿业发展、制定税法,让朱元璋治下领地日益强盛。
朱元璋在洪武元年,给李善长论功行赏,封了他为宣国公。后来朱元璋称帝,又给李善长封了一个韩国公,并兼开国辅运推成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
深受朱元璋倚重的他自身本事也很大,不论是招贤纳士还是文书通告,都做得十分漂亮。这一连串的荣誉还不够,朱元璋还赐予李善长丹书铁券,其爵位世代荣袭。明朝开国六公爵中,唯有李善长得此殊荣。
奈何!凄惨的结局
人的欲望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但却会随着地位而膨胀。位极人臣的李善长开始被欲望腐蚀。当年,那个选贤任能的李善长逐渐消失了,面对冒犯他权威的人,李善长便请命罢免。
朱元璋对老战友也比较看重,边缘人物罢免也就罢免了,但李善长仗着朱元璋的看重,后来还把中丞刘基也逼得自请告老还乡。即便如此,朱元璋对李善长仍然十分看重,大事小事都向他请教。
人生晚年,李善长因病告老还乡,朱元璋给李善长赏赐了田地佃户。等到李善长病好了,朱元璋还对李善长委以重任,让他去负责管理江南十四万的富民。
明初牵扯最大的胡惟庸案,其一胡惟庸是李善长推荐上去的,两人的往来十分密切,其二李善长的侄子还娶了胡惟庸的女儿为妻,按理说朱元璋应该不会放过李善长的。
可是,朱元璋连调查都没有调查,就下诏免去了李善长的死罪,还让李善长在崇明养老,足见对他的宠幸。正如上述所言,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李善长十分上道,对朱元璋的善举不为所动。
见李善长似乎觉得自己赦免他的死罪是应该的,朱元璋生气了,一场危机也在悄然来袭。被赦免死罪的李善长,地位算是一落千丈,到了七十多岁的年纪还要自己下地耕种。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胡惟庸案牵扯甚广,后期在查的过程中,又查到了李善长的亲戚。李善长自己都差点在鬼门关走一遭,更何况是那些亲戚,最后基本都是死罪。
但李善长非要去太祖面前求情,太祖一怒之下下令严查,这一查被抓的亲戚当即就供出,李善长早就知道胡惟庸要造反,但是他就是不说。
知情不报心怀两端,换做别人朱元璋未必会这么生气,但李善长这个举动深深地伤害了朱元璋的心。这一次,朱元璋心一狠,直接痛下杀手,将李善长一家七十余人全部都处死了。
这样做还不解气,朱元璋还特地颁布了《昭示奸党三录》向天下人说明,不是他老朱不讲义气,是李善长等人太不识趣。好在,当时李善长的儿子娶了公主为妻,朱元璋考虑到自己女儿,才没有对李善长一家赶尽杀绝。
明初胡惟庸案,到如今争议众多,有学者考证,胡惟庸一案当属冤案,或许正是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所做的举措,若是如此说来,李善长的死,便是另一种结果了。
自古君王多无情,飞鸟尽,良弓藏,乃是古今常态。当中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谁有利罢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