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鸦片第一次进入中国是在1720年。当时的几箱鸦片从印度东部的科罗曼德尔被运送到了澳门。
自从演艺圈成为“贵圈”之后,便有人讲,
一部演员史就是半部鸦片史
。
当下的事儿,我们先不讲,容易让有些人不高兴,咱们说说100年前的事儿。
鸦片早在汉朝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就进入了中国,中国人把这东西当成药,华佗以鸦片来制作麻沸散
在晚清民国,京剧最流行,所以,最瞩目的伶人,当然非京剧伶人莫属。而京剧伶人抽大烟,更是一个普遍现象,普遍到什么程度了呢——
竟然普遍到大多数伶人与鸦片有染!抽鸦片,已然成了梨园界的一大陋习
。
老一辈的,如程长庚、徐小香、张二奎、余三胜、谭鑫培、汪笑侬等都是老烟枪。晚辈一点的,如裘桂仙、谭小培、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等也是瘾君子。更晚的,如张春彦、马连良、孙毓堃、谭富英、高盛麟、裘盛戎等,这些个角儿们,自己的身上各自都有一部吸毒史。
伶人为什么会迷恋上鸦片呢?
当时,梨园界有一个传言,说的是头头是道,有鼻子有眼。都说啊,鸦片这个玩艺儿啊,是个东西,不但能够定心、降火,而且还能预防中年发福,还能助气,还能帮助思维,减轻压力呢。
这个说法是不是有点眼熟啊?现在“贵圈”里有些人传是:能激发创作灵感,能保持身材苗条,能减轻生活压力。
罂粟是毒品原植物。我国《禁毒法》明确规定禁止种植毒品原植物,非法种植是违法犯罪行为。
天底下没有新鲜事儿,都是一样的词儿,一样的调儿,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词牌接着演!
咱们先说梨园界最有名的一个角儿:
被尊为京剧界鼻祖的谭鑫培可以说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伶界大王和第一个京剧大王
谭鑫培,生于1847年,是京剧谭派的开山鼻祖,有着“无腔不学谭”的美誉
。此外,谭鑫培同时也是我们中国电影界的祖师爷,他在1905年出演的《定军山》是中国本土有史以来诞生的第一部电影。这样算起来,谭先生妥妥地是“演艺圈”里的老前辈了。
这位谭鑫培生前就是一位标准的“老烟枪”,在《清朝秘史》里甚至还记载了慈禧太后曾让谭鑫培“奉旨抽烟”这一奇闻。
当时,慈禧太后召集京剧名角入宫唱戏,其他厉害角色都已就位,唯独谭鑫培迟迟不见踪影。原来谭鑫培因为当时朝廷禁烟的原因而不能吸鸦片,所以便以“不吸足便不能唱戏”为由推脱。慈禧听罢,便干脆准许他随便吸烟,要是戏唱得好,甚至还可以安排两个下人专门负责给他装烟袋。
有了圣旨准许自己吸烟,谭鑫培从此更是肆无忌惮地吸,甚至还有不少京剧圈的后进,为了学习谭鑫培所开创的“谭腔”,专门染上了烟瘾。殊不知谭鑫培的“谭腔”,来自于他本身天赋异禀,再加后天数十年的苦练,那些想要通过吸鸦片来模仿谭腔的人,岂不是妥妥的缘木求鱼?
在梨园名伶中,烟瘾最大的当属汪笑侬,他每天要抽大烟膏二两
。每天起床前,他都是形同死人一般,躲在床上像一条咸鱼。必须要他的姨太太动手,抽一大口大烟膏,对着他的脸猛喷几口,如此,汪先生才能“活”过来,并稍作蠕动。然后,姨太太再灌他喝几口参汤,再把烧好的烟枪杵进他嘴里。这时候,汪笑侬还没睁开眼呢,而是含着烟枪抽十数口后,才能慢慢睁眼,穿衣下床。这还没完,之前的动作都是热身,洗漱完之后,他又躺下,点上大烟,这才叫正式开抽。抽上十来筒,才开吃早点。
这种繁琐的起床,前后就得花一个多小时!所幸各家戏园都知道他个臭这毛病,所以,每逢演戏的时候,都要事先给他的姨太太一些钱,唯恐其不愿尽心服侍或催促汪老板早点到后台来。
民国时期的京剧名角马连良,也是一位毒瘾极深的人。为了能够吸毒,他甚至敢赴伪满洲国的约,就因为伪满洲国开出的报酬里包括了一部分烟土。因为这件事,马连良在抗战结束后遭到了清算,并以汉奸罪名被关进了监狱。
马连良与弟子张学津
老裘派花脸的创始人裘桂仙也是个老烟枪,据说长年抽烟让家里的老鼠都染上了烟瘾。有一次,裘老板带领全家长时间在外地演出,家里顶棚的老鼠因无鸦片烟熏养,纷纷坠地而亡。这固然不可信,但裘桂仙的儿子裘盛戎有遗传式烟瘾,抽得厉害,未过花甲即因肺病死去,却是真的。
老生行当和净角行当最为严重
尚小云和荀慧生
仔细观察一下,大家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京剧界的“瘾君子”分布有一大特点,就是老生行当和净角行当泛滥的最为严重,而旦角行当却较为轻。
前者,比如著名的京剧大师谭鑫培、马连良、余叔岩、金少山、裘盛戎等等;后者,比如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这些旦角大师都是坚决抵制鸦片的。
梅兰芳的颜值真的很高,温润儒雅,丰神飘逸。丰子恺认为,梅兰芳简直是上帝亲手制造的一件精妙无比的杰作
尚小云是“四大名旦”之一,他的母亲、妻子都抽鸦片。作为孝子的尚小云,每晚都会给母亲烧烟,但他身在烟中却能不沾一口,意志力之强令人难以置信。
梅兰芳饰演杜丽娘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有分析认为:
其一:“鸦片烟”对身体侵害极其严重,尤其是对嗓子侵害比较大。许多京剧演员因为吸食鸦片嗓子坏了,而旦角又是多以小嗓演唱,为保护嗓子计,所以都坚决抵制鸦片烟。
其二:吸食鸦片后萎靡不振,极缺少一种精气神,而对于旦角来说,扮相和气质都非常重要。
京剧界的“瘾君子”为何如此之多呢?
此图与正文无关
一是伶人有钱,是高收入阶层。
清末民国之时,人们爱听戏,尤其喜爱京戏,京剧市场火爆,伶人挣钱相当容易。试举一例,谭鑫培除了日常在戏班中演出外,常外出走穴给人家唱堂会,一出戏价钱约50两银子,而当时京官一品大员年俸不过180两银子!
二是抽大烟成了一种身价的象征。
伶界有句话叫“不抽大烟,不过一千”,就是说一个名角儿要是不抽大烟,家里没有烟榻烟具,说明角儿还不够有名,生活品位还不够高,别人就不会开出超过一千块的价钱。
抽大烟俨然成了名角的标配!
梨园艺人也曾努力戒过大烟
后来,尽管人人都知道这东西是个祸害,但要想彻底戒除,谈何容易!
抗战胜利后,当时的政府强令戒烟。梨园艺人大多数生活贫困,有心入院戒烟,却又付不起医疗费。孟小冬和马连良等几位名角儿自发组织起来,筹募资金,假北京市立第三医院的地方,开办了“北平国剧人的戒烟会”,动员需要戒烟的伶人入会戒烟。
很快,戒烟会聚集了百余号伶人,其中30多人有经济能力的,自费;其余70多人,全部免费。戒烟会的条件很不错,共有8间房,每人每天都吃白米饭、一菜一汤。每天定时有医生上门打针喂药,监督戒烟成效。
一段时间以后,第一批成功戒除了烟瘾的出会了。其中有金少山、谭小培、王瑶卿、马连良、叶龙章、刘砚芳、谭富英、杨宝忠、徐兰沅等;紧接着,第二批、第三批先后出会,其中有万子和、茹富兰、茹富蕙、王连平、方宝泉、张子寿、李玉泰等。
最后,“戒烟会”里只剩下4、5个人。也就是说,该会的戒烟成功率,还是非常高的。
孟小冬与杜月笙
可惜的是,孟小冬似乎没有完全彻底地戒除。
一些名伶毒瘾实在太深,新中国成立后也戒不掉,只好网开一面,特许他们吸食
。
在旧社会,鸦片对人们的戕害,是非常严重的,现在的人们完全想像不到一个抽大烟的人会沉沦到何种程度,这里选取一节
亲历者的回忆
:
它的危害,是无法想象的。好好的一个人,吸上了烟,不久就面目黧黑,走了人样。吸烟的时候,更是丑态百出。我认识很多人,吸罢烟不敢喷,要用茶送下去。有的人吸烟时把鼻子捏紧,唯恐烟跑散掉,要做到吸完了烟屋内没有一点烟气。还有人一边吸烟,一边用手堵住肛门。可见他们对吸进去的这口烟多么重视了。
有的家里人不许抽,只好偷偷吸,如前面说过的寿德记老板娘,因为卖大烟,自己也上了瘾,丈夫不许她吸,她就想尽办法过这口瘾。有一次,我去看她,她正躺在地板上抽烟,据说,这样烟气不会散布,免得她丈夫回来发觉……
《晚清民国多少明星吸毒:有明星为吸毒甘当“汉奸”》
《旧社会艺人名伶吸食鸦片成瘾》
《解密梅兰芳孟小冬情史》
《旧社会吸毒、贩毒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