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皇帝,是他一手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清朝在这一时期,百姓富足地缘辽阔。当然,评定皇帝是否出众,还是要从文治武功上来看,康熙无论从文治还是武功,古人对他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
文治上,他率先录用大量汉族官员,改革南书房,兴修水利,这都让后世得到了极大的恩惠。从武功上,康熙智擒鳌拜,平定三藩之乱,击溃沙俄,收复台湾,奠定了中国的疆土。
所以,康熙是当之无愧的千古明君。
康熙即使如此出众,但在他的一生中,却也曾因为一个小小的侍卫下过一次罪己诏。这个侍卫究竟是何人,康熙为何因为他下了罪己诏呢?
狩猎活动,天下祈福
清朝的建立是我国第二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明末时期,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满族自此创立了清朝,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那么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政权(元、清),这两个少数民族都有个极大的特点,那就是以游牧为生。
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他们出生就在马背上,以狩猎、游牧为生。所以说,清政府就是“马背上得天下”的典型。
清政府已经建立,皇帝坐拥天下,本就不需要进行狩猎活动,但为了不忘本,清朝时期经常会举行狩猎活动。
1698年,清朝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对于百姓来说,耕种本就是看天吃饭的,这一场旱灾下来,百姓连基本的口粮都没有,只能依靠政府救济。
对于政府来说,上天降下灾祸,那一定是执政者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康熙为了感动上天,于是举办了一场狩猎活动,祈求先辈降下祥瑞接济百姓。
当然,这些迷信活动对于我们现在人来说是不可取的,但对于当时的执政环境上来看,皇帝只能用这种方式巩固人心。
根据《清宫密档》记载,康熙三十七年秋,康熙带领一众皇子、大臣来到漠北狩猎场围猎。
这场围猎本意就是为百姓祈福,所以康熙格外的卖力,连续打猎几天几夜,康熙也非常的疲惫。毕竟现在的康熙已经接近半百的岁数,当年在马背上意气风发的年纪早已逝去,只能停下了原地休整一番。
康熙看看一望无边的草原,想想自己远征漠北的情景,似乎感受到了时光不在,心中不免惆怅起来。这时,康熙身边的太监看到了康熙的疲态,于是赶紧拿出了棋盘,想着让康熙下棋解解闷。
不得不说,在古代最懂皇帝的人还是太监,这一番操作下来,康熙果然从悲痛中缓过神来,棋性大发,就想找人来下两盘。此时,众臣子看到皇帝棋性上来了,是又喜又怕,毕竟伴君如伴虎,这下棋可有很深的学问。
皇帝作为统治者,自然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臣子作为下属,在古代的等级观念中,应当是皇上的“儿子”。那么在等级出现差距后,双方一起下棋博弈,臣子必须要打着120分的精神。
道理很简单,这盘棋你赢了,那就打了皇上的脸,你要是放水太明显,那皇上的脸更是挂不住了。
所以,这对臣子来说是一种考验,既不能输得太明显,又不能赢了皇上。
在这小小的棋盘之中,博弈的不仅仅是棋局,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下好了荣华富贵,下不好那可是满门抄斩。
在场的一众大臣都深知这个道理,看到皇上棋性大发,他们心里也打起了小九九。最终皇帝选择了李光地来陪他下棋,在这场棋局当中,双方的博弈可谓是相当精彩。
棋局博弈,十分精彩
康熙执政时期,由于吸收了大量汉族文化,围棋也不再是唯一的消遣手段,象棋逐渐走向皇家的视野当中。象棋下起来比围棋相对简单许多,但同样的,想要和皇帝下好象棋,那可是非常不容易的,毕竟规则简单,有技术的放水那就更难了。
李光地作为康熙身边最亲近的大臣之一,自然懂得其中的道理。在对弈开始之前,康熙语重心长地对李光地说:
“这场对弈输赢无所谓,但是他绝对不能放水。”
皇上说这句话虽然稀疏平常,可李光地却不傻,皇帝作为九五至尊,让他输了那不是驳了皇上的面子。
即使李光地知道自己是皇帝的知己,他也断然不敢有逾越之心。棋局开始后,李光地很快就露出了破绽,康熙乘胜追击,立刻将李光地杀得片甲不留。
刚刚我们也提到过,象棋规则十分简单,想要有技术的放水实在是太难了,康熙很快就发现了李光地放水,表情十分不悦。
康熙也清楚,李光地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不敢赢了自己,但这样下棋实在是太没意思了。
于是,李光地就被康熙踢出了局,康熙又找了许多大臣陪他下棋。这些人无一例外,和李光地的心思一样,都在棋局中卖出了很大的破绽,康熙赢得非常轻松。
康熙虽然知道臣子们有顾虑,但是他没想到这些人放水放得这么厉害。自己这刚刚上来的棋瘾,这都没啥感觉了,就让这群人给搅黄了。
但是康熙也不好发作,臣子们的苦衷他也明白,于是就找了纳兰明珠对弈。
纳兰明珠能成为康熙身边重要的臣子不无道理,他知道前面的棋局中臣子们放水放得太过严重,所以,他要想皇帝开心,就一定不能放水放的过于明显。
对弈开始后,纳兰明珠的棋艺明显强于康熙,在前期展现出了极强的压迫力,一度让康熙被迫防守。
纳兰明珠当然不会就此让棋局结束,毕竟自己展现实力,是让康熙知道,自己的棋艺很强,并且没有放水。随后,纳兰明珠虽然来势汹汹,但一直在背地里卖破绽。
康熙看棋局十分焦灼,也认为纳兰明珠没有放水,下得格外认真。
随着纳兰明珠不断地卖破绽出去,终于这个窟窿是堵不住了,康熙虽然前期被压制,但却在棋局末期反败为胜。
这场棋局下得非常精彩,康熙龙颜大悦,立刻对纳兰明珠做出了表彰。
纳兰明珠虽然输了棋局,却赢了人生。
所以说,伴君如伴虎,和皇帝下棋,要不露声色的输,取得皇帝的欢心才是最重要的。很明显,李光地等人只看到了前一层,却没有看到后一层,他们放水放得太过严重,导致棋局下到最后没什么意思。
不过李光地等人还算是聪明人,最起码输了棋局,即使引发了皇帝的不满,也不至于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但却有这么一个侍卫,因不懂这个道理,最终失去了生命。
山中对弈,杀身之祸
纳兰明珠和康熙的这场对弈,增加了康熙的自信。当时来说,纳兰明珠的棋艺是在场大臣当中的翘楚,康熙能赢了他,自然觉得自己棋力深厚。在兴头上时,康熙下令:
“谁能在棋局中赢了他,就官升三级。”
虽然官升三级的诱惑很大,但聪明的大臣都懂这是怎么回事,命令下达了好几天,都没人敢来应战。某日,康熙实在无聊,就去附近的山上转转,到了山顶,发现了一块石刻的棋盘非常精美,康熙就来了性质。
不过这次身边没带纳兰明珠啊,康熙就向身边的侍卫、皇子发出挑战。其中,康熙身边的一位公公连忙说,康熙身边的一个小侍卫出来说自己会下棋,于是将仁福推了出来和康熙的对弈。
其实仁福不仅仅是会下棋,而且还是一位棋痴,之所以一直没有接受康熙之前的命令,主要是因为他虽然是侍卫,但很少能够直接接触康熙。这一次终于让仁福抓住了机会。
这个小侍卫文化不高,并不懂为官之道,所以对这场棋局下的格外认真。
本来康熙对象棋的棋力就并不是很高,之前之所以能赢纳兰明珠完全是明珠放水了,现如今,仁福棋力格外犀利,杀得康熙连连败退。
康熙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棋盘之中,想尽办法也要赢了仁福。但是,仁福没有给康熙一点机会。
康熙即将要败下阵来之时,身边的人赶紧给仁福使眼色,让他不要下得这么绝,让皇帝输了咱们全都不好受。
但是,仁福沉浸在棋局之中,根本没看到下面的大臣在挤眉弄眼。
仁福大手一挥,将康熙的车马炮全都吃了,眼看着康熙马上就要输了,身边的公公赶紧用惊喜的语气大喊:
“皇上你看,这有一只猛虎!”
此话一说,康熙立马侧过目光看去。
要知道,狩猎场中虽然猎物无数,但猛虎很少,更不要说皇帝打虎非常的威风了。于是,康熙放下了棋局,对仁福说:
“在这里等我,等我打到猛虎再回来继续和你切磋棋艺。”
随后,康熙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寻找猛虎去了。
事实上,哪里有什么猛虎,不过是公公在为了康熙的面子瞎胡扯的,最终,康熙之抓到了一直梅花鹿。抓到这只鹿后,康熙也已疲惫不堪,就草草的回到了营地,将仁福还在等他下棋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
随后,由于康熙平常政务繁忙,在行宫中一直处理政务,彻底将仁福这件事忘到了脑后。15天后,康熙处理完政务继续外出狩猎,路过了当初散步的那座山,突然发现仁福好像还在等他。
于是,康熙赶紧来到了山顶,最终却只看到了一具尸体。
仁福由于遵循康熙旨意,15天都在苦苦等待康熙,最终饿死在了山上。
看到这幅景象,康熙非常的自责,毕竟:
“言而无信,何以为君。”
因为康熙自身的疏忽,活生生地搭上了一条人命。
于是康熙下令,厚葬仁福,随后写下了一首“罪己诗”:
“侍臣松下守枰台,逐虎归来命已衰。未识君王轻许诺,悔将一马踏车来。”来警示自己要言而有信。
康熙能写下这首罪己诗,已然能看出康熙对这次意外非常抱歉。但是从这起意外背后,蕴含着为官之道。
蕴含深意,为官之道
其实这件事和康熙并没有太大的关联,纯粹是仁福自己在作死。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宫廷之中不成文的规定,一般来说,皇帝处理天下机务总是有遗漏的地方,太监作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一定程度上会提醒皇帝今天应该做什么,机能就像是现在的秘书。
所以,事无巨细,太监都会记在心上,但这一次,太监却没有跟皇帝提一句关于仁福的事。这事都过去15天了,要不是康熙突然发现了这件事,或许这件事早就被这些人烂在了肚子里面。
为什么他们不禀报,因为仁福太轴了。跟皇帝下棋能如此拼尽全力吗?虽然这次棋局没有重要的官员在场,都是皇帝的亲信,但是你赢了皇帝,皇帝还有面子吗?
一旦皇上龙颜大怒,或许就不是他一个人死的问题,而是在场所有人都带陪葬。
所以说,仁福这个人太轴,就是想赢,根本没有考虑其他人的利益。或者说仁福就不是一个聪明人,像纳兰明珠,他的棋艺绝对要高于仁福,但是他的表现就让皇帝非常的舒服。
如果康熙身边的太监将这件事告诉了皇上,当时的棋局本就对康熙极其不利,康熙再过去下完这场棋,那不就是看着康熙输吗。所以,大家心照不宣,干脆就将这件事忘在脑后,牺牲仁福一个人,换取皇帝的面子是值得的。
那么康熙就不清楚这件事了吗?
其实也不然,毕竟当时引康熙离开棋局的原因是因为身边的太监发现了老虎。
对于康熙来说,也许刚开始没有打到老虎,他会觉得是自己的运气很差,太监都发现老虎了自己却没打到。
但是在发现了仁福尸体后,康熙实际上应当反应过来了,在当时或许根本就没有老虎,只有一只梅花鹿。
虽然这个太监犯了欺君之罪,指鹿为虎,但却保留了自己的面子。
当康熙想明白了这件事,所以也就没有对这个太监做出职责,毕竟皇家尊严才是最大的一件事。事已至此,仁福已经被活活饿死在山上,康熙就坡下驴厚葬仁福,这件事就可以告一段落,既彰显了皇家有情有义的一面,又保留了皇帝的尊严。
由此可见,仁福的死并非是一场意外,自从他选择用全力和康熙对弈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不会是好的。因为自那一刻开始,他就将大家的利益抛之脑后,这也必然不会受到其他的人的关心和照顾。
假如他死了,这场棋局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官场之道,彻底要了仁福的命。这些弯弯绕绕的官场大道理,可惜仁福至死也没想明白。
相比于仁福,乾隆时期的和珅就是地地道道的聪明人。
乾隆自称天下第一才子,和珅虽饱读经书,却从不在乾隆面前卖弄文采,这或许就是和珅能够得宠的主要原因吧。
结语
仁福的这件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为官还是做人,都要有一个度在,因为在棋盘之上并非只有输赢之分,更重要的是棋局之外是人情世故。只要有了人情世故,在官场、职场之中,才能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