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为何不是被刘备收服的?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马超并不是被刘备收服的,这点在小说和历史中是有差别的。
首先,马超的日子非常窘迫。
马超的日子过得非常的窘迫,特别是在公元213年被人赶出冀城之后,关中最后的根据地冀城也失去了。在关中耀武扬威,或者一呼百应的马超只得逃往汉中依附张鲁。
马超归附张鲁并不是为了苟且偷生,而是为了借兵反攻关中。曹操的目的也不只是为了关中,而是为了占领汉中,进而图谋益州,因此马超认为张鲁是一个可以结交的盟友,正是抱着这个目的去汉中。
张鲁对于马超的投靠非常高兴,他的威名在关中无人不知,以前想结交都没有可能,现在居然送上门,这让张鲁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为祭酒,并且打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张鲁的行为遭到部下强烈反对,没有办法,张鲁找借口推脱了。虽说没有娶到张鲁的女儿,但是张鲁还借给马超一部分兵马让他进攻祁山。可是祁山太难攻打,或者说兵马不是嫡系,用起来不顺手,等到夏侯渊赶到的时候,马超只得狼狈逃回汉中。
军事上的失败让马超有些沮丧,同时也让张鲁对马超产生了怀疑,因此日子过得更加窘迫。
其次,马超遭受嫉妒。
如果说张鲁是一个鱼池,那么马超就像一条鲸鱼,硕大的鲸鱼如何能够很好的活在这个小小的鱼池之中呢?即使装得下去,其他的鱼怎么办?
果然,马超在祁山之战无果后,有人就在张鲁面前说坏话,诋毁马超。作为威名显赫的外来户马超在张鲁面前本来就没有什么多大的信任度可言,再加上张鲁的部下杨白等人多次进谗言,让张鲁开始怀疑起马超来,这样一来原来答应马超的许多承诺也无法兑现,反而处处限制他的行动,这让马超感到处境非常不妙。
遭到嫉妒的马超意识到了危险,于是只得再另外寻出路。
最后,马超的出逃。
如果只是单纯的嫉妒也就罢了,当这个嫉妒上升到谋害的时候,马超已经待不住了,毕竟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这是张鲁的汉中,不是马超的汉中。要是在汉中有人谋害,马超早就提枪跃马冲过去了,可是这是汉中,马超只得再次逃亡。
过了汉中就是益州,马超和益州刘璋不熟悉,不敢贸然去投,因此只得跑到汉中旁边的氐中,这里有马超相熟悉的人,只得暂时到那里去落脚。
马超逃往氐中后不久,刘备就入川了。刘备听说马超处于穷途末路之后,立即派李恢去见马超,看是否能够说服马超归降。
氐中这个地方不是特别大,随着曹操西征,氐中以及汉中迟早要被曹操吞并,因此身处氐中的马超早已是热窝上的蚂蚁不自安,一直在找出路。
恰在这个时候,刘备派来特使李恢联络,马超非常高兴,立即给刘备写信,主动要求归附。
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马超因为穷途末路,不得已归附刘备,并非被刘备击败而收服的,其意义应该是大不相同。
马超为何不将庞德接回益州?
投靠刘备后的马超并没有寻找机会去寻找庞德,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庞德留在张鲁处呢?我想应该有以下两个缘故。
一方面,马超走得非常仓促无法顾及庞德。
马超从祁山撤围后回到汉中就遭受张鲁的一些部下们的记恨,他们不断的在张鲁面前诋毁马超,这让马超日夜不安,直到听说他们打算设计谋害的时候,马超再也坐不住,连夜逃出汉中,前往氐中。
马超这次出逃非常仓促,能够有时间和机会带出来的兵马不多,一些人留在张鲁处无法一起成行,而庞德这次也没有一起出来,从而留在汉中张鲁处。
另外一方面,庞德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再追随马超。
庞德不是普通的部将,而是马超麾下的一员悍将,原本追随马腾,在马腾去了曹操处为人质后,就追随马超,为马氏一族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马超在历尽关中之战和冀州之战的失败后,庞德的想法和思想发生改变。
庞德的改变大概发生在马超投奔张鲁之后,当马超打算离开汉中去氐中的时候,庞德已经意识到马超已经不可能再次东山再起,此时的马超已经不同往日的马超,再次追随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另寻明主成了庞德时下必要的选择。
因此,庞德在这个关键时刻,没有跟随马超,而是留在汉中等待机会。
总而言之,马超在形势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投奔刘备,以寻找更好的出路,并非经过战阵失败被刘备收服,这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至于庞德没有一起随行,我想一方面有其客观上的缘故导致庞德没有跟上,但是主观上,庞德应该是有自己新的想法吧,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各有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