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接到刘备夷陵兵败的消息后,悲痛的发出一句感慨,令人不得不对已经死去的谋臣法正,产生了新的审视。
关羽死后,刘备不顾劝阻,执意要伐吴替二弟报仇,重新夺回荆州。却不想惨遭夷陵之败,不仅未能夺回荆州,反而损失掉蜀汉的精锐,使国力遭受重创。
诸葛亮接到消息后万分悲痛,不禁发出了一句有关法正的感慨,将已经死去的法正重新推到了后人的眼前: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
若是法正在,定能阻止刘备伐吴,就算是仍然伐吴,也必然不会遭遇如此惨败!
诸葛亮的这句感慨,颇具深意,将已经死去的法正推到了一个特殊的高度。
但问题是,当时法正虽然不在了,后世位列武庙十哲的诸葛亮尚在,难道法正比诸葛亮还要厉害吗?
根据史料记载,刘备决定伐吴的消息公布后,蜀汉集团的群臣们反响颇大,其中不乏反对的声音。但事实上,真正提出反对意见的人主要还是三个人,分别是赵云、黄权和秦宓。
赵云是刘备身边的老臣,深得刘备信任,在蜀汉集团的地位超然。得知刘备要伐吴的决定后,立刻去见刘备,进行劝阻。
赵云对刘备说,曹操才是国贼,而不是孙权。刘备即便要出征,也应该趁曹操刚死不久,曹丕立足未稳之际伐魏。
赵云所言不无道理,刘备身为一代雄主,自然也能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但即便如此,刘备却仍不顾老臣赵云的劝阻,坚持要出兵伐吴。
黄权在此时也站了出来,劝阻刘备伐吴。但黄权是一个明白人,他自知与赵云无法相提并论,并未直接反对刘备伐吴,而是采取委婉表达的方式,告诉刘备:
“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三国志》
黄权对刘备表达了伐吴的艰难之处,尤其是点明了“进易退难”,希望刘备能够谨慎考虑。但他的说法非常委婉,且在提醒后又表示出自己希望充当“先驱”,以保刘备万全的想法。
不过,黄权劝阻刘备虽然小心谨慎,但刘备还是读懂了黄权不赞成伐吴的想法,在最终伐吴时,黄权与赵云一样,都没能成为伐吴时的主将,而是被刘备安排为防备曹魏部队的将领。
至于学士秦宓,劝阻之言甚微,仅仅提及伐吴必然不得天时之利,便因此下狱。可见,刘备伐吴的决心很强,即便是赵云也无法劝阻,其他人劝阻更是难免会引火烧身。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必然也了解刘备伐吴的不妥之处,他又为何不加以劝阻呢?
刘备的蜀汉集团,主要的根基是荆州、益州两方势力,诸葛亮跟随刘备后,逐渐融入了荆州集团,进入蜀汉集团核心管理层后,代表的是荆州方面的利益。
荆州被夺走后,在蜀汉为官的荆州人士就失去了根基,重新夺回故土的意愿非常强烈。诸葛亮虽然并非荆州人士,但他也无法违背荆州人士的意愿,自然也就不能劝阻刘备伐吴了。
从刘备伐吴时重用的将领来看,马良、庞林、马谡、傅肜、向宠、刘巴、杨仪、冯习、张南、廖化等人,都是荆州人士。足可见当时主张伐吴的主力人群,是荆州人士无疑。
从这一点来看,自然也就能够明白,诸葛亮为何称法正若在,定能阻止刘备伐吴了,这与法正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
法正是右扶风人,既不是益州人士,也不是荆州人士。虽然法正客居益州的时间比较早,但在他跟随刘璋期间,始终都未能得到重用,自然也不算进入到益州集团的核心圈子。
所以,法正从身份上来讲,比诸葛亮有优势,他没有牵扯到荆州、益州两个利益集团,可以就事论事,无所顾忌地劝阻刘备。
法正作为帮助刘备入川的重要人物,在刘备入川后,成为“外统都畿,
内为谋主”的重臣,深得刘备的信任。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又向刘备献上“汉中三策”,助刘备夺取汉中。汉中对于益州而言,如同门户,若是长期被曹魏把持,如猛虎卧于睡榻之侧。刘备得到汉中后,才算是真正在益州站稳了脚跟,可见法正功劳之大。
最重要的是,法正不仅善于谋划,还是一位直言敢谏之人,对刘备又非常忠诚,即便是固执的刘备,也会因为法正的劝阻而改变主意。
在《三国志》中记载了一段史实,刘备在一次与曹操征战时,遇到了险情,按理说应该撤退。但刘备坚决不肯,定要亲冒矢石继续作战,身边的人无人敢劝阻。
法正知道后,立刻跑到刘备的前面,比刘备还要冒险。刘备器重法正,不愿意看到他犯险,最终选择撤退。从这件事来看,法正不仅有劝阻刘备的能力,同时也具备劝阻的智慧。法正对刘备的了解很深,他既拥有劝阻刘备的条件,也拥有劝阻刘备的能力,这才是诸葛亮发出感慨的真正原因。
至于后半句,“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则是诸葛亮对法正的认可。在刘备伐吴时,庞统、法正都不在了,诸葛亮又需要坐镇成都,确保后方安稳的同时,还要保证刘备大军的军需和补给,根本无法脱身。
无论是引刘备入川,还是夺取汉中,法正的谋划都极具功力。否则曹操得知刘备夺取汉中的背后是法正帮忙谋划时,也不必感慨“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会认为,法正若在,即便刘备伐吴,也必然不会遭到如此重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