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持续加强大遗址保护 实现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相融共生
迪丽瓦拉
2025-08-01 15:04:10
0

11月13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组织举行“千年古都 诗意长安”西安大遗址保护主题新闻发布活动。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唐龙,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副主任毛新亮出席并介绍有关情况。

唐龙表示,大遗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是延续历史根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的重要载体。保护利用好大遗址,使命光荣、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西安千年古都来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西安地区遗址资源丰富,重要史前遗址和周、秦、汉、唐时期的都城遗址及帝王陵寝在西安市均有分布。”唐龙说,在202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西安地区有杨官寨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等10处20个点列入专项规划,无论是数量,还是等级,都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秦始皇帝陵、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3处大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成秦始皇陵、汉阳陵、汉长安城未央宫、大明宫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居全国前列。

大遗址保护利用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西安市均把大遗址保护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工作重点,按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推进遗址保护利用,在遗址的城市中促进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了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理念,形成了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唐长安城城墙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以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集团运作模式”,实现了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的相融共生。

近年来,西安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利用,结合不同区域大遗址的现状禀赋,聚焦融合发展、兼顾改善民生、注重生态保护,不断创新遗址利用方式,探索实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利用项目。

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公园建设,实施了隋唐长安城遗址圜丘、明德门遗址保护工程,建成开放了圜丘遗址公园、明德门遗址公园,打造区域文化地标,推动历史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结合城郊区域环境整治,将大遗址保护与生态景观建设、生态林业项目实施充分融合,营造出既符合遗址本体展示特征,又适合市民游客参观休憩的阿房宫遗址公园、杜邑遗址公园,实现遗址保护的多元化发展。

对于汉长安城这种面积达75平方公里、位于建城区的特大型遗址,一方面,以“价值利用”为导向,兼顾“相容使用”,积极发挥大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使用价值,推动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目前已成为市民游客了解历史文化、组织休闲娱乐的新热点、好去处;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部省合作新路径,紧抓2022年9月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政府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联席会议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文保规划和国空规划“两规融合”,将实施汉长安城遗址区供给水工程列入“西安市 2024 年为民实事”,推动解决辖区13.3 万常住人口饮水问题,促进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协调发展,留住原居民、“烟火气”,共享遗址保护发展红利。

此外,西安市逐年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市级文保资金从2020年的2500万增至今年的1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中省文保专项资金倾斜支持,2020年至今共争取中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约4.65亿元,其中大遗址方面专项资金约2.07亿元,相继组织实施了秦汉栎阳城、阿房宫、西汉帝陵、隋唐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等大遗址文保工程,有效改善了大遗址保护状况,提升了遗址周边环境,夯实了大遗址保护利用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秉持对历史、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深化改革创新、切实担负使命,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唐龙说。

毛新亮介绍,西安市积极推进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建设工作。2012年,成立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理委员会,同期启动未央宫列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建设工作,2014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未央宫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1年,汉长安城保护利用工作列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同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加大遗址文物保护力度。建立“市级(文物执法大队)+特区(文物巡查队)+属地(三个行政区文物部门)的大遗址全域保护分级责任体系,多层级巡查,及时发现消除问题隐患,确保大遗址安全。实施遗址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项目,一年来上报J100号夯台、楼阁台、直城门、拜水台遗址、天禄阁遗址等11个文保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

加快规划体系建设。全力推进《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融合编制工作,同步开展“两规融合”与文物保护、市政设施、交通组织等专项规划“一体规划、一体布局、一体发展”。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积极开展遗址区环境整治、村庄提升、交通改善等民生保障基础工作。2024年,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西安市组织实施了汉长安城遗址区自来水管网提升改造项目,年底前实现与全市市政供水管网连接,彻底解决常住人口饮水问题。

开展形式多样文旅活动。积极探索“遗址+”“考古+”“农业+”“乡村+”“文化+”系列活动,以汉长安城为主题的《龙腾三秦 春暖山河》等系列视频在2024年央视春晚特别节目和央视元宵晚会播出、举办了汉宫中国年—龙年新春大庙会、2024年未央区元宵节民俗文化展演、全市新春锣鼓大赛、非遗项目特展、2024山海少年越野挑战赛等活动。

毛新亮表示,接下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建设工作将继续积极推进。严格落实“保护优先、规划引领、合理利用、分步实施”工作准则,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实体遗迹保护展示工程,维护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的延续性。扎实做好《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和《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融合编制,纳入西安国空规划一张图系统,充分发挥规划引领指导作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引领汉长安城遗址区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文旅产业发展,将文旅产业发展作为特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坚持“文化创意+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深入挖掘汉字、汉赋、汉礼、汉服、汉学等资源开发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创产业,采取VR、MR、XR等新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化沉浸式历史文化体验消费新场景,构建完善汉长安城数字文旅产业生态,推动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做好“遗址+”“文物+”“文化+”“数字+”的大文章,让文旅产业发展惠及民生。

图片来源:王旭东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从... 文|柯静 编辑|柯静 前言 齐景公的治国成就,对齐国地发展地影响有多大? 齐景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
原创 李... 隋朝末年,李渊太原起兵,仅用3万军队就攻破了隋朝的都城,建国大唐,平定了各地叛乱。李建成被立为太子,...
原创 曾... 长安,自西周至大唐,两千年的时间,先后成为十三朝的都城。很显然,将长安作为首都,自然有着不可不说的优...
原创 揭... 我是狼君,一个陪您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1944年底,无论是欧洲战场还是太平洋战场,战争形势都已经明朗...
原创 美... 1991年圣诞节,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红旗缓缓落下,俄罗斯的红白蓝三色国旗,重新升起,戈尔巴乔夫宣布...
原创 杨... 杨坚原名叫普六茹坚,李渊原名叫大野渊,李世民叫大野世民。虽然这是事实,但这一结论仍然值得商榷,其理由...
原创 毛... 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晋明...
原创 历... 关注新闻的都知道,近几年来印度常常在我们的中印边界地区搅起事端,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咎到当年划分出来的...
原创 原... 徐福明明找到长生不老药了,只是不敢给嬴政,此物现在到处都是!你知道吗? 在当时,其实有一个说法说是徐...
原创 明... 明代的学者冯梦龙曾经在《广笑府》中记载这样一段诗词:“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只有江山移不去...
清亡后,14万皇室去哪了?有人... #百家说史#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都如同一场盛大的戏剧,而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
原创 关... #历史开讲# 关羽,字云长,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之一,为人忠诚仁义,武艺高强。他曾在汉室灭亡后,投靠了...
三国耗尽英雄气,两晋南北朝尽是... 汉朝的惯性在三国终结。 一 司马家给两晋南北朝带了个“好”头。 司马家集四代之力,通过洛水之誓、当街...
原创 老... #头条创作挑战赛# 1934年,我红军在王明的错误路线指挥下,遭遇巨大损失,而蒋秃子正是意气风发。这...
原创 东... 东汉初年迁都之争,大概分为两个派系 。一派主要是以关中贵族为主,主张西迁长安,可以称之为“西迁派”。...
原创 西... 三国之后,司马懿的后人在司马懿的基础上建立了历史上统一的西晋王朝。西晋王朝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手中之后...
原创 此... 三国时期,各路诸侯争相上场,武将刀光剑影,文臣谋略不断。这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演绎出一幕幕脍炙人口...
原创 朝... 一、20世纪10年代南满地区朝鲜族反日运动 (一)、朝鲜族迁入及聚居区的形成 中国朝鲜族迁入中国东北...
原创 抗... 魏忠贤的阉党把明朝朝政,闹得乌烟瘴气腐败不堪,后金大汗努尔哈赤迅速崛起,正不断在辽东进攻明军。 萨...
原创 清... 历朝历代封建帝王为了加强专制统治,都会设立一些特务机构,便于自己直接指挥。像西汉时的绣衣直指,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