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1日,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将拍卖青铜器虎鎣。该文物制作于2000至3500年前,1860年被英国军队从中国圆明园偷走。
虽然我国方面跟英国方面做了沟通,希望他们能遵守国际公约精神与职业道德准则,尊重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与民族情感,终止对上述文物的拍卖和宣传活动。但是拍卖行明确表示,拒绝撤拍上述文物。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他们洗劫的文物远不止“虎鎣”,根据中国方面统计,近代中国流失的文物总计1000多万件,现在全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了164万件中国文物。
“虎鎣”之前的拥有者——英国海军上校哈利,在和家人的信件中,曾讲述了他参与洗劫圆明园获得青铜器等珍贵文物的过程,这些信函与文物一起被发现。
由此可以断定“虎鎣”就是当年圆明园被偷走的文物,英国方面给它估价高达12万至2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10万-180万元)。
除了因侵略流失的文物,中国人自己造成的流失也不在少数。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曾详细讲述清末文物的流失情况。
他明确表示,明清两代数百年来帝王收集的宝物,除了先后两次被外国士兵拿走的以外,其余大都留在宫中。所以说外国人虽然抢了不少,但是绝大多数的文物还是保留了下来。
但是清朝末年,皇宫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太监宫女们为了自己的将来考虑,开始打这些文物注意。他们半夜撬开储存文物的宝库,偷走宝物。
一些大臣们也巧立名目借出宝物,伪装合法地把文物带出,却从此有去无回。溥仪虽然知晓这些事情,但是他也不知道怎么办。只是回想:“我只想着其他人正在偷走我的财产。”
清朝末年,中国最大的文物流通市场就是紫禁城。辛亥革命后,上海也成了文物买卖市场。很多富商用低价回收民间文物,然后高价卖给外国人,赚了不少的钱。
而这些外国人把文物带回自己的国家,然后再卖掉,有些人就靠这个手段当上了大富豪。
“国宝”的流失,成为中国人心中深深的痛。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很多文物又开始流入中国。但是绝大数的珍贵文物还流失在外,当我们在国外博物馆看到中国文物的时候,是不是称得上是一次尴尬而又痛惜的“他乡遇故知”。
但是我相信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流失海外的文物终会全部回归中国,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