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让开平碉楼名声鹊起,但其实碉楼不单单在开平才有。民国期间,会同村里出了百位买办(现代称为经理),他们为家乡修桥、铺路、建祠堂...因民国初年海盗猖獗,会同村香港同胞十分关心家乡安危,于1918年捐资修建“云飞”和“风起”两座碉楼。一百多年前,会同村就采用“小区式管理”,东西方向靠山面海,南北方向有两大闸门守卫!
【北碉楼-云飞】
云飞碉楼建于民国七年(1918),建筑占地面积34平方米,由会同村民捐资兴建。碉楼呈长方形,四层,四周设射击孔,开窗户,木梯通到顶楼,4楼设半圆形瞭望台。
村口处矗立在各祠堂之中的白色碉楼是岭南风格和西洋风格的完美结合,与正对着的古树枝桠一起给人一种时光留下的沧桑感。
碉楼正面塑“云飞”灰塑,题于戊午年冬,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字体仍然苍劲有力。嵌英国制造的三面报时铁钟,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特征。而如今,正点的时候,碉楼还会发出洪亮的钟声报时。
【南碉楼-风起】
据老村民介绍,民国初年以前,会同村的主要防御设施是围墙与闸门,村前的荷花塘也充当起护村河的角色。但在应对匪徒的劫掠时,效果并不显著。到了民国初年,改用碉楼这种坚固耐用又攻防兼备的建筑用于防御。
在村子的南边,南闸门的后面坚挺着一座碉楼,楼体上的枪眼、炮孔似乎在向我们述说着村子这百年的历史,墙面上“风起”二字与北雕楼上的“云飞”遥相呼应,一起守护着会同村的安危。因为年代久远,看起来已经有些落败,现在正在翻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