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9年,意气奋发的忽必烈灭亡了南宋,吞并了江南地区,在吸收并消化了南宋的资源后,忽必烈于1281年再度发动了对日本的征伐,史称“弘安之役”。最终组织了一支10万人的庞大舰队的忽必烈未能如愿以偿,元军在遭受台风的蹂躏后,元军兵败如山倒,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无功而返。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的话,其实对于这场战争,忽必烈并没有抱过高的期望,甚至可以说忽必烈其实是“保存了实力。”
征日的元军并非精兵
在印象中,元朝征日大军似乎是从江南的百姓中强行征召而来的。其实不然,根据历史记载,1280年8月原南宋降将范文虎被封为征东行省右丞,佩金虎符,去江南集结原南宋军队旧部与自愿加入“江南军”的老百姓。这些所谓的元军其实说白了就是吞天部队。
也就是说,元朝并没有出动所谓的“精兵”,而是以投降过来的原南宋士兵作为舰队主力远征日本的。众所周知,有宋一代国家养着数量十分庞大的军队,但大部分士兵缺乏训练,素质不高。南宋原有大约百万的兵力,真正在对蒙古作战中牺牲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十之七八都投降了元朝。
起先忽必烈并不需要那么庞大的军队,因此如何安置这些“兵痞”就成为了很棘手的问题。你说收编整军吧,国家每年要花大把大把的真金白银,让他们回家吧,又怕惹是生非,蒙古刚刚吞并江南,根基不稳,这些人很可能成为“定时炸弹”。那么给他们创造一些工作是不是更好的办法呢?
指挥官也并非元朝的顶级将领
看到这支远征军的兵源组成我们就能猜到,他们的指挥官也并非是能征惯战之将。忽必烈原定的远征军指挥官名字叫阿塔海,后来这位老兄在出征前病逝,就换成了阿刺罕。这两人中无论谁都算不上是元朝的主力将帅。就拿阿刺罕来说吧,在忽必烈大战阿里不哥的
昔木土脑儿战役中他是忽必烈的部下,1267年进攻南宋的时候他是阿术的部下,攻郢州,破沙芜他又是伯颜的部下,可见其并非什么帅才,或者说至少不是统帅10万大军的三军统帅的合适人选。
而身为“副指挥官”的范文虎更是南宋降将,当年援军围困樊城,攻破城墙,守城的宋军退守城内。贾似道命令范文虎前往救援,此公“日携美妾,走马击球军中为乐”。以助于原本与他约定在龙尾洲夹击援军的张贵战死沙场。襄樊陷落之后,陈宜中请杀范文虎,贾似道为了掩盖自己的过错,对他网开一面,仅降一职,舒舒服服地出任安庆知府去了。以忽必烈的识人之明岂能不知道范文虎的德行。
其实当时元军的两大支柱阿术和伯颜都未能参战。这里顺便说一下征日战争时,这两人都在忙些什么。1281年,阿术正在北方统军镇压叛乱的昔里吉、海都和都哇等诸侯王;而伯颜则跟随皇太子真金抚军漠北,益藤州四千九百余户为食邑。阿剌罕加范文虎这样的组合实在看不出忽必烈对此战抱有什么太大的期望。
东路军的冒进,远征的溃败
这支所谓的“江南军”的战斗力实在不值一提,那么进攻的重任就自然而然落在了所谓的“东路军”身上。这只军队
由忻都、洪茶丘率领四万作战部队(其中还包括金方庆率领的部分高丽军队),战船九百艘,从朝鲜出发。他们的行军速度非常快,而且没等到从宁波出发的江南军就率先发起了攻势,而此时的日本早已经做好了准备,在壹岐岛之战中,东路军被修建起来的坚固的石墙已经周围奋勇当先的士兵所阻挡,始终无法无法突破严密的防线。他们最后被迫放弃壹岐岛,南下平户岛与主力会合。
而江南军则像第一次征讨日本一样,再次遇到了天灾。台风来袭,许多元军士兵溺水身亡,但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的元军都遭到台风袭击,当时江南军中有不少的士兵在平户岛登陆与东路军残部回合,准备向太宰府进发。而原南宋降将范文虎见到台风袭击,再次发扬了“跑跑精神”,抛下自己的部下逃亡,10万元军也不战自溃,损失十分惨重。而这场及时的台风也被日本称为是“神风”。
一开始便注定了失败
现在普遍认为元军在这场战争失败的关键原因就是天公不作美,台风摧毁了元朝的主战力量。日本学者杉山正明则认为无论有没有台风,元朝的这次远征行动注定也会失败。我认为也是有一点道理的。首先早在开战之前,日本方面就做好了十分充足的准备,东路混编不对的受挫是不能归结于天气原因的,兵贵在精而不在多,数量的庞大的“江南军”本来就不是战必胜的虎狼之师,由缺乏训练的南宋降兵和一些老百姓组成,即使没有台风战争的结果可能依然不会改变。只不过损失可能没那么惨重而已。最后顺便提一句,范文虎后来逃回大都,并没有受到忽必烈的严厉责罚,只是给他降了级,此公依旧逍遥快活。最可怜还是跟随他远赴重洋的十万“江南军”被波涛汹涌的大海和日本的火炮所吞噬。
文:兰台令君
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