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明朝的历史会发现,明朝有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倭寇之乱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嘉靖年间的倭寇问题,对明朝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危害。而谈到倭寇,我们想到的可能是一部分日本人变成的。实际上,除了这些倭寇中间除了一小部分日本人以外,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中国人乔装打扮而成的。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今天就来给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明朝初期,中国沿海地区经常受到日本倭寇的侵扰。因为当时日本国内正处于南北分裂,很多人没有土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再加上日本国内的一些诸侯需要积攒财富,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很多人就把目光瞄向了明朝。于是日本国内的一些诸侯就组织了大批的浪人和商人,他们用武力侵染明朝,在边境进行烧杀抢掠,或者打劫过往的商船,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朱元璋为了打击这些倭寇,一方面派大将汤和出兵征讨,一方面制定政策,进行百姓下海通商。希望通过紧闭国门的方式来杜绝倭寇的危害。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朱元璋预料的那样顺利,倭寇的问题始终没有被解决。
而到了嘉靖年间,倭寇问题愈演愈烈,成为了嘉靖皇帝心中一块放不下的石头。他一直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知道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是这一时期明朝抗击倭寇的主要将领。
但是这一时期的倭寇问题固然严重,但是大多数倭寇并不是日本人,而是明朝国内自己的老百姓。
这些人包括江浙一带破产的农民、明朝商贾巨甲、沿海拥兵自重者。他们乔装打扮成倭寇,在明朝掀起了一股倭寇之乱。据记载,当时倭寇的局面是“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十之七”,所谓的从倭就是刚刚说的那些乔装打扮的倭寇。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放着好好地日子不过,非要冒着那么大的风险,去入海为盗呢?其实导致他们这么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给大家分析一下。
赋税繁重,土地兼并严重
由于明朝对江浙实行的特殊政策,导致江浙一带赋役很繁重,和别的省份比起来,足足是他们的十倍之多。并且江浙多湖泊河流,很容易发水灾,一旦碰上灾年,田地里就颗粒无收,然后政府再课以重税,老百姓饭都吃不上了,又哪来的钱粮交税呢?但是政府管不了这么多,该交的还是要交,这么一来,很多人就被逼上了绝路。而下海为盗就成了他们比较理想的选择。
于是很多农民破产以后,就纷纷结伴下海,当起了倭寇,整日以抢劫为生。据史料记载:“迫于贪酷、苦于徭役、困于饥寒、相率入海从之”。
禁止通商,海外市场的诱惑
到了明朝中后期,经济作物得到了广泛的种植,由此催生了手工业的进步。大批的手工业品急需要出售出去,需要开辟新的市场。但是自朱元璋禁止海外通商以来,民间存板不得入海,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出海通商。
可是国内市场又消耗不了那么多产品,国外又有那么大的市场,只要出去就一定可以赚钱。面对这种诱惑,一些商人就失去了理智,他们决定铤而走险,拼一把。但是要想万无一失,还是需要周密的准备的。于是他们利用自己巨额的财富,招募了很多游手好闲之人和亡命之徒,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护卫,保护他们出海运送货物。
有的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既做生意,又抢劫。还和别的倭寇暗地里勾结,他们一起打劫别的商船来获利。大家可能都知道王直这个人,他是当时最有名的倭寇头目,但是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商人。他在倭寇与商人之间来回切换,积累的巨额财富。但是他们的这些行为,却给明朝百姓带来的无尽的灾难。
总结
倭寇身份的转变,其实是明朝国内的政策,以及经济形势转变等多方因素共同造就而成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倭寇还是假倭寇,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千千万万个普通老百姓。而这也是我们最不能容忍的。
如果觉得我写的还可以的话,就点个关注吧。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