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集团的亊业到公元219收取汉中,夺得东三郡发展到了顶峰。
然而,接下来的三年中却又快速地跌落谷底。
公元219年8月,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年底兵败被杀。
紧接着孟达投降魏国,房陵,上庸,西城得而复失。
公元221年,刘备怒而起兵讨伐东吴,公六222年六月,几乎全军覆没,败守白帝城。
其失败的速度快的令人瞠目结舌,不可思议,难道真的是天不佑汉。
然而,仔细分析,又不不尽然。虽然,其中有运气的成份,但是,更多的却是让人惋惜的人为因素。
襄樊之战失败的原因最复杂,有关羽的骄傲自大贪功,也有后方将士的不忠不义,同样也有东吴的背盟弃义,还有刘备诸葛亮的不闻不问。
东三郡的失守,很简单,将帅不合。
夷陵之战失败的主因相对来讲,可说是战略战术的问题。
从因果关系来看,襄樊之战失败是因,后二者是果。没有前者的失败,就不会有后者的连锁反应。同样,后二者失败的原因,在前者中同样也有。
那么,这些失败的原因是偶然的集中爆发,还是必然的不可避免呢?
其实,这些因素,在蜀汉短暂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出现,不过没有引起高层的注意,或者是,他们注意到了,但却来不及解决,结果,却在这个时间段内集中爆发了。
这一段时间内,蜀汉政权的亊务多到令人目不暇接的程度。
汉中之战前,关羽和东吴发生争端,刘备带兵南下,因汉中之争迫在眉睫,刘备让出了南三郡,是为湘水划界。
公元219年,刘备浴血奋战打败曹操夺得汉中后,又夺取了东三郡,当年五月刘备忙着汉中称王,紧接着,八月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年底失利,东三郡相继丢失。
这其间,曹魏方面,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直接让刘备的合法地位受到了威胁,为了名正言顺,公元221年四月,刘备在武担山称帝,公元221年,刘备出兵伐吴。
所以,这段时间内,蜀汉政权处在多事之秋,其战略目标难免混乱。毕竞,刘备和诸葛亮并没有许多处政的经验,不象曹操是世家出身,且在汉廷中有为政的经历,也不象孙权,原来就有一套现存的班子。这种战略目标的混乱,当时,有人看了出来,长沙太守廖立就说:
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候渊,张?带军入三巴,几丧一洲。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
虽然,廖立这话是事后说的,但是,反映出当时蜀汉政权的战略路线并不清晰。
人亊方面,蜀汉政权处理的也是拖泥带水,直至灭亡都没有一个妥善的良方。
马超投降刘备时,驻守荆州的关四就想入蜀与之比高低,幸亏诸葛亮写了一封吹捧信,才安抚下来。刘备汉中称王,分封诸将时,诸葛亮就不无忧虑地担心,关羽不服。刘备轻松地说:
吾自当解之。
实际情况是,关羽果然吼道: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然而,时间也没有给刘备留下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这些并非个例。如糜芳,傳士仁和关羽合,刘封和孟达不合,直至,后来魏延和杨仪的不合。都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却没有解决,终酿成大祸。
而这些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平时看来,也属正常,就怕在关健时刻爆发。
当然,这些问题,并非蜀汉独有,曹魏,东吴也不在少数。由于,他们立国时间较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妥善的方法去解决去磨合。
基于此,刘备和诸葛亮亮应该有意放缓步伐,把思路理清,把基础夯实,稳步前进。
刘备当时五十多岁,诸葛亮也有四十岁了。按说,这个年龄段,政治经验应该是老道成熟了。
实质上,蜀汉政权政权到此时才十三四年,而且是从弱小到鼎盛一方的发展过程,他们的经验并不是很充沛,还处在摸索过程。
比如,对于汉中的争夺,诸葛亮的态度就没有法正和黄权明确。
当汉中争夺到了白热化,刘备让诸葛亮支援时,诸葛亮询问蜀郡从事杨洪,杨洪说:
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诸葛亮才放心地全力支援。这说明,诸葛亮对整个益州的了解并不清晰,其战略思想也没有一个统筹兼顾的思路。
直至,刘备决定讨伐东吴时,诸葛亮的态度仍然是如此,所以才会有那段莫棱两可的话: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
这些都不符合诸葛亮的性格,至少,没有了<<隆中对>>的清晰,干脆和果敢。
再比如,蜀汉对孙刘关盟的认识,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一直把东吴当作盟友来对待的。前期和后期,他运作的相当成功,唯独这段时间是个失败,果恶就是襄樊之战失败,关羽被杀。
实质上,在湘水划界,鲁肃去逝后,就应该警惕了,至少,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荆州,调整或加强一下荆州的人员配备。
种种的疏露,在短短的三年内集中爆发,焉能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