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四期的胡琏1944年8月晋升为第18军军长,湘西会战时已是这支“土木系”发家部队的掌门人,解放战争初期缩编为“整编第11师”继续担任师长,没多久升格为“整编第18军”军长。所谓整编军,其实就是抗战时期“集团军”的建制,指挥两个以上的“整编师”,虽然略小于后来的机动兵团规格,但仍然大于普通军级。然而1948年8月当第十二兵团正式组建时(整编第18军为基干),胡琏却意外丢掉了兵团司令官的位置。
原因很复杂,首先是白崇禧的极力反对,作为国民党方面在华中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对组建于武汉的第十二兵团拥有直接指挥权,所以他的意见很重要。而白胡之间的不和,源于1947年的大别山战事,当时白崇禧以“国防部长”的身份坐镇九江,指挥围剿千里跃进而来的刘邓大军,麾下部队多达34个整编旅,其中就包括胡琏的整11师。胡琏依仗蒋介石和陈诚的绝对信任,经常不遵白崇禧的号令,令这位桂系“小诸葛”大为光火却又无可奈何。
其次是何应钦也跟着捣乱,“土木系”另外一名干将、曾经担任过第18军军长的罗广文(黄埔一期),也瞄上兵团司令的位子,偏巧此时的陈诚因为在东北大败正在上海养病赋闲,罗广文见老长官难以为己出头争取,便“背主”走了何应钦的路子。这样,国民党军界的二巨头都不支持胡琏就任,又逢“陈巨头”躲在幕后的尴尬时期,胡琏的时运着实不济。
然而无论是白崇禧还是何应钦,都低估了蒋介石对陈诚的信任程度,对于这支以“土木系”部队为主的精锐兵团主官人选,蒋介石最终还是要看陈诚的态度。于是土木系四大金刚之一、参谋次长林蔚作为特使亲赴上海,当面征求陈诚的意见,最终,在确实很难平衡的情况下,陈诚推荐了本系统骨干、黄埔一期的黄维。
最后,胡琏的黄埔资历略低也是因素,第十二兵团不再只有他的基本部队第18军,还有第10军军长覃道善也是四期生,第14军军长熊授春则是三期生,在论资排辈很严重的黄埔系军队里,这也是个大问题。
只当上副司令官的胡琏一气之下离队,借口父亲病重滞留武汉,并没有随第十二兵团前往淮海战场,然而当黄维被围双堆集时,蒋介石又电召胡琏到南京面谈,询问能使第十二兵团摆脱困境的办法,胡琏当即表示愿意飞进包围圈,鼓舞士气同时协助黄维指挥作战。蒋介石大为高兴,安排轻型飞机送胡琏前往双堆集战场,同时送与八字临别赠言:“固守下去,苦斗必生”。
1948年12月1日,胡琏降落双堆集并赶到第十二兵团司令部,此时解放军的包围圈正逐渐压缩,深感大势不妙的黄维力劝胡琏飞回南京,不要与自己一起葬身战场,同时也能给第十二兵团官兵料理善后。了解完战场基本情况的胡琏在黄维的反复催促下,也为了争取更多的空投,三天后飞回南京再次面见蒋介石,并得到了允许突围的指示。
1948年12月6日,胡琏居然再次飞入双堆集,并带来了蒋介石的最新命令,要求黄维立即部署突围,但这位优柔寡断的黄司令官依旧没有下定决心,他仍然寄希望于李延年第六兵团北上接应,或杜聿明三个兵团的南进救援,结果等来的是中原野战军的大举进攻。到12月9日,中野和华野的部队已攻击到第十二兵团的核心阵地附近,12月13日,从包围杜聿明集团的部队中,华野抽出来的三个增援纵队到达双堆集战场,第十二兵团的末日即将来临了。
1948年12月15日,人民解放军两大野战军的部队对黄维、胡琏所部发动总攻击,第十二兵团土崩瓦解,两人分乘一辆坦克突围,结果是黄维被俘、胡琏侥幸逃脱。1949年6月,在双堆集两进两出的胡琏,于江西重建第十二兵团,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兵团司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