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众多古代读书人的终极梦想,一旦金榜题名,就能入朝为官,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在古代,当官的好处毋庸多言,权利、金钱、名誉、地位,为官者各取所需,几乎囊括了古代人的所有人生追求。
在这条通往上层社会的管道尽头,充满了太多诱人的利益。有利益的地方自然少不了投机取巧,这也是科举舞弊频发的主因。康熙五十年,恰逢清朝政府开科取士,这一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江南乡试案,牵涉众多朝廷大员,成为有科举以来,规模最大的舞弊案件。因当年是旧历辛卯,故称为“辛卯科场案”。
辛卯科场案浮出水面,源于放榜之时,学子们惊奇的发现,苏州考生仅有十三人上榜,而扬州考生上榜者却有数十人之多。历次科举,苏州的上榜人数都居江南地区之首,这回突然爆出个大冷门,不能不令人怀疑其中有猫腻,细看榜单,更加坚定了这种猜测。读书人有读书人的圈子,谁的文章好,谁的学问高,大家心里早就有数。而榜单上出现的名字中,有不少都是扬州盐商子弟,就连苏州上榜的十三人中,有五位都是当地的富家子弟,这些人平日里吃喝玩乐不学无术,明显就是通过不正当渠道盗取功名。
底层百姓希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这些有钱人为何也要来趟这座独木桥呢?清朝社会分为四个阶层:士、农、工、商,读书人地位最高,商人虽然有钱,但那是一个有钱也被人看不起的年代,所以博取功名、光耀门楣就成了商人心中的隐痛。凭本事取士又没希望,那就只有使银子了。自此有钱人加入科举大军之后,舞弊的层级就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穷人作弊最多藏个纸条小抄什么的,富人直接用银子买通考官,甚至直接找人替考,本人连考场都不用进,功名就到手了,科举考试为官商之间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合作领域。
面对明目张胆的科场舞弊,苏州学子们非常愤怒,抬着财神冲进了贡院。不过,比考生们更加愤怒的是康熙皇帝,此事经过苏州织造李煦和江宁织造曹寅的密奏,最终上达天听,康熙帝震怒,下令彻查。康熙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举办科举考试,目的就是选出优秀的人才,现在却选出了一帮酒囊饭袋,能不生气吗。康熙帝下令成立专案组,由吏书尚书张鹏翮、吏部左侍郎赫寿承办,两江总督噶礼、江苏巡抚张伯行联合会审。经过数月的调查取证,弄清了这起舞弊案的原委。副主考官赵晋、阅卷官王曰俞、方名等人,作为主谋被处斩立决,主考官左必蕃被革职。本来案件审理至此就该结束了,谁知又节外生枝。
在审理作弊考生时,考生吴泌的供词不小心把两江总督噶礼牵扯进来。江苏巡抚张伯行随即向康熙参劾噶礼,说噶礼参与贿考,包庇考生。噶礼得知后心中不安,也向康熙上奏了张伯行的数条罪状。康熙纳闷了,本来派二人去主持审理,现在他们俩倒互掐起来了。于是康熙又令张鹏翮详查此二人,过了段时间,张鹏翮向康熙奏报结论:噶礼是被诬告的,张伯行确实有罪。康熙对这个说法持深度怀疑,另派户部尚书穆和伦、工部尚书张廷枢再行审理,没想到的得出的结合和之前一样,两次调查结果都对张伯行不利。不过康熙帝仍然不相信这个结论,他认为噶礼主政江苏多年,处事圆滑,又善于笼络同僚,自然会受到包庇,再继续查下去恐怕也很难查出结果。
康熙为何不相信这个调查结论呢,因为他十分了解张伯行的品行,张伯行以清廉刚直著称,却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在江苏为官多年却始终得不到提拔。康熙对其清廉也早有耳闻,但又不便直接提拔,于是颁布谕旨,让江苏总督举荐贤才,结果总督举荐的名单里并无张伯行的名字,令康熙很生气,责备总督不识人才。然后又对张伯行说:“朕很了解你,他们不举荐你,朕举荐你。如果你继续做个清官,天下人就会说朕善识英才,你若贪赃枉法,朕就会落个不识善恶的名声。”张伯行则答道:“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对于噶礼,康熙也十分了解,噶礼虽才能出众,但却从未听说他有清廉的名声。
康熙召集九卿、詹事等人于朝堂之上,对众人说道:“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而噶礼的品行却不能令朕信任,二人互参之事,朕心中已明,你们应该能体会朕保全清官的心意,天下要出现安定的局面,就要使正直的人消除疑虑和恐惧。”于是,康熙做出裁决:噶礼革职查办,三年后被康熙帝赐死。张伯行则被擢升为礼部尚书,并赐予“礼乐名臣”的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