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大家好!我是一个小咖,欢迎大家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小故事。
明朝的宦官一直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当然,明朝的笔墨都掌握在那些读书人手里,作为跟文臣集团势不两立的宦官来说,自然落不下什么好话。
这两人也都是皇帝为了制衡文臣集团的棋子,但是这两人也算是明朝权势最大的两个太监。
那么,刘瑾和魏忠贤到底谁更厉害?
先说观点,我觉得还是刘公公更胜一筹。
刘瑾
刘瑾pk魏忠贤
看绰号
刘瑾被称为“立皇帝”,魏忠贤是“九千岁”。
魏忠贤
仔细地品读这两个绰号你会发现,刘瑾已经跻身皇帝的行列,而魏忠贤还差了那么一口气,毕竟还是没到万岁。
刘瑾略胜一筹。
看官职
皇宫里太监能执掌的所有机构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
刘瑾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也就是太监的一把手,魏忠贤官拜司礼秉笔,太监二把手,当然魏忠贤得到这个位置属于暗箱操作,因为在司礼监任职需要识字,但是魏忠贤不认识字。
同时,刘瑾还设立了内行厂,在正德年间自成系统,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侦缉之列,权势凌驾于东、西厂之上。
而魏忠贤除了在司礼监任二把手外,只有东厂厂都的头衔。
刘瑾略胜一筹。
看对手
刘瑾权势巅峰期出现在明中期的正德年间,而魏忠贤的权力巅峰出现在明晚期的天启年间。
刘瑾那个时候还处于明朝中后期宦权发展的初级阶段,明中期的文官李东阳、谢迁他们对比天启时期还是嫩了点。
而魏忠贤,面对的是巅峰时期的东林党人,他们可是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但是魏忠贤最后用暴力手段,扳倒了东林党人。
所以总结来说,刘瑾的对头更多,但是没有魏忠贤的猛。
魏忠贤略胜一筹。
看下场
魏忠贤的外朝势力要比刘瑾强得多,但刘瑾依然可以在朝堂上呼风唤雨,所以刘瑾的权势更大,所以刘瑾的下场也更惨。
刘瑾是被凌迟处死,魏忠贤是被赐死自尽。
其实这也可以侧面看出来,这两位皇帝的“背锅侠”,谁被对面的文官集团更讨厌更厌恶。
从这几点来看,刘公公更胜一筹。
除此之外,相比较魏忠贤从一个街头恶霸到20多岁进宫后权倾朝野,刘瑾的一生更加的富有戏剧性。
一代权宦刘瑾养成记
偶像王振
刘瑾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改姓刘,随后进宫,当时的刘瑾可以说是一张白纸,单纯善良。
年少的刘公公还算是一个有抱负的人,想做点事出来。
那时的刘瑾有自己奋斗的目标,他的偶像是王振,没错,就是那个鼓吹朱祁镇御驾亲征,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
为什么他会把王振这个奸臣当成偶像呢?
当年朱瞻基给宦官们专门设立了一个读书识字的地方,叫做内书堂。当然他也不是出于善心,朱瞻基一看小太监们听话懂事,可以为自己所用,也是想利用宦官去制衡文官集团。
当时的王振就是内书堂的授课教师之一,王老师,那就相当于宦官们的授业恩师,桃李满天下。
而且王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们,也就是小太监们还是很好的,恩威并施,王老师在业内的口碑极佳,成为了很多后辈的偶像。
受到恩惠的小太监们也不管自己的老师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毕竟对自己好就行了。
年少时的刘瑾,内心里还是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
朱佑樘登基庆典搞砸了
但是刘瑾的运气不太好,别人一进宫就进了司礼监、御马监吃香的喝辣的,但是刘瑾被分配到了教坊司,这个地方是干嘛的,可不是教书育人的,是专门搞娱乐活动的地方。
要不说之后刘瑾能陪朱厚照玩得开心,还是受过专业训练的。
刘瑾工作也算是兢兢业业,但是在朱佑樘登基庆典的活动中,刘瑾却搞砸了,御史言官看到这么重要的活动被一个宦官搞砸了,抱着抓到一个弄一个心里,直接上奏要求朱佑樘咔擦了这个负责人。
朱佑樘一看也不是啥大问题,杀头倒不至于,于是最后把刘瑾打发去给朱见深看坟去了,一去就是11年,在这11年里刘瑾到处打点关系,最后捞到了一个太子伴读的机会。
陪太子读书
自从陪伴正德读书,刘瑾的好日子就来了。
正德是出了名的喜欢玩,这不正好撞到了刘瑾怀里,刘瑾的专业就是陪别人玩。
于是刘瑾、张永等八个最会玩的伴读就脱颖而出,成为了太子的好朋友。
朱厚照登基后,这八个人很快成为了心腹,他们还有个响当当的绰号叫“八虎”,但是因为刘瑾年纪已经很大了,只排在第七位,还不是最受宠的那个人。
但是一件事之后却让他成为了“八虎”的领头人。
正德元年10月,文臣集团一看到皇帝怎么天天跟一群太监在一起玩,于是联名上书弹劾八虎,而且他们弹劾的罪状看起来就很离谱什么天地正气,历史教训啥的,但最后却建议把这八个人全部咔嚓了。
16岁的朱厚照看了之后也是吓了一跳,怎么我找几个朋友玩,你们却要了他的命。明史中的原话是“精气不实”,直接吓得精神萎靡不振。
“八虎”更是吓得腿软,当时的他们也就是陪太子玩玩,他们也知道文臣集团的实力。
但是别忘了,这个阵势刘公公熟悉啊,当时的刘瑾已经五十多岁,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心理素质极佳,一顿操作后危机解除。
这个时候正德也意识到,文臣集团有点太过强势,触手已经伸进了我的生活里,于是下定决心以刘瑾为核心,打造一个属于自己可以跟文官叫板的队伍。
开始还是做了点实事
刘瑾掌权之后,还算是干了点实事。
首先盘查全国的财政支出,包括府库钱粮、边镇例银、两淮盐引、卫锁军器等,不出意外地查出了大量猫腻,库银在短短的几年里,就从原来的150多万辆达到了300多万。
其次开始对军屯进行清丈,明代有三次大规模的军屯清丈,一次是朱元璋,一次是张居正,另一次就是刘瑾。
结果发现,有70%的军屯土地被私人侵占,明孝宗期间大量军户逃亡,并且跟北方游牧作战时屡战屡败的原因找到了,被隐瞒的税收可是正常缴纳数额的两倍。
除此之外,刘瑾还设立了许多奇怪的规矩,例如寡妇丧偶,必须再嫁,不得不说也是解放妇女的一招。比如在京官员休假期间或者生病一年的,全部要强制退休,这显然是就是针对文官集团,你还想着上班摸鱼,根本不可能。
最后还是没干过文人集团
历朝历代,宦官掌权做到权宦这个地步的,没有哪个人是心里不扭曲的,权宦是什么意思,就是内廷我说了算,外廷全是我的人。
纵观整个明朝,能被称作权宦的也只有刘瑾和魏忠贤。
朝廷的行政、用人、监察相当于都是你一个人说了算,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时候的刘瑾已经跟皇帝没有什么两样,换做是你你可能会比他更膨胀。
虽然身体残缺,但是精神满足,况且刘瑾被文官玩了这么多年,甚至几次要了他的命,那既然我现在得势了,我就要玩死你们。
当然,最后还是没能斗得过文人集团,被当成了炮灰,我分析的主要以下原因。
首先,由于本身身体缺陷,其他方面的需求基本没有,那就只能捞钱了,虽然刘瑾为国库做了不少贡献,但是却不知他自己就是最大的贪官,你作为一个变革者,是贪的最多的,这怎么说的过去。
虽然可能没有张居正生活那么浮夸,但张居正是文官集团的领袖,而刘瑾作为宦官集团,和文人集团势不两立,那怎么能容你。
其次,也是刘瑾不如魏忠贤的一个地方。在内廷刘瑾并没有做到唯我独尊,像我上面谈到的,当时太子伴读有“八虎”,其中最重要的是西厂厂都张永,张永一直不服气,为什么会比刘瑾矮半头,最后也是因为张公公和文官李东阳联手才有了刘瑾之后的倒台。
最后一点,其实刘瑾成为文人集团群起而攻之对象的真正原因是,他想用镇守太监体系彻底取代文官的巡抚体系,换句话说以后地方最大的我刘瑾下派的太监,你们文人只能受命于我们。
这一下子触及到了读书人最核心的利益,读书人一看就急了,你这是要挖我祖坟啊,于是文人集团一定要致刘瑾于死地。
刘瑾的结局被定的罪名是谋反。
“谋反罪”其实是比较可笑,哪怕是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也就崇祯一句话就让他自尽的人,明朝的宦官要谋反,还是不太够格。
那为什么要定他“谋反”,定贪污不行吗?按照明朝的法律制度来看,还真不行。
因为明孝宗朱佑樘把贪污死罪给废除了,当时的文官看到把贪污死罪废除了高兴的都要蹦起来,这以后不是可以明目张胆地收钱了,谁想到20年后要弄个死太监都找不出由头来了。
那没办法,那罪名只能往大了弄了,那最大的罪名就是谋反,60岁的刘瑾就这样以谋反罪被处死,最后成了皇权和文人集团斗争的牺牲品。
虽然说他死得一点都不冤,他这一生也算是坏事做尽。
但是他确实也是标准的“炮灰”。最终刘瑾沦为弃子,这背后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正德的妥协,为了稳定局势,他只能拿刘瑾的死作为筹码,换取对文人集团的谈判。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管是刘瑾还是魏忠贤,明朝的太监大多是徒有虚名,名气大于实力,皇帝说什么他们只能照做,充其量就是个“棋子”。
相较于晚唐时期掌握兵权,将皇帝玩弄于鼓掌的那些真权宦,明朝的太监们这么看下来都是皇帝的工具。
这也是我觉得明朝的衰落与宦官集团的关系不大的原因,明朝的宦官充其量就是纸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