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解放战争前夕,总理两次为主席说话,却遭任弼时全盘否定,为何?
迪丽瓦拉
2025-07-30 09:02:37
0

前言

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折射出他作为军事家的独特魅力,毛主席灵活的作战思想又证明了他是一位相当机智的领导者。

然而在1946年解放前夕,却出现了任弼时、朱德、刘少奇等一众领导人否认毛主席决策的事,面对众人的反对,也只有周恩来总理出面帮毛主席说话。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呢?他们为什么会否定毛主席呢?面对众人的否定,毛主席的态度又是什么?

坐在高处看远处

3月后,蒋介石在全面进攻解放区的计划破产后,便集中兵力对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边区实行了所谓的“重点进攻”。

3月11日,蒋介石指示胡宗南带领25万多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在众多战机的掩护下,分别从南、西、北三面进攻陕甘宁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直指党中央所在地延安。

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

毛主席决定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战术,然而没想到的是,却遭大部分同志的反对。

他们认为,延安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有着特殊意义,而且党中央长期生活在这里,如果就这么“灰溜溜”得离开,那岂不是对不起这些年为了革命奉献出一切的战士与人民。

他们认为,今天的军队力量早已非同往日,人多了,武器也多了,完全可以同国军直面对抗,或许我们可以不选择退让,而是选择痛痛快快与他们进行比试。

面对大家的不同意,

毛主席表示理解,他们在延安生活了10年,亲手种下各种农作物,还在这里培养出好多优秀干部,甚至世界都知道了延安的存在。

战士们、领导们的不舍之心毛主席当然理解,但是撤离延安是必须的。

为了能让所有人接受撤离延安这一战略部署,毛主席用了几个例子开导大家:

“同志们,大家或许还记得第五次反‘围剿’吧?那个时候,我们就吃了斤斤计较一城一池的亏,有的同事们为了占领城池,全然不考虑自己力量大小,结果怎样,大家心里都是清楚的……”

见同志们渐渐接受了自己的意见,毛主席趁热打铁继续说道:

“同志们,我给大家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有个人,武艺高超,但是他背着一个非常重的包裹,包裹里全部都是重要物品,碰到劫匪,他们要抢这个包裹,那么背这个包裹的人该怎么办呢?

如果他不舍得自己的包裹,他的手脚就会被包裹影响到,这样就会导致行动不便,导致他打不赢对方,这样一来,不但包裹丢了,他自己很可能也会丢失性命。

如果他暂时卸下包裹,轻装上阵,最后他不仅有可能制服敌人,而且还能保住财物。

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啊?”

听了毛主席的话,在场的所有人恍然大悟,他们终于明白毛主席的用意了。

他们如果“攥着”延安同国军抗争,很可能全军覆没,最后恐怕会出现西安失守、南京失守、全中国失守的局面。

如果他们暂时放弃延安,那么就有可能保住整个中国。

毛主席曾经说过:

“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都看不见,那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能看见眼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是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就能看到这是要发展成大量的东西,这才叫领导。”

毛主席身为战略家,他有着长远的战略预见。

除了有战略预见之外,毛主席让大家放弃延安,也说明毛主席能正确认清形势,能够正确分析形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效果。

在毛主席的坚持下,党中央撤离延安,但没想到的是,在撤离的过程中,问题出现了,这次阻拦毛主席的不是军中同志们,而是军中的领导人们,面对毛主席的决策,任弼时、朱德、刘少奇等人纷纷出面制止,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任弼时、朱德、刘少奇的联合否定

当时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

东渡黄河还是留在陕北。

大部分人的意见是主张毛主席率领中央领导机关撤离到黄河以东。

但是毛主席在这个时候却给出了不同意见,他说东渡黄河无颜面对陕北父老,坚持要留在陕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了紧急会议。

这次会议的讨论结果是什么?我们现在这里卖个关子。

我们先把时间线拉到枣林沟会议前,那时候,很多同志都在催毛主席过黄河,过了黄河后,毛主席就可以抵达安全地方,并在这里指挥解放战争。

但是这个意见被毛主席直截了当给否决了。

然而到了3月,事情还没讨论出个所以然来,看着眼前的情势越来越复杂,关于毛主席能不能留在黄河以东一事又被大家拿出来讨论。

就这样,1946年3月底的一天晚上,中央在枣林沟就此事召开会议,再次讨论毛主席等领导是留在陕北,还是东渡黄河。

在会议上,任弼时是第一个持反对意见的。

“我这里收到很多同志和各个战区领导发来的电报,他们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毛主席应该率领中央渡河,转移到太行山等比较安全的地方,以便更好地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毛主席听了任弼时的发言后,笑着说:

“这大概是你自己的意见吧?”

没等任弼时回答,刘少奇便接过话茬说:

“我看任弼时说的不无道理,现在的情况是敌人占领了延安,陕西的人心浮动,未来的一切难以预料,我觉得还是东渡黄河比较好。”

听了刘少奇的话,原先站在一旁的朱德也发言道:

“没错,刘少奇同志说得有道理,敌我双方在陕北的力量实在是悬殊,主席现在要留在陕北,是很危险的,任弼时同志和刘少奇同志的建议我同意……”

眼下,任弼时、刘少奇、朱德都对毛主席的战略部署进行了否定。

毛主席和几位领导人属于一个部队,按照眼前的情况,恐怕要少数服从多数了。

那么,有没有人赞同毛主席的意见呢?

有的,这个人便是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知道毛主席执意留在陕北的用心良苦,所以在面对众人反对毛主席的时候,周总理站出来帮忙毛主席说话:

“同志们讲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小道理应该服从大道理,党中央放在什么地方,应该从全局考虑才是,主席要留在这里,我想肯定有他的道理。”

任弼时见周总理赞成毛主席的观点,瞬间就着急了,还没等毛主席发表意见,任弼时立刻说:

“恩来,你要从战略全局考虑问题呀!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必须要过黄河!”

毛主席见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没完没了,便向前走了一步,清清嗓子对全部人说:

“我的态度已经很清楚了,在这关键的时候,我是不能离开陕北的,为什么呢?我要是离开了陕北,陕北的人民该怎么想我们,长征以后,是陕北人民用他们的无私恢复了我军的力量?,前几天?,一位老乡跑来问我‘延河的水甜不甜,延安的小米香不香,我真的无言以对啊!’”

“主席……不可啊……”

任弼时焦急说道。

“好了,弼时同志,我有我的想法,党跟我就在延安,绝对是有好处的,首先,我们现在走了,对不起陕北的乡亲父老,日后不好相见;其次,我不离开陕北,胡宗南就不会从这里被蒋介石调派到别的战场,我们可以用微薄的兵力拖住他们20万兵力;最后,我在这里,可以指挥战斗。”

毛主席的话渐渐打动之前持反对意见的刘少奇,主席说得对,打仗就是存在危险,身为领导人,不能为此惧怕。

然而,此时的任弼时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胡宗南肯定会为了获胜而不择手段,他实在担心毛主席的安危。

见状,周恩来总理第二次出面替毛主席说话。

“弼时同志啊,主席说的是对的,从各方面来考虑,中央留下陕北,更能激励起陕北人民的斗志,这样反而能拖住胡宗南的主力,虽然危险,但也是有好处的。”

结果再次遭到任弼时的全盘否定。

周总理两次为毛主席说话,结果都被任弼时给全盘否定了,这倒不是任弼时非要跟大家对着来,而是他真的很担心毛主席的安危。

但是在战争面前,似乎没有时间考虑这么多,为了战争的胜利,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对于战争来说,时间就是获胜的关键,毛主席出面下达最终指令:

“领导分为两部分,以刘少奇为书记,组织中央工作委员会到晋察冀去。再由叶剑英、杨尚昆等同志组成中央后委会,恩来跟着过河,安排好后方工作,我和弼时留在陕北。”

随着毛主席的一声令下,这件事情就此尘埃落定。

就这样,毛主席和任弼时带领着一支部队留在陕北战斗,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他们凭着机敏战术成功拖住了多于我军20倍的敌军,成功粉碎了蒋介石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面对任弼时、朱德、刘少奇的联合反对时,毛主席始终坚持己见,这说明毛主席对整个战略已经有了透彻的了解,他站在高处看情势,真正做到了战略预见。

如果不是因为毛主席有机敏的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如果不是因为毛主席有果敢无畏的宏大气魄,恐怕会出现非同今日的局面。

“审时度势,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道理大家自然都懂,但是能完整、准确地把握住所有的形势,绝非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毛主席没能正确认清且分析形势的话,最后很可能会出现无颜面对陕北父老的战败结局。

由此可见,任弼时、朱德、刘少奇对毛主席的联合否定,恰恰说明毛主席有大智慧,您觉得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前... 一提起苏联,大家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画面,那是曾经与美国并驾齐驱,不相伯仲的超级大国,在最巅峰时期它还要...
原创 原... 汉时霍去病曾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历时六年时间,他终于在漠北之战中成功横扫匈奴,率军一直追击到...
原创 黑... 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开始向全球扩张。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欧洲殖民者远远不断前往欧洲。不过由于病毒的...
原创 这...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在蒋介石身边潜伏着这样一个人。他在人群中不显山不露水,但却能知晓国民党...
原创 娶... 在很多人的眼中,朝鲜女性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清纯和质朴,她们的生活简单而纯粹,对家庭和爱情的忠诚和执着更...
原创 魏... 一 李克是魏文侯的谋士,有头脑有才华,魏文侯经常向他请教一些问题,李克总能给出一些很有见地的答案。比...
原创 印... 印度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很难找到一个与其相同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它的不同之处。 一、多次被外族征服 1...
原创 三... #在古代历史上,最有智谋的人物是谁# 【作者】杨宇 2022年5月12日 智者,或 能言善辩 ,或...
原创 司... 诸葛亮临终前,蜀汉后主刘禅的御前侍卫找到诸葛亮,问道:丞相大人如果您不在了,你的孩子们应该如何安排那...
原创 他... 这个人的名字,相信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是我国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
原创 盟... 盟津位于今老城村北,是黄河上的一个著名渡口。盟津又名富平津、武济。古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孟州西南、孟...
原创 2... 在中国革命、建设伟大征途中,有一位将领以其非凡转变、杰出贡献,书写一段传奇。他就是陈明仁将军,一個从...
他是杀害杨开慧的凶手,晚年却皈...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对杨开慧的感情是非常深的,杨开慧被害后,他写信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杨开慧临...
原创 辛...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起义迅速席卷整个大清王朝。短短四个月的时间,清朝就宣布灭亡。而...
原创 战... 1271年,在辽阔的欧亚大陆上,一位名传后世的蒙古领袖正筹划着他宏大的蓝图。当年11月,忽必烈宣布建...
她没称帝,却比皇帝还厉害,后宫...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古代女子当政并不鲜见,如“临朝称制”的吕太后,“垂帘听政”的慈禧太...
原创 再... 秦国历代君主,习惯于卸磨杀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种行为,似乎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之...
原创 晚... 本组整理了一集晚清时期的珍贵人物生活时的旧照,其中不但有晚清慈禧太后带太监李莲英在雪地玩乐时的留影,...
原创 维... 说起 近现代欧洲 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用 几场战争 和 几个体系 来总结: 欧洲三十年战争、西班牙王...
原创 中... 文 | 陈飞 提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晚清以前那都是世界名列前茅的强国。最直接的证明就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