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接着总结刘邦——
三、刘邦的智慧
1、首封吴芮、无诸
为何如此?
这是吸取历史教训!
对此,王夫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们看看王夫之的见解——
A、汉王初即皇帝位,未封子弟功臣,而首以长沙王吴芮、闽粤王无诸,此之谓“大略”。
——王夫之认为,这是刘邦雄才“
大略
”的体现。
B、二子者,非有功于灭项者也,追原破秦之功而封之。以天下之功为功,而不功其功,此之谓“大公”。
——这二人无功于灭项,但有功于破秦,封赏二人是表彰他们为天下人除暴秦,解救百姓于水火,此所谓“
天下之功
”!王夫之认为,未封楚汉战争的功臣,先封这二人,充分体现了刘邦的“
大公
”无私!
C、楚、汉争于北,而南方无事,久于安则乱易起,立王以镇抚之,此之谓“制治于未乱”。
——楚汉在北边大打出手,南方无事,闲的蛋疼就会搞事,人一旦作死,就不会停下来……因此乘南方未乱之际,扶植这二人,让他们拢住当地的势力,这叫做未雨绸缪,“
制治于未乱
”。
D、以项羽宰天下不公为罪而讨之,反其道而首录不显之绩,此之谓“不遐遗,得尚于中行”。
——刘邦是以项羽不公正起兵的,所以打下天下后,首先封赏吴芮、无诸“
不显之绩
”,这就叫作“
不遐遗,得尚于中行
”,这是周易里的话,意思是说不遗忘久远的功劳,不偏不倚行于正中间,公平公正,因而被尊敬尊崇。
E、若此者,内断之心,非留侯所得与,况萧何、陈平之小智乎!量周天下者,事出于人所不虑,若迂远而实协于人心,此之谓“不测”。
——王夫之对刘邦这一手很推崇,说这肯定是刘三爷自己想到的,这么宏大高远的境界,不是张良能够达到的,更不是萧何、陈平这种小聪明能够明白的。刘邦这种心怀天下的人,做的事情经常出乎大家意料,貌似走了弓背路,实际上直戳人心,王夫之称之为“
不测
”,不是一般人能揣摩的。
这里容我啰嗦一句,王夫之文绉绉,没说到重点——
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都得有来历有说法,否则不能服天下,比如,明朝的建立,是延续明教;
具体到汉朝,学术界有句话叫做,
不张楚无以亡秦,不承秦无以立汉
,就是说,刘邦必须表明,汉朝是接了秦国的班,继承了秦国的天下——秦始皇派了大批军队开拓南方,设置多个郡,如象郡、桂林等,并实施治理……既然我汉朝接了秦国的班,这些自然都是我汉朝的!
因此,刘邦上来先封了
吴芮、无诸
这俩,实际就是抛出橄榄枝,你俩鳖闹了,也鳖装睡着,我没忘记你们,你们躲不掉,不管你们愿不愿意,后面咱们都得搭伙过日子了!
2、季布、丁公
大家记住这一段,
赏季布而诛丁公
,这件事成了著名的段子,之后的千余年里,很多人把这件事挂在嘴上,以此作为借鉴。
“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刘邦)。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钳kūnqián为奴,自卖于鲁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滕公(夏侯婴),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待间,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朱家遂不复见之。——资治通鉴”
事情起因很简单,我给大家理一下——
1、项羽手下大将季布,曾经几次围剿刘邦,导致刘邦极其困窘,怕是差点没命;
2、项羽死后,刘邦悬赏千金,要抓季布报仇;
3、季布躲到鲁地,剃光头发、在脖子上套上铁圈,自卖于当地的朱家——划重点,朱家,当地大侠,游侠列传里提到这家人,在鲁地很牛逼;
4、朱家主人知道这是季布,遂不说破,将他收下——然后暗自去洛阳见滕公夏侯婴,这是刘邦的司机,在老刘面前说得上话的,能见到这个人,说明朱家很有人脉;
5、朱家主人说,季布有啥罪?各为其主而已!项羽手下那么多,杀的完吗?这才刚刚得了天下,就以私怨抓一人,向天下显示自己气量不大、心胸狭窄;
6、季布是难得的人才,逼急了,不是去南边的闽越,就是北走匈奴,这样的壮士丢给敌国,可惜不?伍子胥鞭尸楚平王的事可能会重演。
7、夏侯婴还是有点格局的,之前经常做监斩官,韩信本是要被砍头的,夏侯大大觉得是个人才,留了他一条命;还有一个张苍,后来做了丞相,犯事当斩,夏侯大大也觉得人才难得,刀下留人,留了一命!这里,夏侯婴觉得朱家讲的有理,找机会跟刘邦说了,老刘也是明白人,遂赦免了季布,还给了个官,拜为郎中。
重点来了——“
朱家遂不复见之
”——朱家从此再不见季布,
施恩于人,不图回报,这才称得上侠之大者!
“(季)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刘邦)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资治通鉴”
季布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姓丁,大家伙称之为丁公。
丁公也是项羽手下,在彭城之战中,打得十分激烈,汉军狼狈,短兵相接万分危急之中,刘邦急眼了,回头对丁公说,你我两个好汉一定要相互为难吗……丁公琢磨了一下,遂收兵,放了刘邦。
待到项羽下线,丁公来见刘邦,心说当年老子放你一马你才有今日,你得好好感谢我!结果刘邦手起刀落将他杀了,说此人为项羽将,不忠,导致项羽丢了天下,他当时如果决绝一点,我老刘就没有今天了!
“
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
”——屁股决定脑袋,当日窘迫,服软哀求,你我好汉不要相互为难;今日局面大改,我面南背北,你不出现还则罢了,只要露面就得拿你这个不忠之人祭旗,教育干部!
3、平叛
“周昌奏:“常山二十五城,亡其二十城;请诛守、尉。”上(刘邦)曰:“守、尉反乎?”对曰:“不。”上曰:“是力不足,亡(无)罪。”——资治通鉴”
这是镇守赵、代之地的陈豨造反了,刘邦亲自去平叛。
赵国相国周昌汇报情况,常山地区一共二十五座城,丢了二十座,应该处决各城的守(行政长官)、尉(军事长官)。
刘邦反问,守尉们有么有参与造反?
周昌说没有。
刘邦说那就无罪。
周昌作为赵国相国,属地发生这么大事,肯定是有责任的——但好在他提前汇报了,在陈豨造反之前,他就意识到问题严重,向上汇报了情况。
刘邦的处理是正确的,不是一座城两座城,二十座,如果尽杀这些人,牵涉太多人,人人自危,一面要平叛,一面还要处理这些破事,万一弄不好,祸起萧墙,这些人里应外合怎么办。
所以,索性大度一点,全赦免了,让你们重新做人!
“上(刘邦)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将者,白见四人。上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皆伏地;上封各千户,以为将。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赏未遍行;今封此,何功?”上曰:“非汝所知。陈豨反,赵、代地皆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计唯独邯郸中兵耳;吾何爱四千户,不以慰赵子弟!”皆曰:“善!”——资治通鉴”
陈豨在北方经营多年,且京城里有淮阴侯韩信策应,因此起初声势颇为浩大。刘邦一面派人征诸侯兵来汇合,一面快马加鞭来到邯郸,结果因为事出突然,大家伙都没准备,天下兵“
未有至者
”,这就尴尬了。
刘邦让周昌挑选拿得出手能带兵打仗的,周昌勉强在邯郸城里找来四人——刘邦一看就知道劣等马,但还是封他们四个为千户……左右劝谏,不能这样封,好些跟你出生入死的老兵都没得到封赏呢!
刘邦就说了,现在天下兵都没来,但仗还是要打,只能在邯郸城里招兵了。封这四人为千户,你们以为我看不出他们不行吗——但我就是要这样的效果,首先稳住邯郸,让这些人死心塌地跟我们守城;其次让天下(赵地)人看见,这样的劣等马我都给千户做,何况有本事有能力的。
栽得梧桐树方才引得凤凰来,欲想取之,必先与之!
左右一听,卧槽,心理战,高科技啊,于是大呼,总座高明,陛下牛逼!
说下结果——
陈豨不经打,手下将领都是商人,刘邦贿赂收买,这些人立即反水,于是很快就败了,后来跑入匈奴……-195年,被周勃杀于当城(今河北
蔚县东北,“县当恒都山,故曰当城”)。
求点赞,求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