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战国七雄,大家都知道是“秦、齐、楚、赵、魏、韩、燕”这七雄。
其实在这之外,还有第八雄。
这个国家春秋时期就已立国,按国土面积虽然只算是中等国家,但军事实力却堪比七雄。
先后打败过春秋的晋、战国的赵、燕等国,是让赵国曾经头疼不已的头号敌人。
这个国家就是中山国。
1、最早的山地游击战发明人
中山国人的祖先属于北方狄人中的鲜虞部落,后来成为白狄中的主要力量。
在西周时期他们活跃在陕北、晋西一带,多次侵扰西周北方领土,周平王东迁后,他们一度占领镐京。
然而随着秦国、晋国的逐渐崛起,他们渐渐不敌,便向东迁徙到河北一带,并在河北北部建国。
因国都中有一座小山,所以叫中山国。
中山人继承了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当时和它相邻的许多华夏国家都被打败。
史载狄人“攻邢灭卫”,实际上就是中山国把南边的邢国和卫国灭了。
那时华夏民族真是岌岌可危,得亏齐桓公当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带着众多小弟使卫国、邢国复国,稍稍遏制了这些少数民族的南侵势头,
晋国成了中原霸主后,中山国就成了晋国的头号敌人,历任晋国的君主都得花很大精力和中山国死磕。
后来,晋国采用先弱后强的战略,把同为白狄的
鼓、肥等国灭掉,
再攻中山,终于把中山国的国都中人城都给占领了。
可顽强的中山人不会轻易服输,他们逃到山中,和晋国军队打起了游击战,
估计这是史载山地游击战的鼻祖。
在平原上作战惯了的晋军非常不适应这种山地战法,他们多次进山围剿中山人,却常常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公元前507年,这次轮到中山人复仇了。
中山人乘晋军主力南调伐楚之机,举兵反晋,在平中大败晋军,生擒晋大夫观虎。
但这对于中山国来说只是昙花一现。
此战之后,晋军连续两次进攻中山国,以报“平中之战”的耻辱。
在晋国的不断打击下,中山人只能一直躲在深山中,苟延残喘。
当时的晋国已经被赵、魏、韩瓜分,中山国大部分领土由赵襄子获得,引起魏文候的不满。
为了避免矛盾,赵襄子提出一个折中办法,即让中山国复国,立中山文公为傀儡君主。
他又提议让魏文候把女儿公子倾嫁给中山文公,这样公子倾在中山国有俸禄,魏国相当于也分了一杯羹。
由此中山文公就成了赵、魏两家的傀儡,耻辱地在位了近四十年。
这期间他不是没想过摆脱他国控制,独立建国,只是实力目前不允许,也缺乏立国的国际环境。
这希望看来只能寄托在儿子身上了。
2、中山武公短暂复国
公元前425年,中山人复国的机会终于来了。
这段时间魏国的重心在西边的秦国,东边齐国则一心想着夺取魏国的领土。
而赵襄子在这一年去世后,赵国发生内乱,无暇外事。
当时在位的是中山文公的儿子中山武公,他趁着这前所未有的好时机,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带领族人,避开赵军的监视,在顾这个地方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
武公的立国,立马招来了另一个人觊觎的目光,这个人就是中山武公的外祖父魏文侯。
魏文侯惦记中山这片地方由来已久,中山国土东临齐、燕,南接赵国。
如果魏国拿下这块飞地,向东可以遏制齐国,同时对赵国呈南北夹击之势。
恰好公元前408年,中山武公暴亡,儿子中山桓公年幼,这给了魏文侯最好的出兵机会。
不过对于魏文侯来说,当前唯一的担忧就是,要拿下这片飞地,必须得经过赵国的地盘。
如何让赵国同意是个出兵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魏文侯就派大将翟角去说服赵烈侯,这件事进展比较顺利,
毕竟赵国不费一兵一卒即可从中得利,便爽快地答应借道。
为了能一举拿下中山,魏文侯还大胆启用了乐羊为主帅。
当时有人担心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国做官,会影响乐羊,
但用人不疑正是魏文侯的优点,事实上他也没有看错人。
乐羊在顾城外驻扎期间,乐舒三次来魏军大营劝说父亲退兵,都被乐羊断然拒绝。
乐舒无奈自杀,中山桓公把乐舒的肉做成羹给乐羊送去,希望以此扰乱乐羊的心神。
可他低估了乐羊灭国的决心。
乐羊接过这碗肉羹,直接喝了下去,全军士兵也为此士气高涨。
有令人闻风丧胆的魏武卒、有心如磐石的乐羊,本以为灭中山是轻而易举的事,
可魏军还是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历史记载,此战魏军三年才灭中山,可想而知中山人具有多么强悍的战斗力。
幸运的是,那时候诸侯间战争最多是灭国而已,并不绝嗣。
中山虽灭,中山桓公却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他也像他父亲一样,在等一个复国的机会。
3、中山桓公艰难立国
在战国这样一个乱世,机会常常有,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
而中山桓公就是那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公元前381年,赵国攻打卫国,卫国求救于魏老大和齐老大。
赵国一看,你叫盟友,我也叫帮手,于是赵国请楚国来帮忙。
这样中山地方的魏军主力被调往南方,赵军也无暇顾及中山。
蛰伏了二十多年的中山桓公趁此良机带领中山军民袭击魏国占领的各个城市,一举完成了复国的壮举。
中山国再一次屹立在诸侯国之间。
中山国的地理位置,就像是赵国的咽喉。“卧榻之下,岂能让人酣睡”。
打完仗回过神来的赵国,趁着中山国复国之初立足未稳之际,
先后于前377年、前376年分别进攻中山的南北重镇。
中山桓公带领国人奋起抗敌,击败了赵国的入侵。
之后中山桓公更是整军备战,一面积蓄财力,一面积极训练兵士。
前374年,在向赵国讨要失地无果后,主动发兵进攻赵国。
两军对阵,赵军接连败北,不得不退还了十余处城池。
相继打败魏、赵两大强国,让中原诸国对这中山国另眼相看,也为它带来了多年的和平。
此后桓公重心放在了两件事上,营造新国都和修建城墙。
当时中山国北、西、南三面与赵国相邻,这两件事完成后,赵国在短时间内不再对入侵中山产生想法。
这为后续中山国的发展赢得了宝贵时间。
4、中山称王
桓公之子中山成公是一位守成之君,他一生做得最重要一件事就是实行了正确的外交策略。
他明白,赵国是他最大的敌人,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因此他奉行与齐国结盟的政策。
傍上了齐国的大腿,赵国再想进攻中山国,就不得不掂量了。
成公利用这段时间的和平,不断发展内政,使得中山国实力不断增强。
中山国积极向华夏文化学习,创立了中山文字,发行了自己的货币,
更是把中山国都灵寿打造成继邯郸、临淄之后的又一个繁荣的城市。
经过桓公、成功两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到成公的儿子厝继位时,中山国已经成为列强之一。
最足以证明中山国实力的例子就是“五国相王”事件。
前323年,魏相公孙衍为了能使魏国与秦、楚联盟相抗衡,
便邀请中山国国君与魏、韩、燕、赵四国国君共同互称王,以此拉拢诸国。
实际上魏、韩之前已经称王,这次称王主要看点在燕、赵、中山国三方。
在这五国中,其他四国都是“万乘之国”,只有中山国是“千乘之国”,能被其他四雄同等看待,厝当然欣喜若狂。
能从中山公改称为中山王,对于刚继位的厝来说,正求之不得。
只是中山国一直以来都是齐国的小弟,而齐威王听说中山国也要称王,恼怒不已。
本来之前齐国和魏国称王,这“王”的名号也还值钱。
现在这么一弄,但凡是个国家都称王,更何况是自己的小弟也想称王,和自己平起平坐。
齐威王这王号也就不值钱了。
所以齐国私底下联系,燕国、赵国,想出兵反对中山称王。
此时的厝一方面不想得罪齐国,给国家带来兵灾,
一方面又想超越祖、父的功绩,实现旷世伟业。
他的内心着实左右为难。
这时候中山大臣登自告奋勇替国君解难,他承诺能让齐国同意厝称王。
中间的过程比较折腾,登去齐国及韩、赵、燕等国来回数次。
但基本上登对各国君主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即贵国让我国国君称王,那中山国就必定成为你忠实的小弟(对齐国而言)或者忠诚的盟友(对韩、燕、赵而言)。
最后各大国权衡一番之后,都承认了中山国的王爵地位。
其实不论登如何能言善辩,其背后靠得还是中山国足够强大的实力。
彼时的中山国虽不一定能比得过战国七雄,但却足以成为影响力量天平的重要砝码。
就这样,中山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实现了父、祖一辈子也没达到的目标,成为了堪比七雄的强国。
只是这次称王,终归让齐国和中山国绝交,使得中山失去了一个靠山,
也为后来中山国的衰败乃至亡国,埋下了隐患。
那么后来中山国是如何失国,请看我的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