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汉高祖刘邦:是正确的判断力和管得住自己成就了他的“心之向往”
迪丽瓦拉
2025-07-30 13:03:11
0

一个人的志向就是他想活成什么样的人,这就是“心之向往”,汉高祖刘邦的志向就是想活成像秦始皇那样的人。

刘邦本来是市井混混出身,小的时候也没上过几天学,属于“大老粗”干部,可就是这样的“大老粗”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讲义气,胸怀很宽广,能听进去别人正确的意见,懂得把利益和好处分享给别人来凝聚人心,对有功之臣大奖特奖,从不小家子气。

实际上刘邦也很贪婪,他攻破秦朝的都城咸阳之后,当天晚上就想留宿秦始皇的寝宫,他看上了那里的美女和从六国搜刮来的各种珍宝。樊哙劝他,他也不听,气的樊哙想一斧子砍死他,还是张良劝他,他才听从了正确的意见。这件事至少说明两点:一点是他能听从正确的意见,第二点是他能管得住自己,这两点对于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人尤为重要,缺一不可。

能听从正确的意见说明他有正确的判断力,这一点是前提。

如果一个人判断力很差,许多事情都做不成,能成功的人,哪有一脑袋糨糊的呢?个个都能在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看清事物的本质。伟人也说过:

“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

所以,能判断出是非曲直,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当时张良劝刘邦是这么说的:“沛公,你知道秦始皇就是整天睡在这样的宫殿里才失败的,如果想失败,今天你就睡在这儿吧。”刘邦一听这个,立刻就听从了张良的建议。

张良这番话的背后含义很深,那就是如果你刘邦今天睡在这儿了,就像秦始皇一样失去民心。这层意思,刘邦自然能听得懂。

到后来,刘邦驻军坝上,对百姓“约法三章”都是在争取民心,他的“约法三章”很大程度上没有什么可操作性,但效果却出奇得好。中国的老百姓真的是特别好,只要能安居乐业,老婆孩子热炕头,谁还敢起来做“掉脑袋”造反这种风险极大的事呢?

我认为刘邦的判断力和看待问题的深远具有一定的天赋,这和他在底层生活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有些人确实在看待问题上具有天生的敏锐性,这和上什么学,读过多少书有关系,但关系不大。刘邦在当时就能看出秦朝的灭亡是民心向背的问题,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的问题,这其实非常难能可贵。

而他的死对头项羽就没有这么深远的判断力。有例为证,《史记》中记载过鸿门宴,在鸿门宴上谋士范增曾对项羽说几句话: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范增都能看出刘邦有夺取天下的志向,可项羽却看不出来。他眼前的刘邦仍表现出一副很猥琐的样子,在项羽看来,这样的人哪有什么雄心壮志呢?只不过是自己的手下败将而已。项羽被刘邦的表象所蒙蔽了,让他判断失误,这说明项羽不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

项羽就是这样的人,正确的意见从来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他手底下以前也是能人辈出,可是拢不住人,刚才说话的范增就是一位能人,项羽却不听进他的意见,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最后才落了个乌江自刎。项羽在个人魅力上可能要比刘邦要强,但要论组织才能和知人善任,项羽可连刘邦的一个指头都比不上。

刘邦的正确判断除了表现在争取民心上,还表现在他对“人才”的把握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刘邦倒像一位“伯乐”,他手下的萧何、张良和韩信,都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优势。萧、张、韩是一个完美的团队组合,张良负责出谋划策,韩信负责执行决策,在战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萧何负责后勤保障,这样的组合跟我们现代军队的组织架构有惊人的相似。然而

“千里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中国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汉朝治理国家的“班子”起底是沛县的“草根班子”,明朝治理国家的“班子”起底是安徽凤阳的“草根班子”,所以治理一个国家,一个县的人才就足够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没有赶上像刘邦和朱元璋这样的“伯乐”,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已。还有一个关键是刘邦能让这些能人死心踏地跟随他,做到这一点真是常人所不及。

刘邦正确判断还表现在他的知人善任上。

到了刘邦快死的时候,在身边的吕后问他,萧相国百年谁能当丞相,刘邦说:“萧何死后,曹参可以,曹参死后,王陵可以,但王陵智谋不足,可用陈平辅佐,陈平这个人虽然有智谋,但都是些阴谋诡计,不能决断大事,所以不能让他单独来当丞相。”然后刘邦接着说:

“安刘氏者必勃也。”

这是《史记》中的原话,意思是说:“周勃这个人忠诚厚道,让他当太尉,可以巩固刘氏天下的稳定。”这些话到了多少年之后,都一一得到了验证。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差点乱了天下,最后是周勃和陈平联手才稳定了局面,这足以说明刘邦识“人”之准已经到了骨头里。

如果能判断出是非,但管不住自己,还是白搭。

虽然刘邦是市井混混出身,他也贪图金钱和美色,但他能克服自己的缺点,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这很不容易。他想活成像秦始皇那样的人,他所“向往”的就是成为秦始皇一样的帝王。如果不想被别人推翻,不想失败,那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果私欲泛滥,必定会丧失民心。从这一点上说,刘邦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如果再像秦始皇那样贪图享受,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失去民心,他迟早也会被推翻。

反过来再说项羽,他的致命缺点就是贪恋权势,对于权力和利益他总是舍不得。

大将韩信以前是项羽的手下,韩信有了军功,项羽把封官的大印都刻好了,放在手里不停地反复摩挲,就是舍不得给韩信。后来,韩信跟随了刘邦,有一次韩信攻打下了齐地,他就自立为齐王。在庆功宴上,刘邦听到这个事,非常生气,刚要发怒,张良就在桌子底下踢刘邦,刘邦心眼非常多,立刻就明白了,马上改口说道:“为什么要作个假齐王啊,我现在就封你作真齐王。”这样韩信才死心踏地地跟随刘邦驰骋疆场,为大汉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熹在《近思录》中说:“不善之动,妄也。”

“不善之动”就是“恶念和恶行”,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贪得无厌,私欲过重,就会肆无忌惮,就会忘乎所以。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诱惑非常多,特别是作为皇帝,有了可以为所欲为的权势和资本。一个帝王如果残暴成性,那就会失去民心,就会被人民所推翻。人的欲望是无尽的,而且是无时无刻无孔不入,要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必须管住自己,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办法。

刘邦在用独到精准的眼光判断“人”和事,最关键的时候能管得住自己,战胜自己的贪欲,赢得人心,所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成就一番伟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库页岛对于不少的日本人来说都是终身遗憾,至今念念不忘。 日本不止一次声称:要抢回库页岛的控制权。 当...
原创 她...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跃马扬鞭风驰电掣,那种感觉一定是很爽快无比的。 我一直很向往这样的场景和体验,但也...
原创 李... 李世民是唐朝最完美的一个皇帝,比后面的唐玄宗要优秀得多,毕竟虽然唐玄宗开创了盛世,但是他也亲手将其毁...
原创 碍...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即公元626年7月2日,当时的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突然发起宫廷政变,于...
原创 汉... 公元前156年,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在这一年诞生了,取名刘彻。相对于他的父亲刘启来说,刘彻的童年生活已...
原创 一... 人们常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领兵打仗的将领,应该是一个部队的灵魂与核心。一个优秀的将领,可以带...
原创 古... 古代游牧民族的迁徙是一种常态,但是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与农耕文明比较,游牧民族的具有超强的机动性,这些...
原创 隋... 今天掌上博物馆给大家说一件考古史上的奇特事件。 1999年夏季一场暴雨过后,太原一村民修整村子的排水...
原创 刘... 三国乱世中,出现了魏蜀吴三国争霸的局面。魏蜀吴三国中,当时的魏国是最强的,经历了曹操之后,曹丕将魏国...
原创 朱...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历史上被称为太监帝国太监们把持朝政,为虎作伥,祸国殃民,把个朝廷弄得乌烟瘴气,人...
原创 中...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程到了现在自是给我们也留下了很多的灿烂的文化,在这些文化当中,姓氏文化就非常的出名...
原创 中... 中国古代有几个封建皇帝眼光非常深远独到,预测也非常精准,在位时留下了许多“祖训”,多少年以后才知道当...
原创 朱... 洪武九年,平民郑士利说朱元璋不敢认错,朱元璋气急败坏罚他做苦役,结果牵连忠臣方克勤无辜被处死,全国各...
鉴往知来 | 云梦简牍里的文明... 4日下午至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湖北省孝感市、咸宁市考察。在孝感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云梦县博...
原创 都... 简中平台上,一直充斥着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 一方面,很多人大肆批判美国,说它问题层出不穷。毒品泛滥,...
原创 商... 我是简单点啊点!点击右上角“关注”!为您分享更多的历史小知识! 薛方国君主 仲虺【huǐ】,姓任,是...
玉琮王,穿越五千年的凝视 “策展人很罕见地给玉琮王打了个侧光……” 前不久,经常拍摄良渚文物的摄影师李慧力发了一条朋友圈,说起...
原创 三...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长河中,武将单挑的场面实际上并不似演义中所描绘的那般频繁出现,但即便如此,仍有几...
原创 曹... 所谓有多怕,是指司马懿对曹家三代有多忌惮,心中的警惕程度有多高 一句话概括:司马懿瞧不上曹操多于怕曹...
原创 朱... 他是后人敬仰的开国皇帝。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皇帝,他也是从古至今起点最低的皇帝。当他十几岁时,父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