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志向就是他想活成什么样的人,这就是“心之向往”,汉高祖刘邦的志向就是想活成像秦始皇那样的人。
刘邦本来是市井混混出身,小的时候也没上过几天学,属于“大老粗”干部,可就是这样的“大老粗”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讲义气,胸怀很宽广,能听进去别人正确的意见,懂得把利益和好处分享给别人来凝聚人心,对有功之臣大奖特奖,从不小家子气。
实际上刘邦也很贪婪,他攻破秦朝的都城咸阳之后,当天晚上就想留宿秦始皇的寝宫,他看上了那里的美女和从六国搜刮来的各种珍宝。樊哙劝他,他也不听,气的樊哙想一斧子砍死他,还是张良劝他,他才听从了正确的意见。这件事至少说明两点:一点是他能听从正确的意见,第二点是他能管得住自己,这两点对于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人尤为重要,缺一不可。
能听从正确的意见说明他有正确的判断力,这一点是前提。
如果一个人判断力很差,许多事情都做不成,能成功的人,哪有一脑袋糨糊的呢?个个都能在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看清事物的本质。伟人也说过:
“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
所以,能判断出是非曲直,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当时张良劝刘邦是这么说的:“沛公,你知道秦始皇就是整天睡在这样的宫殿里才失败的,如果想失败,今天你就睡在这儿吧。”刘邦一听这个,立刻就听从了张良的建议。
张良这番话的背后含义很深,那就是如果你刘邦今天睡在这儿了,就像秦始皇一样失去民心。这层意思,刘邦自然能听得懂。
到后来,刘邦驻军坝上,对百姓“约法三章”都是在争取民心,他的“约法三章”很大程度上没有什么可操作性,但效果却出奇得好。中国的老百姓真的是特别好,只要能安居乐业,老婆孩子热炕头,谁还敢起来做“掉脑袋”造反这种风险极大的事呢?
我认为刘邦的判断力和看待问题的深远具有一定的天赋,这和他在底层生活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有些人确实在看待问题上具有天生的敏锐性,这和上什么学,读过多少书有关系,但关系不大。刘邦在当时就能看出秦朝的灭亡是民心向背的问题,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的问题,这其实非常难能可贵。
而他的死对头项羽就没有这么深远的判断力。有例为证,《史记》中记载过鸿门宴,在鸿门宴上谋士范增曾对项羽说几句话: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范增都能看出刘邦有夺取天下的志向,可项羽却看不出来。他眼前的刘邦仍表现出一副很猥琐的样子,在项羽看来,这样的人哪有什么雄心壮志呢?只不过是自己的手下败将而已。项羽被刘邦的表象所蒙蔽了,让他判断失误,这说明项羽不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
项羽就是这样的人,正确的意见从来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他手底下以前也是能人辈出,可是拢不住人,刚才说话的范增就是一位能人,项羽却不听进他的意见,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最后才落了个乌江自刎。项羽在个人魅力上可能要比刘邦要强,但要论组织才能和知人善任,项羽可连刘邦的一个指头都比不上。
刘邦的正确判断除了表现在争取民心上,还表现在他对“人才”的把握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刘邦倒像一位“伯乐”,他手下的萧何、张良和韩信,都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优势。萧、张、韩是一个完美的团队组合,张良负责出谋划策,韩信负责执行决策,在战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萧何负责后勤保障,这样的组合跟我们现代军队的组织架构有惊人的相似。然而
“千里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中国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汉朝治理国家的“班子”起底是沛县的“草根班子”,明朝治理国家的“班子”起底是安徽凤阳的“草根班子”,所以治理一个国家,一个县的人才就足够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没有赶上像刘邦和朱元璋这样的“伯乐”,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已。还有一个关键是刘邦能让这些能人死心踏地跟随他,做到这一点真是常人所不及。
刘邦正确判断还表现在他的知人善任上。
到了刘邦快死的时候,在身边的吕后问他,萧相国百年谁能当丞相,刘邦说:“萧何死后,曹参可以,曹参死后,王陵可以,但王陵智谋不足,可用陈平辅佐,陈平这个人虽然有智谋,但都是些阴谋诡计,不能决断大事,所以不能让他单独来当丞相。”然后刘邦接着说:
“安刘氏者必勃也。”
这是《史记》中的原话,意思是说:“周勃这个人忠诚厚道,让他当太尉,可以巩固刘氏天下的稳定。”这些话到了多少年之后,都一一得到了验证。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差点乱了天下,最后是周勃和陈平联手才稳定了局面,这足以说明刘邦识“人”之准已经到了骨头里。
如果能判断出是非,但管不住自己,还是白搭。
虽然刘邦是市井混混出身,他也贪图金钱和美色,但他能克服自己的缺点,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这很不容易。他想活成像秦始皇那样的人,他所“向往”的就是成为秦始皇一样的帝王。如果不想被别人推翻,不想失败,那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果私欲泛滥,必定会丧失民心。从这一点上说,刘邦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如果再像秦始皇那样贪图享受,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失去民心,他迟早也会被推翻。
反过来再说项羽,他的致命缺点就是贪恋权势,对于权力和利益他总是舍不得。
大将韩信以前是项羽的手下,韩信有了军功,项羽把封官的大印都刻好了,放在手里不停地反复摩挲,就是舍不得给韩信。后来,韩信跟随了刘邦,有一次韩信攻打下了齐地,他就自立为齐王。在庆功宴上,刘邦听到这个事,非常生气,刚要发怒,张良就在桌子底下踢刘邦,刘邦心眼非常多,立刻就明白了,马上改口说道:“为什么要作个假齐王啊,我现在就封你作真齐王。”这样韩信才死心踏地地跟随刘邦驰骋疆场,为大汉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熹在《近思录》中说:“不善之动,妄也。”
“不善之动”就是“恶念和恶行”,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贪得无厌,私欲过重,就会肆无忌惮,就会忘乎所以。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诱惑非常多,特别是作为皇帝,有了可以为所欲为的权势和资本。一个帝王如果残暴成性,那就会失去民心,就会被人民所推翻。人的欲望是无尽的,而且是无时无刻无孔不入,要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必须管住自己,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办法。
刘邦在用独到精准的眼光判断“人”和事,最关键的时候能管得住自己,战胜自己的贪欲,赢得人心,所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成就一番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