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男人讲才能,女人讲贤淑,能在漫漫史书上留名的女人,绝大多数也都是凭借着天赐的美貌,或是空有皮囊,或是红颜祸水。
能够以才智而文明且为后世称道的女人在几千年当中掰着指头都数不出来几位,要谈女人,那么几乎避不开武周女帝武则天,不过这位皇帝虽然政治手段通天,治国本领高强,但在才华上也只能算得平平无奇,至少无法和她同时代的另一人相提并论。
而此人正是长年服侍在她身边的一位女官,也超越了武则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难解读的人之一,恰恰因为她的地位,也恰恰因为她是女子,所以后世史料中对她加以了无数称颂或抹黑之词,但她的成就毋庸置疑,要在诸多男人之上。
这就是有着“巾帼宰相”之名的大唐第一才女,上官婉儿。
一、才起于微末
大唐高宗麟德元年,朝中宰相上官仪的儿媳妇终于有了身孕,即将临盆,上官廷芝此时尚无后代,父母二人都满怀期望地等着孩子落地。
而就在生产的前一天夜里,夫人郑氏做了个奇怪的梦,他在梦中见到了一位巨人,对方亲手交给她一杆称,并开口说道:“持此称量天下士。”
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大意是这个孩子以后将成为衡量天下读书人的标杆,上官家原本也是世代从政,高祖父上官贤官至北周幽州太守,曾祖父上官弘在隋朝时任江都宫副监,祖父上官仪则是当朝宰相,如此说来,这个孩子也必将身居高位、光耀门楣。
但是事实似乎很残酷,因为古代又没有B超,郑氏生下了孩子以后才知道是个女娃,不由得大失所望,这也正常,毕竟那会儿女人想要当官压根没什么可能性,更别说高官了。
不过毕竟只有这一个孩子,家里人还是非常悉心照顾她的,可惜巨变很快就随之而来。
当时正是武则天步步上位即将登顶之时,宰相上官仪眼看不对,立马跑去跟李治要求废掉武后,李治很快同意了,并让他起废后诏书。
但他不知道李治是什么人,在武则天听到消息跑来大吹了一阵耳旁风后,李治马上风向一转,竟然说出“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这样的话来。
倒霉的上官仪背了大黑锅,就此被记恨上了,不久后,武则天便指示亲信诬告上官仪联同宦官想要谋反,直接将上官家父子二人下狱问斩,同时诛灭满门。
只有郑氏和刚刚才满月的上官婉儿得以幸存下来,但也被发往了掖庭为奴,掖庭就是宫中的内院,杂七杂八最底层宫女们居住的场所,在这里只能学会如何洗衣端碗,如何服侍别人。
但好在郑氏是个很好的母亲,也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虽然处境艰难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女儿的关怀,而且她毕竟也出身名门,文化程度较高,因此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之下,在深宫最底层环境中长大的上官婉儿得以遍览群书、学识渊博,对吟诗作文深有研究,同时因为每天都要面对一群勾心斗角的女人,所以在人情世故方面也显得很通达,总而言之,就是她长成了一个才华横溢又很精明的女子。
才华对于当时的女人来说算是不可多得的品质,这让她在身边那些只会骂骂咧咧或者谈论宫里八卦的女人中间显得格外突出,这种事情传到武则天那里后,很快引起了她的兴趣。
此时的武后已经成为了武帝,以一介妇人之身开创了前无古人后也再无来着的奇迹,她愿意向世人展现女人的能力,所以除了自己以外,她还需要别的例子。
所以她亲自召见了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并亲自出题考校,结果这位女子文不加点、须臾而成,而且所用之词藻华丽、行文流畅,看得武则天龙心大悦,即刻免除了她与母亲的奴婢身份,并把她带到了自己的身边,负责管理传达宫中的所有诏命。
如此,十四岁的上官婉儿便以一身才气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然而这还只是开始,远远没有结束。
二、花常开不败
或许是因为当初被骆宾王那一篇惊世骇俗的《讨武曌檄》吓到了,从中深深感受到了文人字字如刀的威力,所以对于有才之士十分看重,自从上官婉儿来到她身边后,就深受其重用,几乎所有敕令、诏书全部出自她的纤纤玉手之下。
作为武则天而言,她将这个上官家女子放在自己身边,担任心腹秘书,甚至于在她违逆自己的旨意私自篡改诏书,其罪当诛的时候仍然大手一挥而特赦,足以担得起“用人不疑”的名号。
而上官婉儿作为家族的独苗,全家都被遭武则天构陷而死,但她仍然能够忍下旧怨而服侍新主,其能屈能伸的度量丝毫不在任何男人之下。
在通天元年之后,武则天更是进一步加强了上官婉儿的权力,让她竟得以单独处理所有奏表,正式参与国家政务,从民政、军政到官员升迁、贬谪生杀,她几乎都能一手裁定。
随着武则天进入晚年,对朝政之事的管控也逐渐下降,而开始沉溺于享乐之中,她最为宠幸的男人便是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这两人原本只是武帝的男宠,但却仗着无限的宠爱而干涉朝政。
此时的上官婉儿几乎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所有国家大事全凭她来做主,除了张家兄弟外,无人可以与她分享权力。
值得一提的是,上官婉儿曾被处以黥面之刑,就是在脸上刺青使人蒙羞,而关于此事的起因却非常玄乎,无论是正史野史中的记载都十分有趣。
根据唐代陈藏器撰写的《本草拾遗》中记载,便是武则天晚年宠幸张宗昌时,竟然毫不避讳上官婉儿当面与其交欢,时日一长后上官婉儿和他也产生了私情。
在后来的某一天,两人偷情时被武则天发现,大怒之下拔出短剑在她额上刺了一道口子,但因为对婉儿的喜爱让武帝很快就消了气,也没有过多降罪。
而上官婉儿因为消除不了伤疤,就在伤口处用刺青将其修饰成了一朵红梅,反而增添了她的容貌,甚至引得后来后宫女子们纷纷效仿。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先前上官婉儿私自改动诏书而被罚以黥面。
不过在这些故事之外,此时的张家兄弟已经非常跋扈,部分所作所为已经让大臣以及李氏家族的子孙们夜不能寐,严重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甚至生命安全,连太子李显也岌岌可危。
于是在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薛思行等五位文臣武将拥立李显为帝,以张昌宗和张易之企图谋反为由带着禁军直接闯进宫内将二人诛杀,然后众人把武则天的居所集仙殿团团围住,威逼武则天退位。
第二天武则天便禅位给了李显,即唐中宗,武周朝就此灭亡,国号重新改回大唐,史称“神龙政变”。
如此之改朝换代的动荡中,原本作为武则天心腹之人的上官婉儿,就算被罢官杀头也不足为奇,但她竟然奇迹般地度过了这次权力的更替,而且在风雨中稳如泰山。
即便身边的一切都变了,她依然没变。
三、文动天下,权满宫闱
能在漩涡中从容脱身,没有提前准备是不可能的,上官婉儿在武则天身边二十七年之久,对政治手段早已一清二楚,所以神龙政变发生得如此顺利,很难说没有她在其中助力。
也因此,在唐中宗李显初登大宝时,上官婉儿立刻被纳入后宫,封为二品昭容,同时仍然负责皇帝诏令。
不过很快,她就发现了新皇帝的软肋——韦皇后。
韦氏是长安一等一的大家族,韦皇后背靠着实力强硬的后台,而且在李显被囚禁的岁月中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所以她的任何要求,中宗都是无所不允。
最重要的是,这个女人很有野心,她渴望权力,但是自身根本没有什么政治经验,所以上官婉儿稍稍一向她靠拢,便立刻被韦皇后当作了自己的心腹。
得了这么一个超强的助力,韦皇后立刻在朝中如日中天,皇帝临朝她要在背面垂帘听政,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被她重用,其他非亲信的官员则到了大霉,国家的各项政策韦后都不断插手,太子等势力被陆续打压得岌岌可危。
这一切从表面上看来是韦皇后逐渐坐大,但在背后却都是上官婉儿从中主张,许多事情都是她“劝说”韦后然后得以实施的,而后来独揽朝政的权臣武三思也是她亲手推荐上位的,据传是她的情人。
当时的太子李重俊因为不是韦后亲生,所以日子过得简直一塌糊涂,地位堪忧不说,还时常遭到羞辱。
景龙元年,爆发的太子伙同羽林将军冲入宫中,一口气把武三思、武崇训等人就地格杀,接着还继续向内,扬言要宰了上官婉儿,结果在玄武门大被军刘景仁挡住,后来部下倒戈,李重俊兵败身死。
政治斗争固然惨烈,但上官婉儿始终处于权力的中心又始终安然无恙,与此同时,她仍然没有放下对诗文的钻研,纵意挥洒自己的才华,在这一点上,她用绝对的实力堵住了悠悠众口。
上官婉儿对诗歌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表述,她沿袭了祖父上官仪的文风,从中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绮错婉媚”的风格。
以往的宫廷诗总是很小家子气,字里行间无可避免透露着单调的情感,唯有在叱诧风云的上官婉儿手中,宫廷诗开始变得壮大恢弘,不再是对深宫内院的恐惧,而是直面这千扇重门的自信。
除此以外,她还利用自己的权力对文化方面大行改革,在扩充规模的同时广招天下有才之士,并且高调推动皇上举行各种赛诗会和宴游活动。
在游会上,上官婉儿应了儿时“量天下士”的预言,她登上彩楼高阁,作为诗文大赛的总评委,所有人的文章都要由她来过目,她看到一首不入眼的便随手扔下彩楼,以一介女子之身肆意品评天下文章,何等豪情阔意?
而最终的夺冠者会被皇帝亲自赐金封爵,如此优厚的奖赏让无数文人蜂拥而至,皇室子弟也由此开始对诗文兴趣浓厚。
在中宗时期,上官婉儿毫无疑问是文坛的领袖人物,并且为文化人才打开了一条康庄大道,这才得以有后来盛唐的诗歌繁荣。
在后来的诸多史料中,对于上官婉儿的评价都是骂声居多,但偏偏正史中却找不到多少可以相应的证据,不难看出这些很多都是后代对一介女子当政的抹黑之词,因为根据和上官婉儿同时代的人留下的记载当中,几乎所有对她的评价都极高,如此便也可见一斑。
而就在太子叛乱而被杀后,韦氏专政则更加畅通无阻,乃至于到了景龙四年,韦皇后更是胆大包天毒死了自己的丈夫,李显一死,所有权力都落入了皇后手中,她在朝野和禁卫中安插了无数自己的心腹,从此开始以皇太后的身份摄政。
此时的上官婉儿面前又呈现出了一场新的风暴,在这场风暴中同样会有无数人丢掉性命,而等待着她的,又是怎样的命运?
四、凋零
如今的韦后之权力已经无限接近曾经的武后,她虽然在才能上只配给武则天提鞋,但在欲望上却一点也不遑多让。
上官婉儿其实早已经认清了这个事实,所以她逐渐脱离了韦后而向太平公主靠拢,而实际上她还在暗中联络着一位更重量级的人物——李旦。
所以她联合太平公主发表了一份遗诏,内容是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李丹辅政,但韦皇后是愚蠢的,她毫无城府,执政不过几年的时间,就恨不得马上登基,和武则天一样受万人敬仰了。
她手下的宰相宗楚客、韦温也就直接更改了诏书,顺水推舟地劝为韦后仿武周皇帝即位。
在这种情况下,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正式登场,他在和太平公主策划之后便发动了著名的“唐隆之变”,大批禁军一拥而入皇城,在长矛利剑的寒光之下,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一干人等被尽数诛灭。
事实上,在李隆基率军进入宫内时,正是上官婉儿手持火烛带着宫人引着进来的,然后她便将未被修改过的遗诏拿出来以证清白,但李隆基却视若无睹,直接命人将她当场问斩于旗下。
一代惊世才女就此香消玉殒。
对于她的死,不乏有人用自作自受来解读,认为她在几次的政变中都想充当投机派,有这个下场也是必然。
但政治原本就是尔虞我诈,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而上官婉儿凭借自己高超的政治眼光,才得以每次都站在了正确的一方。
而且李隆基可不是蠢蛋,他甚至都等不及太平公主赶来作证,就如此“稀里糊涂”地杀掉了上官婉儿,正是畏惧于她的弄权之术,如果她真的活了下来,以上官的能力配上太平公主的权势,后来李隆基能否轻易夺权还真是未尝可知。
后世对她的评说纷乱繁多,其中不乏骂她淫媚乱国、祸乱宫闱的,但是对于年仅几岁便被抄家贬为奴隶的上官婉儿来说,以一介女流的姿态而摆脱了这种命运,并且在改朝换代的夹缝之间始终屹立在风口浪尖而不倒,并因为自己的诗文才华而被大唐的文人们而交口称誉。
实乃传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