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
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涿郡,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永昌陵。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首先,烛影斧声的故事最早的出处是南宋史学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这是宋史的基本史料。但李焘只是引用(并且在引用中注明了部分怀疑态度)。真正的出处是北宋僧文莹的《续湘山野录》。
原文如下:
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吏或见宿于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
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
。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
引柱斧戳雪
,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於柩前即位。
简单总结一下,文莹的记载是这么个逻辑:
1、宋太祖身体不适,有个道士预言他寿数某月某日,如天晴可能延命(文莹和尚你这么给道士做广告,佛祖知道吗?)
2、当天突降大雪,太祖预感道士预言应验,紧急召赵光义(当时的储君)
入宫
3、
烛影
——兄弟两人独饮对谈,有内侍隔窗看见烛影下,赵光义有推辞的动作
4、
斧声
——饮完太祖送赵光义出门,
太祖手持竹斧
戳雪,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好好干!)”(柱斧,又名“柱拂子”,就是武侠片中公公们常用的
拂尘
。拂尘能杀人,还要从“一条杆棒打下四百座军州”的赵匡胤手中抢过来,这武功想必要接近东方不败的水准)
5、太祖回寝宫睡觉,赵光义留宿宫中其他房间(东方不败的话,在不惊动大内高手的情况下要重新潜回寝宫也不是难事?)
6、太祖当夜鼾声如雷,等到内侍听不见响声去查看,发现已驾崩;赵光义继位。
以上算是比较正统的说法,但是按照其他野史记载似乎又有其他解说,咱们一条条来分解:
首先,
和其他朝代相比,宋代皇帝家族具有的肥胖、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遗传基因,及压抑的宫廷生活等环境因素影响,使脑血管疾病成为宋代皇帝们最常见的疾病,且具有言语障碍、行动不便等共同特征。
其次,为了维护皇权肯定得变相的为所有正统归位做出辩解,无论是对是错,当掌权者坐上皇位的时候,赵光义就是权威。
再则,
太宗算是宋太祖的半个创业伙伴,在朝中军中根基深厚。为了确保王朝的长治久安,第一避免重蹈后周孤儿寡母亡国的覆辙;第二也避免强行扶植儿子继位会引来叔侄的敌对乃至分裂,立赵光义继位就成为了最现实、也是唯一的选择。
综上所述,赵光义完全没必要急于求成,试想当时赵匡胤还是皇帝,并且君威甚隆,皇城内都是赵匡胤的心腹,出现斧声的情况下赵匡胤还能大呼“好做,好做”,试想侍卫及宦官近臣怎可能不及时出现救驾,所以赵匡胤虽然是非正常死亡,但应该不是赵光义所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