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几篇的介绍大家完全可以看出,南明虽然半壁沦陷,朝廷风雨飘摇,几度有覆灭之危险,但党争与明末相比却有过之无不及,士大夫之间争权夺利结党营私,但朝廷危亡之时这些官僚仍不顾设计安危相互倾轧。
永历朝党争有“楚党”“吴党”只说,古代的“
党”是结党营私、党同伐异
的意思可不是什么好词,被说结党可是个大罪名,所以士大夫只会攻讦别人是哪一“
党”
的,不会说自己是什么“党”的。
吴党和楚党也是两伙人相互攻讦对方时称呼的,这种“党”也不是一个严密的机构,两个官员在一个政见相同可能暂时同时攻击另一个政见不同的人,但很快他们又会行为在另一件事情上政见不同而相互攻击。
“楚党”与“吴党”便是如此。
永历朝廷内的党争由于朝廷不断迁移和不断有反正官员加入而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不过往往与地方军阀的矛盾有关,军阀和地方大员为了争取利益往往要投靠或联合朝中重臣。
广东反正以前永历朝廷的
党争
主要是瞿式耜与广西南浔军阀陈邦傅之间。李成栋反正后,反正官员在永历朝廷的地位大幅度提升,这时党争又在瞿式耜与李成栋之间展开。不过很快,瞿式耜又与李成栋联合与堵胤锡、陈邦傅之间展开斗争,这时有了楚党和吴党的说法。
瞿式耜和李成栋为了打击堵胤锡等人,授意金堡参奏堵胤锡等人,金堡也想就此树立自己的声望,由于此事出头露面的袁彭年、丁时魁都是湖广人,因此被成为“楚党”。而被攻击的堵胤锡等人则被称为“吴党”。可见,楚党是一个短暂的利益联合,而楚党则是与其政见不同的一群官员,其联系更加松散。
永历朝廷还出过“五虎”事件,五虎指的是左都御史袁彭年、礼部侍郎刘湘客、吏科给事中丁时魁、工科给事中金堡、户科给事中蒙正发,这五人袁彭年为“虎头”、刘湘客“虎皮”、金堡为“虎牙”、丁时魁为“虎尾”、蒙正发为“虎爪”,五人把持朝政,招权纳贿。后被礼部侍郎郭之奇,兵部侍郎郎程源等十四人联名参奏而被罢官。五人被罢官可是说丝毫不冤枉,但永历朝廷的党争并没有因为这五人的离去而有丝毫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