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幸运的是无意争皇位却意外得位,而且是继承了父亲唐太宗创造的“贞观之治”的盛况之后,获得了辉煌的基业,这一点是幸运的是。但同时他也是不幸的,前有唐太宗的丰功伟业,无论李治多优秀都无法摆脱父亲唐太宗的光环;加上在他之后的唐朝统治者武则天还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成功的女皇帝,夹在两者之间的李治就显得没那么出彩了。当然也有现在各种影视剧戏说、演义对真实历史的误导,甚至还摊上了一个“懦弱皇帝”的称号。其实历史上的唐高宗,其实是一位年轻有为、英明神武的皇帝,在位期间,是唐代最安定、最强大的时期,在军事上非常强大、几乎百战百胜,成就虽不及唐太宗,但却超过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
贞观二年六月,即公元618年。一个男婴出生在大唐皇宫的丽正殿内,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嫡三子),所以李世民并未觉得有多开心,因为他最喜欢的儿子是太子李承乾(嫡长子)和四子魏王李泰(嫡次子)。李世民给男婴起了一个名字:李治,就匆匆离去,因为他已经多日没有见到太子和魏王,心中甚为挂怀。
嫡长子兼太子李承乾稳重大方,聪慧过人,一直很得李世民的喜爱;而嫡次子魏王李泰虽然排行老四,但却是一众皇子里最有能力的,同样备受李世民瞩目。相比之下,嫡三子晋王李治则显得平平无奇。但历史总是会出其不意地改变它的走向。由于唐太宗对魏王李泰格外宠爱,而李泰能力本来就出众再加上皇帝的宠爱,也渐渐生出了野心,一直与李承乾暗中较量,争夺太子之位。太子李承乾危机感越来越大,害怕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废,便决定先下手为强,与李元昌、侯军集等人密谋,控制长安城的守军和宫中守备,进行武装哗变,金殿逼宫,逼迫李世民禅位给自己。但年轻的李承乾实在太过小瞧自己的父亲了,多年之前的李世民,正是从一场血雨腥风的权力争夺战中谋得了皇位,李承乾的伎俩,对李世民来说实在是太过小儿科了。古往今来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太子能在谋反失败之后还能全身而退,朝堂上的大臣们都咬牙切齿地劝皇帝杀掉这位不忠不孝的太子,但李世民却只是把李承乾贬为庶民,流放到了黔州。太宗时期,四海升平,八方拜服,他是高高在上的帝国统治者,但在李承乾面前,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
李世民开始物色新的继承人,这个继承人仍然不是李治,而是他的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但李承乾临走前的一句话却让李世民彻底改变了念头。他告诉李世民,自己之所以谋反,正是因为魏王李泰总是和自己争夺太子之位,如果不是李泰苦苦相逼,自己断然不会走到逼宫这一步。也就是在这一刻,李世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最喜欢的两个儿子实则在私底下为了权力而争斗的头破血流,这不正和自己当年在玄武门发起的血腥残忍的权力争夺战别无二致吗?“玄武门之变”一直是他不能提起且不堪回首的往事,他一直无法从弑兄灭弟的阴影中走出来,他绝不允许同样的惨剧在自己的眼前再度上演,他认为李泰已经不是自己当初最偏爱的那个儿子,而是变成了一个利欲熏心的利己主义者,于是他放弃了李泰。
环顾身边的儿子,谁堪此大位?皇九子晋王李治终于走进了李世民的视野。李治宅心仁厚,为人宽厚,不结党营私,行事低调,再加上长孙无忌的推举,从默默无闻的皇子晋升为世人瞩目的太子储君。
公元645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讨高丽返回长安的路上患病,回到长安后病情一直没有好转。知道自己去日无多,皇帝李世民很是着急,他要抓紧时间培养太子李治,“诏全国机务并委皇太子处决。”而太子李治则是“间日听政于东宫,既罢,则入侍药膳,不离左右。”这时候,武才人的主要任务是侍奉病榻上的皇帝,她和太子李治见面的机会多了起来。19岁的李治潇洒英俊,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少年郎。23岁的武才人妩媚动人,是一个情意绵绵的妙龄女。一个聆听父皇的治国教诲,一个侍奉皇帝的衣食起居。在皇帝身边,大唐的储君和父亲的才人眉目传情,情由心生。从贞观二十年开始到贞观二十三年的三年时间里,太子李治和武才人已经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病床前埋下了爱情种子。
李治很紧张,因为心里不可告人的事情。他和自己父亲的才人武媚娘(武则天)在日久生情后就有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当所有人都认为晋王李治是个幸运儿,成为储君,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如果这件事情东窗事发,他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为父皇可以原谅自己儿子的逼宫,但一定不会原谅自己的儿子给自己戴绿帽子。李治越想越害怕,越害怕越想,如果不是在父皇那看到武媚娘......,如果不是那天两人在御花园撞见......,如果不是......,可武媚娘实在是太美了,李治没能抵挡住她的诱惑。
李世民终于放心了。他看着一天一天成长起来的李治,突然发现自己真的是做了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公元649年,一代千古帝王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于终南山翠微宫,结束了自己恢宏壮丽的一生。但他永远都不会知道的一个秘密是,自己心心念念的儿子李治,早已经结结实实地给他扣上了一顶绿帽子。前半生他背负弑兄杀弟、逼宫父皇、霸占弟媳取得皇位的污点,中年经历皇子争位、太子造反的悲剧,晚年自以为做了正确的决定,殊不知给自己找了一顶绿帽子,历史真是和这位伟大的帝王开了多重玩笑。
李治登基了,他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第三任主人,就是唐高宗。但他却开心不起来,因为按唐朝祖制,武媚娘是父亲李世民的女人,李世民驾崩后,作为先皇的女人,武媚娘已经离开皇宫,去感业寺出家为尼了。一年后,李治有意去感业寺祭拜,才再次见到了武则天。李治想起了之前的历历往事、花前月下,不由得落下了眼泪,武则天也哭了,由于这次见面,武则天得以再次进宫。
唐高宗绝非懦弱无能之人,反而颇有权谋手段。他即位之初,朝政由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把持,关陇贵族集团、关东士族集团实力强大,足以抗衡皇权。他先是利用武则天这个贤内助解除了长孙无忌等人的权力;并废掉了王皇后、萧淑妃(这两人都出身名门世族),立出身寒族的武则天为皇后,实际上是打击门阀贵族势力;善于用人,大力提拔出身寒门的文臣武将。
武则天只是唐高宗对抗功臣及士族集团的棋子,虽然唐高宗晚年体弱多病,难以处理朝政,才导致武则天的势力逐渐扩大,但自始至终,唐高宗的权力都要大过武则天。
文治方面
,李治登基后延续李世民的“贞观路线”,创造了“永徽之治”。经过李治三年的治理,唐朝全国人口户数从贞观末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的380万户,民众生活进一步稳定富足。李治还支持长孙无忌制定《唐律疏议》,使得唐帝国成为亚洲地区法治相当完善的国家。在官员选拔方面,李治还完善科举制度,为唐帝国的发展选拔和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
武功方面,
李治完成了其父亲李世民终身没有完成的事业—灭高句丽。高句丽国力强大,隋炀帝就因为连续攻打高句丽,而最终亡国。唐太宗时期,又曾多次对高句丽大打出手,虽有战果,却没能最终解决这个外患。到了唐高宗时期,名将李勣(徐世勣)率军终于彻底灭掉了高句丽。除此之外,李治在军事上取得了开辟西域、打败西突厥、收复河中十六国、打败日军灭亡百济等一系列辉煌胜利,唐朝版图在李治时期达到了空前的庞大—1200万平方公里,是唐代国土面积最大的时期。
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是唐代最强大、繁荣的时代。唐太宗时期军事强大,但是国内还没有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国家还很贫困。武则天时期,对外战争中多次战败,国内也有不少动乱(比如徐敬业的反叛),国家并不安定。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是唐代经济、政治、文化的顶峰,最是繁荣;但是对外战争也是常常败于吐蕃、南诏;而且唐玄宗还信任奸臣李林甫,繁荣之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只有唐高宗时期,大唐军事、政治、经济都非常发达,三十多年里国泰民安,海晏河清。这样的一位好皇帝,实在是不应该被影视剧丑化为“懦弱皇帝”。
通圣言而遍寰宇,导世界以趋大同。我是@草原风大,国学弘扬者,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分享国学经典和智慧,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