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
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或称述圣纪碑)”,记载了唐高宗的文治武功,是由他老婆武则天亲自为他写的。但东侧武则天自己的石碑却一个字都没有,这就是鼎鼎有名的武则天“无字碑”。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位15年,如果从她作为太后完全控制唐朝中央算起也有21年,可以说她的功绩也值得大书特书,为什么却在死后给自己立一块无字碑呢?
一直以来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她觉得自己一生功绩太大,无法用语言表达。
第二种是她一生为了争夺最高权利,双手沾满了太多献血,自觉罪孽深重,不敢写。
第三种是她想自己的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
其实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
武则天去世后,他的儿子唐中宗李显本来也想给他立一块碑,但是还没来得及对母亲进行评价,唐朝政局就陷入了动荡,皇帝先是变成了他儿子唐殇帝李重茂,后来又变成了他弟弟唐睿宗李旦,再后来又变成了他侄子唐玄宗李隆基,从武则天去世的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到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短短八年时间就发生了三场政变,换了四个皇帝,而每个皇帝所代表的势力对武则天的认识和评价都不一样,导致刻碑的事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无字碑成了最合适也是最后的结果。
那么这三场政变是哪三场呢?
第一场政变是景龙政变,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次年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立第三子李重俊为太子,但由于他不是韦皇后所生,一直受到韦后及其亲生女儿安乐公主的欺压,韦后、安乐公主与梁王武三思结成一党,陷害忠良,把持朝政,还一直向中宗进献谗言要废除太子,太子李重俊忍无可忍,与景龙元年(公元707年)
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军将军李思冲
发兵诛杀武三思等人,但是韦后、安乐公主胁迫了中宗坐镇守住了玄武门,政变最终失败,太子李重俊兵败被杀,这次虽然保住了中宗之位,但是武氏家族势力基本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是对武则天怀有深仇大恨的韦后、安乐公主一派。
第二场政变是唐隆政变,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逝世,幼子温王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李重茂便是唐殇帝,中宗老婆韦太后想效仿婆婆武则天发动革命,夺取李唐天下,自己登基做皇帝,而对她威胁最大的便是唐中宗的弟弟安国相王李旦和妹妹镇国太平公主,于是密谋除掉他们,但是被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提前得到消息,便先发制人,暗中结交朝中中下层大臣和禁军中级将领,攻入玄武门诛杀了韦氏,上官婉儿,安乐公主,消灭了韦后家族,并在姑姑太平公主的支持下让自己的父亲李旦重新登上皇位,而自己也因功被册封为太子。这场政变中,与对武则天恨之入骨的韦后势力被消灭,却而代之的是武则天的儿子、女儿。
第三场政变是先天政变,唐睿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这时候唐睿宗李旦已经传位于太子李隆基,但是太平公主在朝中仍有相当大的势力,太平公主也有政治野心,一直向谋害李隆基独掌大权,并向军中发展自己的势力,李隆基忍无可忍,先发制人,将太平公主党羽一网打尽,太平公主也被赐自尽。李隆基掌握大权,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帝,而他对自己的祖母武则天并没有多大的怨恨或感激,因此对她的评价还算客观
伴随着一场场政变,亲武和反武的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造成了无字碑的结局,而武则天的无字碑反而更引起了人们对这位女皇帝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