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康熙和雍正皇帝的高级智囊和御用撰稿人,他位居上书房首席大臣,堪称康熙特别是雍正皇帝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好闺蜜”,他一生为官清廉、谨小慎微,他是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的托孤大臣和信臣宠臣……说到这,也许有人猜到了,此人正是张廷玉。
其实电视剧中的描述与历史还是有很大出入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张廷玉在康熙一朝做到的最大的官儿不过是刑部左侍郎,顶多算个副省部级官员,并不像电视剧中所说的那样在康熙时期已经进入到权力的中枢。
但张廷玉确实是一个古今少见的牛人。他的牛就牛在,堪称整个封建皇朝的“第一大秘”,清朝前期乃至整个清朝都有着张廷玉参与权力中枢的深深烙印。
1.张廷玉的官做得大到无人能及。张廷玉真正的发迹和发达是在雍正登基以后。自雍正元年开始,张廷玉先后担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六部排名前三甲的一把手,张廷玉做了一个遍。不仅如此,张廷玉依然平步青云,直至官居保和殿大学士,也就是内阁首辅,以及军机处领班大臣,也就是军机处首席大臣。而张廷玉也是有清一代第一位“双首席”大臣。
2.张廷玉是清朝军机处等重要政治制度的奠基人。雍正七年,为保障西北用兵,保持政令畅通,雍正开始筹划设立军机处。而给军机处立柱架梁、建章立制的正是张廷玉。军机处设立后,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成为核心成员,平章政事,参与机枢。张廷玉拟定了办理军机处的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也就是说,军机处的主要规章制度都是由张廷玉亲自参与拟定的。此外,张廷玉不仅典掌军机,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总裁乾隆《吏部则例》等典章制度,对清朝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3.张廷玉作为皇帝的大秘领域领导意图的能力堪称一绝。这一点,从拟写圣旨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来。张廷玉有一个绝活,皇帝口授诏旨,张廷玉跪受笔录,却能做到立写立就,文不加点。这个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要知道皇帝可是想到哪说到哪,不打草稿,张廷玉需要迅速地领会整合皇帝的意图并准确无误地落到纸面上。而且自康熙晚年、雍正十余年,直至乾隆的前十年,张廷玉能始终做到须臾不懈怠,着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4.配享太庙,无上荣耀。张廷玉是有清一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人。什么是配享太庙呢?就是说皇帝在祭祀和拜祭先朝列祖列宗皇帝牌位时,张廷玉的牌位就在旁边,现任皇帝相当于连同他张廷玉一同跪拜了。可以想象,这是何等的荣耀,更何况还是在清朝的统治者手里,给了一位汉人大臣?如果没有极度的信任,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晚年张廷玉宁愿什么都不要,仍心心念念这个配享太庙的荣誉的原因了。
5.著书立说,文采斐然。张廷玉作为一代文人,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别的不说,二十四史后半截,要说修史修的最好的,《明史》当仁不让。这与张廷玉这个总裁官的呕心沥血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张廷玉也并非向电视剧里说得那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完美无瑕、无懈可击。比如,张廷玉与鄂尔泰的满汉党争就持续了十数年,一度到了愈演愈烈,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再比如,张廷玉晚年为了保住雍正皇帝许给他的配享太庙,甚至一度与乾隆皇帝闹得很僵,致使晚年致仕回家、晚景甚是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