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世界老二,美国是专业的!
现实世界的丛林法则:敢让美国感到威胁的世界老二,必然会被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敲掉。
被这个法则锤爆的最近一个国家,就是日本。
美国这个国家有个毛病,那就是喜欢在战后拉拢战败国。一战结束,他和德国关系打得火热,主动输血给了德国翻身的机会,甚至让德国的经济超越了一战战胜国法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又和日本这个刽子手混到一起,开始在经济方面对日本进行大力援助。
1948年开始,美国对日本的经济政策就从削弱变为了扶持。
在这之后的六年间,美国通过直接的经济援助,给日本提供了至少400亿日元。
同时,美国专门为日本量身打造道奇方针,稳定日本经济。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人虽然失去了民主与自由,却拥有了金钱。
日本工业能力大幅度提升,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更壮大了日本的声势。
这种环境持续到70年代时,日本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打遍世界的企业,比如说东芝、松下、日立等。
这些企业全部都不是泛泛之辈,不仅在家用电器行业声名鹊起,就是在当时热门的半导体领域,也仍是佼佼者。
半导体是什么物件,这可是一种能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消费电子、通信系统、光伏发电等领域的材料。
哪怕是在当今世界,半导体都非常重要,更不用说是科技发展初级阶段的七八十年代了。
为了在半导体领域获得一席之地,日本真的是举国投入搞研发,政府出钱,企业出力,直接在八十年代,让日本在半导体领域领先世界。
相关数据显示,当时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中,有六个就是日本公司。
凭借着好底子,日本在六七十年代,已经超越欧洲国家,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屈居美国之下。
或许是腰包鼓起来了,日本人的腰杆也挺直了,他们嚣张地认为,只要继续努力,日本就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这还不算完,一些日本学者更是公开出版书籍,称日本不仅要在经济上提高自主地位,外交上也一样要如此,更要学会对美国说不。
这可把美国气坏了。因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美日两国之间的贸易,让美国出现了庞大的贸易逆差,赚不到钱的美国人本来就不开心。结果,日本还往美国的伤口上撒盐,根本不记得他们能够今天,是美国给机会了。
日本的举动,在美国看来,完全就是吃完饭还要砸锅,于是,美国不干了,开始想招对付日本。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国内对日本经济崛起一事异常敏感。媒体的论调几乎是统一的
“日本正在经济侵略美国”、“这是一场新的珍珠港偷袭”。
当时还是房地产小商人,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多次登上电视节目,毫不掩饰的说道:“日本正在有系统的吸美国的血”!
在这种舆论之下,美国一家搞发掘机的企业最先坐不住了。这家名叫卡特皮勒的公司,在日本企业小松制作所的产品冲击下,连美国本土的份额都保不住。于是,该公司的总裁李摩根,直接撰写了一篇报告,言辞犀利的表示,
日本能在美国手里制造大量的贸易顺差,是因为日元汇率问题,如果美元汇率能降20%,他的推土机就可以直接推到日本首都。
李摩根的这个说法,极大地契合了当时美国国内的想法。美国企业和美国民众都认为,自己没能赚得过日本,都是因为日元的汇率问题。
于是,美国国内水到渠成的出现了反日情况,一些民众跑到大街上打砸日系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将日本车挤出美国市场。
但这仅是美国冲日本下手的一个小招数而已。很快,让日本方面更加头疼的问题出现了,他们引以为傲的半导体产业被狙击了。
1986年,日本在全球的半导体市场已经占据五成以上。这个结果对于美国来说,就是赤裸裸的抢食,于是,美国迅速对日本展开了301调查。
在调查中,美国单方面通知日本,一要停止其对美国的倾销行为,二要把美国在日市场扩大一倍。紧接着,里根政府继续重拳出击,开始对日本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实行100%的报复性关税。
后来,美国更是强逼着日本签署了所谓的《半导体协议》,直接对日本的半导体出口采取管制手段。
在这种打压下,日本的半导体行业逐渐走向没落!
但这还不算完,在前两招未能成功扭转贸易逆差后,美国开始向着日本的货币耍手段。
1985年,在美国的强迫下,英国、法国、日本和西德被迫签署了《广场协议》。
这个协议,其实就是美国为了转嫁自身的财政赤字压力,借其余四国的手,来进行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后,美国的产品将更具有竞争力,同时对于美国来说,也有助于缓解自己入不敷出的境遇。
这个协议签署后,美国是舒服了,但日本却遭殃了,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日元对美元升值超过50%,严重抨击了日本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而在美国打压日本经济的过程中,最典型的,其实就是东芝事件。
美苏冷战期间,苏联庞大的潜艇部队,由于技术不达标水下噪音巨大,往往一入水就会被美国海军的声呐发现。
当时,美国的国防部曾出言嘲讽苏联,称只要苏联人的潜艇开出港口,那我们远在百慕大的水声检测站就能发现它。
这句话虽然是戏言,却也说出了苏联的致命缺点。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苏联只能寄希望于国际社会,从外国购买高精度机床。但是,这个产品是北约国家和日本严格限制的产品,是不允许向苏联和东欧国家出口的。但这个禁令,却拦不住神通广大的克格勃。
1979年,克格勃找到机会,和日本伊藤忠商社、东芝公司以及挪威康士堡公司搭上了关系。
在巨大的金钱利益趋势下,这三家公司决定向苏联出手四台MBP-110S型九轴数控大型船用螺旋桨铣床,而这笔订单的成交价高达37亿日元。只要拥有这种技术,苏联就可以生产出能够大幅度降低噪音的潜艇推进器。
为了顺利出口这个设备,东芝公司使出了瞒天过海这一招,在申领书上隐瞒机床的高性能,同时还把这个设备出售到了挪威,以挪威为中转站运往苏联。
在三国的通力合作下,日本、挪威赚到了钱,苏联得了设备,可谓是皆大欢喜。
但美国就不高兴,因为他发现,苏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技术一下子就得到了提升,本来能在100海里外发现的苏联潜艇,如今要到20海里才能发现。可对暗中交易一无所知的美国,只能默默的感叹道:“苏联进步了!”
但1985年12月,事情暴露了。当年参与这次秘密交易的东芝公司职员熊谷独,因为和自己的雇主发生纠纷被迫辞职,就向西方组织直接举报了东芝出售秘密设备的事情。
西方国家随即向日本施压,要求彻查此事。尽管东芝试图用伪造的申领单等资料脱罪,但美国仍旧没有松口。紧接着,在美国的施压下,参与此事的东芝公司以及挪威的公司,通通被查了出来。
为了平息美国的怒火,日本带走了东芝公司几名涉事员工,日本首相亲自向美国道歉,日本方面更是花费了1亿日元,在美国的50多家报纸上刊登悔罪的广告。
看着日本这么惨,挪威也非常害怕,不仅驱逐了苏联的一名外交官,还停止了涉事公司与东欧国家的全部贸易。
本来,美国就对日本赚钱非常不满,如今日本公司出事,美国必然是大书特书。在美国的打压下,东芝公司经历了相当长的低谷期,如果不是自身底子比较厚,怕是现在也看不到东芝公司了!
很多人看了美国打压日本的手段,是不是会觉得有点眼熟?没错,美国如今就是想要故技重施,把曾经在日本身上使得招数,通通使在中国的身上。
但说实在话的,我们和日本是真的没有什么可比性。
二战结束后,日本几乎就是一个没有主权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不管是发展经济、还是进行外交工作,向来没有什么自主权。所以,他们可以在美国的逼迫下,签署各种不利于自己的条约。
但中国不一样,中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在经济上有自己的发展和方针,必然不会接受美国的胁迫。
事实上,美国打压日本的手段,也进一步地告诉中国,只有坚持自己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