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周灭亡,周幽王之死,
《史记》和《东周列国志》两个版本一样。
都是因周幽王废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引起申后的娘家申国不满,申侯借犬戎之兵,讨伐幽王。幽王急忙派人举烽火鸣鼓,求救诸侯,但诸侯又以为幽王在戏弄他们,结果无片甲只兵来救。
于是犬戎破周于镐京,杀害幽王于骊山下,掳走了褒姒,诸侯这才发现狼真的来了,申侯等诸侯共立原太子宜臼,是为平王,后来因为镐京被毁严重,移都洛阳,此为东周。
听上去多典型的昏君荒淫无道的故事,不理朝政,美色误国,同夏桀、商纣王一样,同样的情节,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帝王身上上演,给以后的皇帝树立了一个多么坏的典型,给大臣劝谏树立了多么好的例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会是这么巧合吗?可惜历史的真相就这样永远被埋藏起来。《史记》就是这样说的,其它正史也是这样说的,两千年来我们一直相信着谎言,尽管周幽王昏庸无能,尽管他丢掉了江山,但他在这件事上确实背了黑锅。
当然黑锅不是无缘无故背的,司马迁这样写,采用了春秋笔法,对,这个春秋笔法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也就是说,在编书时,涉及到尊者,隐也。
《春秋》中大量采用了这种笔法,不该记的不记,不该看的不看,该加的加,该减的减,其实说句老实话,就是编书的不诚实,换种说法,历史在这里真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
司马迁这样写,主要是掩盖一个事实,掩盖周平王即位不正统的事实。
烽火戏诸侯有几大疑点。
一是当时西周是以镐京为中心,周边5百里称作千里王畿,存在有数百个直接受西周王朝廷管辖的国家或族群,人口密集,城堡林立,道路四通八达,边境国家一旦发现军情,需要报告朝廷,或者朝廷命令传达给各个国家,都是有专门使者驾驭马车,在大道上奔驰前往,快捷便利,不可能犬戎打到首都,还不知晓,即使当时周朝衰落,犬戎为患,边境还有其它小国家,边境诸侯早报过来了。
二是在古代的条件下,诸侯距离镐京路途遥远,而且是有远有近,不可能见烽火后同时到达,当时各诸侯还只是车战,没有骑兵,速度更慢,等见烽火再派兵,来得及吗?古代调动军队这么快吗?依现在的技术还得几天,何况是交通不便的古代,即使能到达,也是首都周边的诸侯才能派出部队,何况当时犬戎也没有象样的骑兵,也没有攻坚城的能力,骑兵直至战国后期才真正建立起来,要不犬戎早称王称霸了。
三是古代行军打仗都有哨骑,前方探路的侦察兵如果发现没有敌人,自然会报告后方的大军,大队人马也不会在没有敌人的情况下,慌慌张张的狼狈不堪。诸侯们知道没有敌人来犯,自会带兵撤离,这有什么可笑呢?如果褒姒的笑点这么低,还用周幽王这样大费周折吗?随便找人耍个丑不就行了吗?
四是举烽传警是秦汉时期防备匈奴设置的,西周时期还没有完备的烽火传警制。何况烽火台到底什么时候在军事上发挥多大作用,还有争论。
五是历史记载骊山一战是周幽王主动发兵讨伐申侯,最后兵败被杀,并非犬戎主动攻打镐京所致,《竹书纪年》和战国竹简《系书》中都有记载,并且成书年代均早于史记。
六是申侯作为勾结外族的罪人,怎么还拥立太子即位,其它诸侯还听命于申侯,立太子宜臼为天子,太子认贼作父吗?其它诸侯不应该讨伐申侯吗?
种种都说明一个问题,司马迁为了体现周平王即位正统,刻意隐瞒了真相,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只能从历史的故纸堆中猜想,从典籍中找出珠丝马迹。
我一直不相信历史会象教科书一样,故事都是黑白分明,都是惩恶扬善,都是那么有教育意义,有时它会是血淋淋的,有时它会是丑陋的,有时它会是肮脏的,很多时候它并不好看,特别是春秋战国时的历史,编写者已把它变得面目全非,把它粉饰得很完美,可惜无论再怎么编写,也会露出马脚
西周亡于嫡庶之争,周平王弑父杀弟,当时出现两王并存的局面,并且一直持续了二十年。这才应该是历史的真相,这不是杜撰,《竹书纪年》和清华保存的战国竹简《系年》上是如此记载的。
褒姒、烽火、击鼓,这些不过都是粉饰周王室、各个诸侯国相敬相爱的托词而已,周幽王死于其儿子周平王之手,周王朝同时出现了两王并立(周平王、周携王),并一直持续二十余年,致使西周朝野动荡,周天子自此号令不从,春秋五霸登上历史舞台,诸侯国权力日大,春秋正式拉开帷幕。
周幽王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这直接触犯了申侯等诸侯的根本利益,造成了权利分配不公,导致了周王室内部的大分裂。废太子宜臼(即周平王)勾结舅舅家申侯及申国的盟友缯国、犬戎,同时很可能在京畿内部各诸侯国的帮助或观望下,杀死父亲周幽王和太子伯服,并被立为周(平)王。而其他不服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以虢公为首的诸侯国另立幽王的弟弟余臣为王(周携王)。
幽王不是在镐京遭受犬戎军队围攻,以致城破被杀,而是亲率军队讨伐申国时,行进骊山山麓时,遭到先前埋伏的犬戎、鄫国、申国军队之突然攻击,幽王军队是因为山岭高岗,前后皆被截断,救援不了幽王所在中心地方,导致幽王和太子伯服被杀,根本不存在通过“烽火”求救兵事情,以及所谓“烽火”戏虐诸侯,诸侯们因为怨恨而不来救援这样的事件。
战斗结束后,犬戎国等军队已然达到目的,应该会快速撤离。他们没必要再去攻击镐京城,申侯等诸侯也不会让犬戎去攻打镐京,凭借镐京城的防守能力,加之王畿各国军队会很快赶到,犬戎国军队不可能攻破、焚毁、掳掠镐京城,但犬戎是不会白白出兵的,可能是纵容,可能是赠送,反正镐京是被掳掠一空,犬戎满载而归地回去了,至于镐京毁到什么程度,百姓损失了什么,只有天知道了。
为什么申侯要勾结外敌,而不是同中原各诸侯联合造反,要知道,在春秋还讲究大义的时代,中原正统、尊王攘夷深入人心,万不得已,谁也不敢借助外敌造反,只说明,申国当时得不到中原各诸侯的支持,只有借助外部力量。
这样,周幽王被儿子周平王勾结外敌杀掉,西周灭亡,周朝出现了罕见了两王并立的局面,真实的历史被掩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