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为何当年萧何要追韩信?他看上韩信的原因,真不一定是对方很优秀
迪丽瓦拉
2025-07-31 07:33:07
0

以往,咱们每每提及兵仙韩信之时,总会有这么一个错觉,那就是:

韩信本身能力确实很强,当年项羽真是瞎了眼,竟然没有看出身边的这个大才,最终被刘邦给捡漏,得以从蜀地翻盘,进而定鼎天下。

然而,当我们细看这段历史的时候,不难发现:

其实最初,不止项羽没有觉得韩信是个大才。

即便是眼光毒辣、驾驭臣下手段出众的刘邦,在亲信夏侯婴的强烈推荐之下,依然没有对韩信点赞加关注。

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当年,争天下的两位大佬都没有觉得韩信有才,那么为何搞后勤的萧何,眼光会那么独到,能够发现并笃信韩信是块璞玉呢?

搞清以下几点,就知道为何当年萧何得知韩信跑路的消息之后,会慌得一批,匆忙间,以至于连向老大刘邦,打个报告的时间都没有了。

韩信真的是个沙场小白吗?

不少小伙伴们,可能会有这么一个感觉,人家韩信之前也没有打过什么仗,后来的军事微操竟然那么强,可见兵仙果然是天才,非一般人可比。

然而,韩信以前真的没有打过仗吗?

但凡仔细看史书的小伙伴们,只要翻看一下淮阴侯的履历,都会知道,这位不仅打过仗,而且还打过很惨烈的仗。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从项梁反秦初期,韩信便加入其麾下,当时的韩信,没有黥布的兵马,没有范增的名望,只是一个仗剑的少年。

当年的韩信,以一名普通士兵的身份,参与了项梁随后的历次战役,破东阿,屠城阳,下濮阳东,略地雝丘。

那个时候的楚军,所向披靡,而韩信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在一次次尸山血海之中,百战余生。

随后,他经历了自己一辈子也难以忘怀的败仗——秦二世二年,定陶,秦将章邯大破楚军。

这一仗,数万楚军健儿如同秋草般,倒在了秦军的刀锋之下,即便是神勇无敌的武信君项梁,最终也倒在了乱军之中。

只有少数人,最终杀出重围,逃出生天,韩信便是其中的一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你可以说他幸运,但在那种混乱、险恶的战况之下,单凭幸运,应该很难解释得通,我想,至少从这一仗来看,就能发现:

韩信个人的战斗能力,应该也是不俗的。

死里逃生的韩信,随后投奔了项羽,成为了项羽麾下的一名持戟郎中。

执戟郎中是个啥玩意?乍一看,好像就是一个整天拿个大戟的保镖,你看看,项羽还真是,把人家韩信埋汰成啥样了。

但您若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项羽其实对待韩信,并不算差。

韩信跟项羽的关系,真的很一般?

作为叔父项梁麾下的仅存人员,曾被韩信讽刺为“儿女情长”的项羽在对待韩信的事情上,确实很怀旧。

他将韩信留在了身边,并给予郎中的爵位,让他先在自己的身边做事。

当年的项羽整天不是在打仗的途中,就是在打仗的战场之上,在项羽帐前执戟之人,自然不是后世和平年代的那种花里胡哨、主打形象的执戟郎,不管是能力、还是忠诚都得是A++才行。

而从韩信数次给项羽献策就能看出,他这个郎中,是能够参与项羽军事决策的核心圈之人,可不是军中的路人甲、路人乙。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能在项羽面前“指手画脚”的韩信,在项羽的军中,应该没有我们想象中混得那么惨。

那么韩信为何还要跑路呢?

不少小伙伴们曾经推断,应该是项羽的自身能力也很强,他的优秀程度跟韩信重合了,然后韩信感到实现不了自身的价值,因此最终跳槽,追梦去了。

其实这都是建立在韩信确实有才的“假象”之上,有没有想过这样一种可能——韩信其实并不是特别有才华。

毕竟要说项羽看走眼了人,刘邦接着也同样看人走眼的几率,可不太大呀。

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韩信其实并不是一块金子。

不过,他的身上,倒的确有一点让萧何看上了。

这一点,不是军事方面的长处,熟读史书的小伙伴们,可以看看《史记》当中,萧何劝刘邦留下韩信的时候,可一句韩信是个军事大牛的话都没说。

人家只是说了: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你要是想争天下,得用韩信。

那么当时的刘邦,需要借助韩信的哪一点儿呢?

那么萧何到底看中了韩信的哪一点儿

对比当年王陵、曹参等人的战力,韩信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长处,那就是——曾经跟项羽混过。

韩信是项家军的班底之臣,跟着项梁打天下,熟知项家军的军法、章程,同时还曾在项羽身边做过郎中谋士,并参加过多次项羽亲自策划的军事行动。

可以说,韩信对于项羽本人的脾性、军事行动偏好、动向,嫡系、杂牌势力的分布,以及作战时的战略部署,知之甚详。

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刘邦想要咸鱼翻身,放着一个熟知敌方的人才不用,也难怪萧何上火着急。

那么为何要非拜韩信为大将军呢?

萧何和刘邦后来的对话就挺明显了: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两人这话里面很明白地透露出一个情况,那就是,韩信这人,喜欢玩虚的,好面儿。

以他的才能,刘邦说,今儿我看你的面儿,给他个将吧。

萧何说,就这样,人家也不一定留。

刘邦最终只能加码,要不大将?

萧何:还得正式点儿,韩信不喜欢太随意。

最终刘邦留住了韩信这个熟知项羽的人才,而随后,韩信便开始给刘邦介绍项羽的种种不堪,给刘邦打气:

项羽不能任用贤人、好恃匹夫之勇、有着妇人之仁的性格;

刘邦听完,最终坚定了信心,项羽确实不如我,搏一把,总不能老死在蜀地吧。

随后,刘邦便开始行动起来。请注意,这个时候,汉军名义上的大将军是韩信,但真正出兵干仗、指挥的,还是刘邦,出阵冲锋的还是王陵、薛欧等人。

八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章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又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于废丘,而遣诸将略地。塞王欣、翟王翳皆降,以其地为渭南、河上、上郡。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以迎太公、吕后。

从秦二世二年八月,汉军出蜀到刘邦攻克彭城,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韩信都没有出镜。

而韩信随后的登台亮相之中,擒魏王豹一战,确实漂亮,而到了攻击赵王之时,却暴露出了不完美的一面。

广武君李左车曾经建议赵王断了韩信的粮道,最终赵王没有采纳,这使得韩信最后庆幸不已,等到战后,他便下令全军,务必生擒李左车。

等拿到李左车之后,韩信以师待之,自此,李左车便成为了韩信的铁杆谋士,也成为了韩信每次重大决策中,不可或缺的高参。

也就是说,韩信的兵仙美誉,应该是建立在他与李左车共同努力的基础之上的,先前的韩信,战力、谋划方面,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这也就能够合理解释了,为啥项羽、刘邦当年看不上韩信,而萧何却非要玩了命地月下狂奔追韩信了。

人家追的,是知道项羽底细的人,而不是后来最终成为兵仙传奇的齐王、淮阴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北... 引言 和亲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古代统治者常常会使用远派女子和亲的方式来换取和平。 有人认为和亲的方...
原创 此... 中东和北非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强人,他们往往通过政变上台,杀掉原来的国王或者总统,然后开始自己的独裁统...
原创 西... 西安发现9岁小女孩的古墓,陪葬的宝物数不尽数,其身份大有来头 文/小先生 提起隋朝,估计大多数人的第...
原创 拜... 引言: 拜占庭和保加利亚的历史关系,可以追溯到9世纪初期,当时两国之间的冲突和竞争就已经开始了。 在...
原创 罗...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周瑜描写成了一个妒忌狂,谁比他聪明他就要干掉谁,诸葛亮帮他借来了东风,他不但不感...
原创 从... 前言 吕不韦的变法,对秦国的崛起有什么意义? 吕不韦(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5年),是中国历...
原创 他... 2008年的一天,连光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份关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中央特科的材料,他惊讶地发...
原创 蜀... 引言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为实现自己最终的军事目标:一统天下,无不在拼尽全力提高自身的整体实力,...
原创 宣... 宣华夫人是南陈宣帝陈顼的女儿,陈后主的妹妹。公元588年,隋文帝派他的次子杨广率领军队顺流而下,征服...
原创 秦... 秦始皇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皇帝,他所建立的功勋,即使不算统一中国这个后来不少人都做到的,也...
原创 许... 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袁绍两军交锋,实力悬殊,正当曹操为军中粮草将尽而一筹莫展时,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许...
原创 西... 西方理论中有多米诺骨牌效应,实际上这个效应在国家之间和国际体系之中反应更加明显。 尤其是近代以来的霸...
原创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终结了长达五百多年的国家分裂,这是他的卓越贡献。 然而拥有超强军事力...
原创 爱... 大家都知道,在世界历史上,对俘虏的态度一直很好,中国古代战场上还流传着:"两军交战,俘虏使者皆不杀"...
原创 2... 294.函谷关关长是谁? 函谷关关长是谁?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
原创 袁...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似乎又重现了秦朝末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局面。袁绍、袁术兄弟在初期可...
原创 此... 提及三国乱世,众将星中出类拔萃者当属关张赵马黄,这五人勇猛无敌,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说浴血疆场也不为...
原创 商... 众所周知,商朝王后妇好是王室的重要女性,更是一位军事统帅,多次带兵出征,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有据可查的...
原创 包... 包拯, 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
原创 南... 在南宋中后期,时任皇帝的宋理宗赵昀不听少数忠臣的警告,只想恢复中原,名留青史,于是联合蒙古灭了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