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安史之乱,人们总会想到这是一场唐朝历史上的空前浩劫,无数的江郎将相都在这场危机中付出了生命。在这当中有着这样两位名将,始终苟利国家的生死,但最终却落得一个
悲壮的结局
,实在令人唏嘘。
他们便是在大唐
被誉为“帝国双璧”的
高仙芝
和
封常清
。
一、成长历程
说起高仙芝,那可算是从小就有着军事上的
天赋异禀
,少年
便随父至安西(今库车),以父功补官,年二十余岁即拜将军,三十不到便做了安西副大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而比上封常清,其自小失去双亲,长期与外祖父生活,但好在其外祖父对他关照有加,闲暇时常在城门楼上教他读书,
尤善兵法
,这也为之后封常清优秀的军事战略和对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人才间的相互怜惜
谈到两人的相遇,可谓是一种缘分和偶然。当封常清的外祖父过世之后,
年过三十又孤贫无依的封常清内心苦闷,见高仙芝出行时前呼后拥,官服华贵,威风凛凛,非常羡慕,于是慨然投书,求为随从。本以为这会是两人仅有的联系,但是命运却在此刻把两人牢牢地绑在了一起。
一次,封常清随高仙芝军队出征,在高仙芝高超的军事技艺下又一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当高仙芝正准备向朝廷邀功之时却犯了难,关于如何撰写此次战况的捷报,高仙芝始终不太满意。而封常清此时可没有闲着,出征之前他便关注战场上的所有细节,不仅
仔细观察高仙芝的意图,而且
整理出了
一份详实全面的捷报,之后当高仙芝阅读完也不禁感叹此人正是自己苦寻的心腹之选,居然能够把自己所有想法都全部表达出来,是天下少有的人才之一。自此高仙芝逐渐开始赏识封常清,两人的
互相尊重
让他们建立了
极好的默契和深厚的友谊
。
三、伟大的军事功绩
正是在这两位杰出的军事人才的相互配合之下,一直侵扰唐朝的
吐蕃问题也由此得到了解决
,两人不仅先后击败了小勃律国、大勃律国,更是让多次阻止吐蕃在西域的不断扩张,令其一听两人的名字便闻风丧胆,不战自退,从此不敢轻易冒犯我国边疆。要知道,历史上能够真正让边疆稳定的将领可谓是少之又少。
四、安史之乱中的重要作用
叛乱战争爆发之前,封常清凭借其过人的胆识和丰富的军事经验,主动向玄宗请命带兵征战,此时玄宗由于战争爆发得过于突然,其兵力还无法从边境迅速的调回的情况下,听到这般话后不禁大喜,于是
委以重任
,让其即刻招募市井志士迎战叛军。
但临时军怎能比得上一只长期在外战争、训练有素且准备充分的正规军队呢,战争很快就展露出了颓势,但此刻的封常清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仍然凭借其高超的军事素养,硬是接下了安禄山军队的一次又一次攻势,甚至主动组织了五次强势的反击,大大的迟缓了叛军的进攻,为唐朝军队的集结争取到了最宝贵的时间,避免了王朝的覆灭。尽管最终随着
两军武器、军力实力的过于悬殊
,被迫败走洛阳,于
陕郡的高仙芝汇合。
当两位老搭档相遇之后,高仙芝根据封常清的前方战况和当前的战争形势,迅速与之商量对策,并听取了封常清
退守潼关
的建议。事实证明,他们的这一决策也是相当正确的,退守之后叛军果不其然意图下一次进攻,但发现退守潼关后的高、封两人早已有所准备,最终也是悻悻而归,不敢轻易进犯。
事实证明,退守潼关不仅有效地保存了唐军的军事战力,也为后来军队的集结
争取到了足够多的时间
,甚至帮助了唐军随后乘胜追击最终击败叛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军事决策上并无问题。
五、唐玄宗一意斩杀
当军事上的不利被政治化之后,多数情况下都会导致将领的被杀,玄宗此时也是践行了这样的行动。退守潼关之后的消息传到玄宗耳中时,玄宗却仍把想法停留在盛唐军队所向披靡的时候,认为唐朝物质丰裕且武功盖世不应该连小小的叛军都无法平息,现在,这样的结果让政治上的
大唐王朝遭受了如此耻辱
,实在是气在心头,颜面无存。于是对这两位将领的信任瞬间降至冰点,勃然大怒,加上此时朝中有位一直与高仙芝交恶的边公公的
谗言进谏
,更加坚定了玄宗要惩处两人的决定。
自古以来,兵家惯有
临阵杀将作为战场大忌,玄宗此刻却罔顾这一情况,毅然坚信军队失利就是领将的无能,便听取小人之言执意斩杀了这两位曾为帝国创下无数战功的领袖。
六、英雄陨落
当朝廷圣旨传到军中时,无数将士得知首将即将被斩首示众后,无不为之愤慨不平,军心动摇。但此刻的这两位将领在赴死之前,却仍然挂念着国家的存亡、战争的胜利,并再次
强调了潼关对于长安的重要性并稳住士兵的情绪
。行刑之时,两位勇士欣然前往,无怨无悔。用生命的代价去维护了唐朝最后的尊严,也展现出了其宁愿死在政治上的刀刃下也不在战争上投降认输的气节和不屈。或许是上天也在为这两位勇士感到不公,随后几天狂风呼啸,天空犹如被黑暗笼罩一般,阴暗无光。
如果你平时对历史题材的内容感兴趣,我们便能在最近比较火爆一部漫画——
《刺客信条:王朝》
中找到这样形象的场景来见识到当时场面的壮观,当万千将士众志成城为这两位壮士喊“冤”之时,当朝官中却仍然不为所动,继续各自为政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当读到这一内容之时,我们难免会将自己置身于漫画之中,那种为英雄惋惜的情愫也愈发强烈,也同时不得不感叹,是否古代英雄最终总是会有走向枉死的命运?
结语:
高仙芝与封常清两位名将的结局令人惋惜,但他们不朽的精神却时刻鼓舞着每一位忧国忧民的普通人,英雄之所以被称之为英雄,并不是他们赴死时得有多么的壮烈,而在于他们始终
以国家命运为己任,危机之时敢于临危受命,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