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和萧何都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良将谋士,刘邦曾言:“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可见他对韩信和萧何两人的重视。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韩信和萧何两人的关系,没有比“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更合适了。韩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萧何关系密切,而韩信的死也跟萧何有着莫大联系。
韩信被杀后,萧何还曾当众说了“
为国除奸
”四个字,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一下韩信和萧何的关系。
人生转折
韩信早年十分落魄,家中一贫如洗,甚至他的母亲去世都没有前来办丧事。他从小去别人家蹭吃蹭喝,可以说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但是由于他经常向别人家讨饭,时间久了,人家对他这种行为也有不满。在一个亭长家中蹭饭时,亭长的妻子十分反感韩信的这种行为,常常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当然能看出亭长妻子的意思,他十分愤怒,之后离开了就再也没有回去。
韩信还受过市井无赖的侮辱,那无赖认为他虽然长得高大,又带着刀剑,但实际上是一个纸老虎。于是无赖当众侮辱韩信,让韩信从他的胯下爬过去。这就是“胯下之辱”的来源。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韩信曾带着剑投奔过项梁,不过并没有得到重用。项梁死后,他又投奔了项羽,然而他多次给项羽进献计谋策略,都没有被采纳,只给了其一个执戟郎的小官职。无奈之下,他投奔到了刘邦的麾下。在汉军的手下,刚开始他仍旧是默默无闻,但是认识萧何之后,韩信的一生发生了转折。
当时刘邦被项羽封赏了一个小王,地位不高,他手底下的人看他也不像能得到重用的样子,觉得在他手下干活儿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纷纷逃走了。韩信也是这么想的,而且萧何在刘邦面前多次举荐过他,可自己还是没有得到重用,应该是刘邦看不上他,再在刘邦这里待着,对自己也毫无疑义,于是韩信也逃走了。
萧何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十分匆忙地去追赶韩信,追上他之后,说了很多好话,保证他之后肯定会得到重用。回到刘邦这里,萧何非常诚恳地向他提出了重用韩信的建议。这次刘邦听进去了,随后就封了他为大将军,韩信波澜壮阔的一生就此开始。
功高震主
在刘邦的重用之下,韩信也不负所望,跟着汉王平定了多个地方,占领了关中的大部分地区,又平定了魏、赵、燕、齐四国,在和项羽进行决战的时候,韩信更是采用了有效的策略,命令汉军士卒在晚上唱楚歌,这勾起了楚军的思乡之情,项羽军队军心瓦解,韩信趁这个机会击败了楚军。
正是有韩信的出谋划策,刘邦才能够顺利登上高位。西汉建立以后,刘邦吸取前朝的教训,不想再出现西周时期天子式微,诸侯王强大的场面,所以在分封异性诸侯王时慎之又慎。韩信作为异性诸侯王之一,势力越来越大,刘邦对此十分忌惮。曾经项羽是刘邦最大的敌人,现在项羽死了,而韩信的势力越来越大,一个皇帝怎么能够容忍别人觊觎他的皇位,他害怕韩信有一天会对他产生威胁,于是找了个借口,把他贬为了淮阴侯,这是提醒也是敲打。
韩信被贬之后,心中对刘邦充满了怨气,认为刘邦有卸磨杀驴的嫌疑,所以他常常装病待在家中不出门。对于一个有军事才能但却对自己越来越不满的下属,刘邦非常忌惮,害怕他迟早有一天会谋反,他实在容忍不了韩信这种功高震主的行为,于是在暗地中找萧何商量对付韩信的策略。
败也萧何
陈豨起兵谋反的时候,刘邦带兵外出剿敌平定反叛,吕雉和萧何商量之后,派人把韩信骗到宫中。起初韩信也是有戒心的,对吕后把他叫进宫中的行为感到戒备,但是萧何前来劝说韩信进宫,这令他的戒备心松懈起来。韩信始终记得萧何是他的伯乐,正是有萧何的举荐,他才能得到重用,之后才有机会建立起这么多的功勋,如果当初没有萧何的举荐,他可能到现在还得不到别人的重用呢?更别谈实现什么远大的抱负理想了,出于对萧何的信任,韩信还是进宫了。
没想到韩信进宫之后,吕雉就派人把韩信捆绑起来,随后便杀了他。看到韩信的尸体时,萧何的表情十分冷漠,并说出了“
为国除奸
”四个字。刘邦回宫后,听说了韩信被杀的消息,解除了韩信这一大威胁,心情顿时放松了。韩信毕竟是功臣,跟随着刘邦拼杀多年打天下,如果刘邦亲自动手的话,肯定会令他人不满,也会令一部分功臣寒心,所以他只能借吕后之手除掉这个障碍。
人一旦身居高位,便容易心生怀疑。萧何最后说的这四个字,看似是在说韩信,其实是在暗暗地向刘邦表示忠心。刘邦现在能怀疑韩信,以后就有可能会怀疑萧何。萧何本人肯定也知道这一点儿,伴君如伴虎,在需要时委以重任,但当触碰到他的利益时,也能毫不留情地解决掉这个威胁。正是清楚这一点儿,萧何才对韩信说出了这四个字。
结语:
在权力的斗争中,“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的事情并不罕见,在刚开始时能够同仇敌忾,共同扶持,但是取得成就之后,就容易相互怀疑,相互猜忌,原本的兄弟、朋友,在利益面前,关系可能都会发生变化。人一旦站上权力的高峰,就很容易迷失在这旋涡中,不自觉地对身边的人产生怀疑。而原本的功臣在结束一切斗争后,也有可能会滋生谋逆之心。在利益和权利面前,人是会发生变化的,不只是上位者,曾经的下属、将领心态也会发生变化。所谓打天下容易,守江山难,也有这一方面的原因吧。对此,你又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