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三十岁以前,是碌碌无为的三十年,除了每天苦读圣贤书和钻研市场需要的如古玩鉴定、麻衣神相等技术外,几乎与世隔绝。
这样一个迂腐的文人,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步步高升,一步步走到权力顶峰?这除了他后期善于经营自己,也与他修炼气场有很大关系。
那么,曾国藩是如何修炼气场的呢?
01
曾国藩三十年苦读,终于在翰林院当了一名检讨。这虽然是一名从七品官员,可他仿佛看到了曙光。
在红顶子满天飞的京城,不要说七品官员,就是三品以上的官员,也多如牛毛。曾国藩满腔抱负,翰林院一个最底层的官员怎么能实现他的抱负呢?
曾国藩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将苦苦学来的儒家文化贡献给大清王朝,因此,在京城工作期间,就比一般的人多了一个心眼:观察。
从湖南农村到了京城后,进入庄严的朝廷,这一切,对曾国藩来说,都是第一次,不仅透着陌生,还有很多畏惧。
由于不熟悉官场,身边也没有当大官的亲人指导,能否参透官场文化,就全靠曾国藩自己了。
在观察了朝廷中成功的大员后,曾国藩总结出:很多时候,能否得到朝廷重用,跟学识没多大关系,更多的要依靠个人魅力,即气场。
02
曾国藩为什么对气场很重视呢?
作为一个苦读圣贤书的文人,长期以来,曾国藩已经变的呆板。加上知识渊博,很多时候,他也不想和浅薄的人为伍,更不愿意和他们多说一句话。可在官场上,这种想法与现实格格不入。
很多时候,翰林院开会,轮到曾国藩发言时,不仅听的人少,有时还能听到各种嘲弄的声音。可一些学识不如自己的官员发言时,总是神采飞扬,让听的人津津有味,很多人也愿意跟在这部分人左右。
曾国藩对种气场强大的人十分钦佩。他总结认为,要想在官场上出人头地,得先提升自己的气场。
就奔着这个目标,曾国藩疯狂地研究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博览群书的曾国藩最后总结出,“仁”虽然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可还是过于狭隘,没有佛家众生平等,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胸怀。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曾国藩拜在了当时京城一位得道高僧的门下。在修炼的过程中,曾国藩逐渐悟出:一个人的气场高低,与环境有极大关系。
一是要做到无求。如果一个人没有私利之心,就能一心为公,这就将个人的小气场融入到了天下为公的大气场中,气场随即增大。
二是要做到无怨。很多有才的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坏在自己的个性上,遇到不如意之事,就喜欢发牢骚。日积月累,怨恨就在心里越积越多,跟随的人自然也不喜欢和一个怨妇在一起共事,因此,心里憎恨的人也越来越多,气场随之减少。
三是要做到泛爱。泛爱不是滥爱。曾国藩认为,既然自己生在大清王朝,就要全心全意喜欢自己的朝廷,喜欢自己的皇上。而有这个想法的人全天下也不止一人,当这些人都聚集在一起时,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气场。由于这个气场的核心主宰是皇上,天下有谁能与之争锋呢?当自己处处替皇上着想时,皇上的气场自然也就是自己的了。
曾国藩正是在总结了儒家思想文化和佛家文化的基础上,得出了自己服务清政府的一套思想,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气场,导致他的门徒和手下都有所建树。试想,一个人整天胡思乱想,三心二意,没有终结目标,又怎么能形成自己的气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