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上将秦基伟访问朝鲜,这是秦将军时隔十数年再次踏上这个国家。当时,朝鲜的国家领导人金日成十分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曾为朝鲜战斗过的英雄。
交谈中,金日成问秦将军:“您有什么想去的地方吗?”
听到此话,秦基伟沉默良久,思绪万千,脑中浮现出了太多的人和事。秦基伟半响后才说:“去五圣山上的上甘岭。”
秦将军为什么想去上甘岭?多年前在上甘岭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永垂不朽的丰碑
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了朝鲜战争。朝鲜迅速向外部势力求救,老大哥苏联和共产国际作壁上观。当时的侵略者是世界强国、从无败绩的美国,没有人敢硬碰硬。反观朝鲜只是个毫无地位的小国家,所以,没有国家愿意帮忙。
此时的中国刚刚建国不久,国家和人民还没有彻底从多年的战争中恢复过来。工农业、科技、文化等都刚刚开始发展,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各行业人才正打算大显身手的时候,有一只魔爪伸向了邻国。
当时形势十分严峻,地理位置上,中国和朝鲜唇亡齿寒,而且,美国对我国东北垂涎已久,多次试探挑衅。毛主席等领导人认为不能坐视不理,要尽快派兵支援。
1950年10月,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起初,志愿军的到来并没有引起美国的注意。毕竟美国拿着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对志愿军自然十分轻蔑。
然而,上甘岭战役的打响直接给了美军一个下马威。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其历史十分重大。这次战役之后志愿军掌握了主动权,从此开始主动反击。在志愿军联合朝鲜军民的奋起反击中,美军屡战屡败,渐渐丧失信心。
此外,美军绰号“战争疯子”的范弗里特在此次战役中心态崩溃,被美国的竞争对手抓住把柄,就此雪藏,甚至多年后都杳无音信。而更为重要的是,美军战败的消息迅速传遍世界,全球哗然、世界震惊,这是美国多年来第一次战败,足以载入史册。
新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中国开始引起世界人民的关注,更多国家看到了新中国的实力不容小觑。对新中国的内政外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甘岭战役是时代的丰碑,是中国志愿军永不言弃的精神的写照。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凭借的是一口气,这口气经久不衰,代代相传,中国乃至世界都永远铭记的“上甘岭精神”。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损失惨重,作为指挥官的秦基伟每次回忆起来都感慨万千。43个日日夜夜,敌人9千余次的冲锋,战士们无数次倒下又爬起,最终,将上甘岭变成了“不可攻破的碉堡”。
所以,当多少年后秦基伟老将军再次来到朝鲜,最想去的地方就是上甘岭,想去看看当年战士们撒下热血的土地。
二、鏖战上甘岭
上甘岭原本只是一个小村庄,这这之前,没有人能想到它会在历史长河拥有如此难以磨灭的地位。
从地理位置上看,上甘岭只有一个普通的村子和几个小土堆,但实际上,这个地方有着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五圣山位于朝鲜中线,丢了五圣山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它的身后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如果五圣山失守,几乎意味着朝鲜战争的失败。
不只有我军知道五圣山上甘岭的重要,美军同样也知道,因此,上甘岭战役必然是艰难的。
1952年10月14日,美军率先发难,开始只是小打小闹,几次试探后突然发起猛烈进攻。
熟睡中的秦基伟被爆炸声惊醒,立马准备指挥战斗。他马上发现,美国这个战争疯子的打法就是狂轰乱炸,仅仅一天时间,两个小土包就受到了30多万炮弹的猛烈摧残。
范弗里特曾经大放厥词:“这场战争会赢得很简单,不用浪费太多士兵和武器。”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曾经的日本也是如此狂妄,结果被我国打得落荒而逃。
美军骄傲自大、盲目自信,秦基伟和志愿军稳扎稳打、竭尽全力,早就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针对上甘岭的拉锯战就此开始。
45师是主力军,师长崔建功在第一次失去阵地的时候紧张万分,秦基伟平静地说:“失去了就再夺回来,慌什么?”
秦基伟的镇定自若让崔建功有了主心骨,充满了勇气。带领45师打了对美战争最艰难、最悲惨也又最壮丽的一仗。
秦基伟日记中的上甘岭战士是英勇无畏的、是奋不顾身的。机枪手陈治国在机枪架被打烂的时候,让别的同志将机枪架在他的肩膀上继续打,不幸中弹牺牲;排长孙占元受伤后仍然坚持用机枪持续扫射,在子弹用完后,拿着一颗手榴弹冲向敌人,与敌人同归于尽。还有很多很多的战士,用自己的胸膛抵着爆破筒炸毁敌人地堡的龙世昌,用自己身体堵住敌人机枪眼的黄继光……
一次次的失守,一次次的反攻,无数战士倒下了,更多的战士又扑上去,踩着同胞的遗体,英勇冲锋。43天后,当一切尘埃落定,两个小土包已经看不出本来面目,而这些故事都被秦基伟的日记记录下来。
秦基伟是有名的日记将军,他写日记的习惯是从1937年带第一批学生兵开始的,他觉得一个文盲带一堆知识分子实在不合适,便开始努力学习。写日记是秦基伟学习的最好方法,这个习惯坚持了几十年。后来,秦基伟的日记成为了研究近代战争的重要资料。
在秦基伟的日记中,看到了太多可爱的面庞,看到了太多中国军人创造的奇迹。
1986年重返上甘岭,秦将军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硝烟,看到了战争的艰难惨烈,同时也看到了战士们的铁骨铮铮,这是中国人民永远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