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讲权谋逻辑,不谈道德仁义)
岳飞,是南宋初期非常有名的战神级将领。在风雨飘摇的两宋更替时期,也是南宋初期朝廷用人之时,忠君报国的岳飞,反而被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
这是一场非常莫名其妙的悬案,整个事件中,我们找不出一个坏人。
赵构活了八十多岁,于危难之际,拯救了赵宋天下,让南方的华夏文明和土地得以保存延续,是一位再造江山社稷的中兴君主。其水平,在历代帝王中属于第一流。秦桧的史书记载,也找不到关于他大奸大恶的劣行。
除了谋害岳飞这件事,这两位“元凶”明君贤臣形容一点不过分。怎么就稀里糊涂地干出谋害岳飞的事呢?
这一点,很多人都感觉逻辑上讲不通。问题出在哪?我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一点。
用现代的民主思维逻辑去套用封建专制社会,是套不上的,也是解释不通的。与岳飞类似的历史事件,实际上还有很多。
周亚夫于汉朝,可不比岳飞于南宋更重要吗?汉景帝照样逼杀他。
狄青在北宋的影响力,远远胜过岳飞在南宋的影响力。历史上最仁慈的君主宋仁宗照样贬到他抑郁而终。
于少保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保住大明朝的江山社稷,明英宗得势后,于谦的下场最惨。
岳飞只是历史星河中的一个案例,这种案例多到数不胜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而且干出这种事的帝王,都是水平还算不错的,不至于昏庸到不识数。
看待历史事件,一定要抱着“这个朝代与我无关”的心态去看,千万不要带着主观情绪,一旦喜欢或讨厌某个朝代或人物,想要通透地看历史就很难了。
实际上,杀岳飞不是一定要杀岳飞本人。这是一场政治考量。什么意思呢?
“杀岳飞”这一幕在南宋是一定要干的一件政治事件。如果被杀的对象是岳飞的话,那就叫“杀岳飞”。如果被杀的是张浚的话,那就叫“杀张浚”,也可以杀的人是韩世忠、刘光世。
一开始,这场政治权谋要杀的人真不是岳飞,而是韩世忠。
宋朝的基本国策是什么“重文轻武”。这是宋朝必须一以贯之的治国之道。如同现在的北边那家,不管太平洋的对岸是不是好人,他们都必须把它说成是一个坏透了、烂透了的“美丽坚果”,因为一旦这个基本国策动摇,朝廷会失去对天下的掌控。
金兵追着屁股打的时候,那叫用人之际,所谓“重文轻武”不得不放一放。绍兴和议达成后,这项基本国策必须得重新拾起来。杀一个份量足够的大将,立立威信。
韩世忠、刘光世是多么精明的人,天下已定后,全部交出兵权,拿着金银财宝,左拥右抱着美女,日日笙歌,夜夜笙箫。
与这帮自我麻痹和麻痹朝廷的人相比,岳飞的政治敏锐太迟钝,不写假条回家守孝、上书增兵、建议立储,整个朝廷的武将中,只有他最耀眼、最显眼,当然也最扎眼碍眼。那么。南宋立国后,恢复“重文轻武”的第一刀只能对准岳飞。
最初,宋高宗为了动员凝聚人心,提出“迎回二圣”的口号。宋金休战后,明白人全部闭嘴不谈此事,只有你岳飞整天嘟嘟嚷嚷着要北伐。宋高宗会作何感想。
宋高宗是第一流的帝王,头脑非常清醒,一点不混用。拿什么北伐,凭你岳飞打了一场郾城大捷,就能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吗?
金国是刚崛起的势力,国运正处于上升阶段。一般这种处在上升阶段额国家,战斗力都很强。宋高宗绝对能够看透这一点。再说,打仗用的各种物资去哪筹集。我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临时皇帝,能够调动这么大的资源吗?弄不好,别人联合起来,把我说换就换了。
其次,在封建社会是一家一姓的天下,赵宋的皇帝和赵宋的土地哪个更重要。如果做皇帝的不是赵宋,北伐收回来土地与我这个赵宋皇室有什么关系。宋高宗的第一考虑,江山别管大小,必须得是赵家的人来坐。
如果北伐,导致地方武装壮大,回到唐末藩镇乱世,那北伐有什么意义。
封建社会家天下的逻辑思维就是如此。你也可以说,宁予敌人,不予臣民。但这就是真相。换做你我,也照样会这么干。
所以,我们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去批判赵构、痛骂秦桧是不对的。这是政治,不是道义。
对赵构来说,杀岳飞所取得的成效非常明显。韩世忠还叽叽歪歪去讨要说法,秦桧呵斥他“莫须有”,韩世忠是不是变成哑巴了。其他各路军阀是不是老老实实把兵权交给朝廷了,整个南宋是不是再次回到“大一统”的状态。
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