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朝的第十位皇帝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他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是咸丰皇帝唯一的长子,生来便身份尊贵,从小便衣食无忧;
不幸的是他在19岁便草草结束他年轻的生命,那时他正值壮年,正是一展宏图、意气风发的年纪。
在公元1861年,咸丰皇帝离世,年仅6岁的同治帝,按照父亲咸丰皇帝的遗诏,继承了皇位,当上了皇帝。
而辅政的便是咸丰帝临终前钦定的八位大臣,这样的安排让慈禧太后十分不满。
便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倒辅政的顾命八大臣大臣,削弱他们在朝中的势力,史称“辛酉政变”。
八位大臣被杀害后,便由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同治帝只需言听计从。
在同治帝执政期间,
虽没有实权,但却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重臣的帮助下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平定了云南回民起义、陕甘回民起义、贵州苗民起义。
同时还兴办了洋务新政,稳定当时的政治局势,史称“同治中兴”。
据相关的野史记录,同治帝的死并不是史书里记载的死于天花,而是死于花柳病;更有相关记载说是被为人严苛的慈禧给吓死的。
不过关于同治帝的死因,说法不一,各自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久而久之便成了一个谜。
虽贵为皇帝,却没有实权
年仅6岁的同治帝,每天就只需要坐在有万人叩拜的龙椅上,听听大臣们讲话,无需操心其他,一切朝政之事都由慈禧处理,进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儿子同治帝。
可作为一位母亲,就得给儿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慈禧太后也不例外。
她为了让儿子成才,给儿子安排的老师都是最优秀,每一位老师都有着各自擅长的领域,只为培养出一个全能的同治帝。
长大后的同治帝,也已经有了可以独自亲政的能力,可十分沉迷于权势的慈禧太后,迟迟不愿放手。
便以同治帝尚且还小、思虑不周、诸多事宜仍需旁人指点为由,继续垂帘听政。
就这样继续做着有名无实的皇帝,没有任何权利,就连成家的对象让慈禧太后不满意,都会被硬生生地拆开。
慈禧太后虽然平时对同治帝的关心甚少,但是在他成家立后这件事上还是很操心的。两宫的太后慈禧和慈安把他们精心挑选的皇后人选邀约到一起,举办了一场选秀大会。
让同治帝挑选出自己心仪的女子封为皇后。
在诸多年轻漂亮、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女子中,同治帝却偏偏对温婉贤惠的阿鲁特氏一见钟情。
慈禧太后虽然对儿子选定的皇后并不满意,但是在众多大臣面前只能答应。
婚后他们相濡以沫,相处得十分融洽。
一向桀骜不驯的同治帝也非常听妻子阿鲁特氏的话,在妻子的劝导下他也不再与慈禧闹矛盾,母子关系得到缓和。
即便如此,慈禧太后依旧看她不顺眼,只因为她是慈安太后外甥女。尤其是当慈禧太后看到自己的儿子正有说有笑的跟慈安太后在一起时,她更加气愤了。
既嫉妒又担忧,嫉妒慈安太后和儿子能相处得这么融洽,担忧自己在朝中的权势会被慈安抢走。
一向把权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慈禧太后,绝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事情。便想尽各种办法,阻止同治帝专宠于孝哲毅皇后,直至阻断他们之间的往来。
无奈之下,他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同治帝原本以为只要顺从了慈禧太后的安排,忍痛与自己的皇后保持距离,就能摆脱控制。可现实却是更加变本加厉,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慈禧太后都要过问并帮他做决定。
久而久之,同治帝也不愿再做无谓的挣扎,变得非常的消极和失望。
常常与恭亲王之子爱新觉罗·载澂偷偷溜出宫,沉迷于各个花街柳巷,最后还因此染上了疾病。
染上疾病不久,同治帝身上便长出了疱疹,在太医的治疗和皇后的精心照顾下,同治帝身上的疱疹逐渐结痂,慢慢有了好转。
正当大家都为此高兴之时,慈禧太后故意找事,狠狠地训斥了孝哲毅皇后一顿,让皇后备受委屈。
皇后是一个非常懂事的人,尽管受了诸多委屈,都从不抱怨。要不是同治帝见她闷闷不乐,询问缘由,她才说出了自己在太后那儿受的委屈。
然而不巧的是,她倾诉的事被前来看望儿子的慈禧太后听到了,愤怒之下,慈禧太后重重地打了皇后,并下令要狠狠惩罚皇后。
躺在病床上的同治帝,在面对这一幕时,既悔恨又自责,悔恨的是自己没有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自责的是一直逃避,没有担当,让皇后受尽委屈。
因为在同治帝染上疾病无人愿意靠近时,皇后却不计前嫌,细心照顾他。这样的行为让躺在病床上的同治帝十分感动,很好地应征了“患难见真情”这句话。
进而在听到皇后即将被拖去重罚时,同治帝心急如焚,想要阻止慈禧太后的行为,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皇后被拖出去,重重地敲打,当躺在病床上的同治帝听到皇后的惨叫声后,被吓得一口气没上来,离世了。
不过这都是一些野史记载的:
同治帝不是死于天花,也不是花柳病,被慈禧惊吓而死,其真实性还是有待斟酌。
因为关于同治帝的死,一直都有多种说辞,史书记载同治帝染上的是天花,;然而据一些野史记载他染上的并非天花,而是花柳病;还有一些坊间流传是被慈禧太后惊吓而死。
总之,同治帝的死因至今都存在诸多争议,被视为谜一样的存在,值得我们继续关注相关历史记载,找到更有说服力死因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