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天下纷乱,时势造英雄,乱世之中各方逐鹿,最终鼎立的三个国家也创造出了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说到三国的开拓者,魏国开国皇帝曹操最值得后人称道,他出身卑微又无外力相助,却成就了大一统王朝的根基,后世加诸于他的评论不胜枚举,无论枭雄、奸雄,都难及他风采之万一。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十常侍之一,所以两者并无血缘关系,这在他功成名就后,也成为了他的人生污点,在他成为权倾朝野的曹丞相时,还有人以“宦官之后”的称呼贬低他。
但当时的曹操凭借祖父的权势,也跻身于贵族行列,他思维敏锐独到,不仅文采斐然,政治敏锐度也很高,年少时也有着一腔报国热血,此后乱世之中,他一路崛起,官渡之战,更是大败四世三公的袁本初,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三国之中最强悍的一方霸主,不可谓不英雄,他为何能够崛起称帝,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因素导致,历朝历代也不乏借鉴。
其一,十分重视粮食。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古代,战争的关键就在于粮食是否充足,运输是否及时,曹操曾经有一典故“割发代首”,讲曹操急行军,路上经过一片麦田,田中小路十分狭窄,只能容许一人一马通过,曹操下令全军不可损伤麦子,否则斩首示众,自己的马却受惊踩踏了麦地,曹操传令全军,表示自己违反军令,要当众自刎,亲信们上来夺走他的刀,曹操只好作罢,但军令难违,他割掉自己的头发代替首级,传示给士兵,此后果然军纪严明,麦子丝毫没有损伤。
但也足以表明粮食对于军队的重要性,曹操十分关心民生,大力推行屯田制度,并将之大幅度扩充为一种社会性的经济制度,在当时的社会发展而言是极其先进的,也符合国情,更为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民众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础,每次获得土地,曹操都要将农具分发下去,收获粮食的时候双方五五分成,既保证了自己的粮食充足,又为百姓提供了稳定的生活。
其二,注重人才。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曹操因为侮辱其嫂,言行无状,原本归降的张绣复又反叛,曹操慌忙撤离,大将典韦和儿子曹昂、侄子安民为他断后,被张绣杀害,曹操痛不欲生,但此后祭奠时,却只祭奠了典韦,忘记自己的儿子和侄子。
其实,这就是曹操爱惜人才的一种体现,作为曹操的一生之敌,孙权曾经对他知人善用的本领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曹操很有识人之能,他手下的谋士将领,大多都有着私人道德方面的种种问题,但是曹操不以为意,大多委以重任。
比如谋士杨修,如非卷入了继承者之争,以曹操容人之量,他应当会成长为一代名臣,如郭嘉,好酒又好风月,曹操仍旧和他推心置腹,极其看重他的才华,如败军之将张辽,曹操不计前嫌托付大军,张辽感念曹操恩德也十分尽心竭力。
正因为这样广阔的心胸,曹操才会帐下名将景从,谋臣云集,为魏国的建立创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历朝历代,无不以粮食为民生之本,人才为国家兴旺之本,围绕着两点制定国策,顺应时代发展,与民休息,从古至今,莫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