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里乾隆骂弘晓吃肉放盐,弘晓其实可以反骂回去
迪丽瓦拉
2024-11-02 13:34:39
0

原标题:《延禧攻略》里乾隆骂弘晓吃肉放盐,弘晓其实可以反骂回去

在《延禧攻略》里有这么个情节,在坤宁宫大祭的时候,魏璎珞故意用绵纸沾盐粒,擦在切肉的刀上,然后这刀就到了怡亲王弘晓的手上。弘晓不知是计,拿刀来切肉,结果被吴书来举报弘晓吃的肉里有盐,弘晓矢口否认,但由于刀上的盐已经被融到肉里,绵纸又被魏璎珞换成干净的,所以弘晓百口莫辩,被褫夺乾清门侍卫一职,交宗人府处置。

乾隆皇帝骂起弘晓来义正词严,他是这么说的:

朕早就听说,有大臣嫌恶胙肉难吃,或携带盐巴藏于袖口,或收买太监动手脚,还以为是谣传,没想到不是别人,竟然是爱新觉罗自己的子孙!弘晓,朕不是没给你机会,但你一而再再而三让朕失望!...坤宁宫朝夕祭祀,分派胙肉,这是先祖的福荫,神灵的庇护!可是以怡亲王为首,原本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已变成倚赖先辈功勋,到处遛鸟逗狗,不务正业的蛀虫!别说上阵杀敌,连吃胙肉都视同苦差!朕警告你们,大清先祖创业不易,朕绝不容许大好的江山,就这么毁在一群贪图享乐、不敬先祖的败家子手上!

从这段骂辞里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胙肉难吃,以至于大臣们需要随身携带盐巴或者干脆收买太监对肉做手脚才能吃得下。这种偷偷摸摸的事情连皇帝都知道,可见这胙肉的味道实在是不怎么好。那么胙肉是什么肉呢?就是猪肉,而且是用白水煮肉,这个肉不能加任何调料。分到瘦肉还好说,如果是肥肉,那真是非常考验人的。在清朝,很多活动都能吃到胙肉,比如皇帝的生日,皇帝大婚,皇帝到天坛祭天还有新年朝贺等。

胙肉怎么做

这么“难吃”的肉是怎么做的呢?首先选两头黑色无杂毛无疾病的活公猪,杀猪的过程要在神位前进行,用热酒灌猪的两耳,如果猪耳晃动,被烫得嗷嗷叫,便认为是被受祭之神接受,众人欢喜叩头,这就叫作“领牲”,就是神灵领受、知道了。同时,祝祷,奏乐。然后将活猪放在包锡的大案子上,宰杀,接血,去皮,节解,与燎去毛后的头、蹄、尾,同煮在大锅里。猪内脏也是有用处的,将猪内脏取出,置于院中的神杆索伦杆上,供奉满族的神鸟乌鸦。索伦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煮熟的猪肉,切成方块,这就是“胙肉”。

清代祭祀的场所大多在坤宁宫,也就是皇后的正宫住所。满族入关前,皇后的寝宫是皇室进行萨满教祭神的场所。入关后,这个习俗保留。不过雍正皇帝以后,皇帝移居养心殿,皇后大多住在东西六宫,坤宁宫只是名义上的皇后住所,实际上是祭祀场所。坤宁宫每天都有“朝祭”。据《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坤宁宫每天朝祭用猪两头,年祭一次用猪39头,一年大约共用猪1000多头,每头猪银11两,合计15000多两。

胙肉怎么吃

吃胙肉的时候,皇帝坐在坤宁宫内南炕上,皇子和王公大臣们分坐在炕前小矮桌旁。诸大臣穿蟒袍补服,西向神幄,行一叩首礼,再向皇帝,行一叩首礼。而后,皇帝在南炕升座,大家坐在炕上,太监们捧着前肘、后肘等肉,分盛各盘,呈送上来。皇上自用御刀割肉,诸臣也自割肉。吃完后,皇帝赐茶,大臣们再像餐前准备那样行两个叩首礼,整套仪式完毕。前面说到,水煮白肉没有放调料,本身就不好吃,若是分到面前的是一盘肥肉,那真是非常考验人了。

有道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一般的做法是用裁成小方块的高丽纸,放在酱油中浸泡,充分吸足酱油汁,再取出晾干,做成酱油纸。待吃肉时,将酱油纸偷偷带入,吃肉前取出擦拭刀子,将酱油的咸味沾在刀上,或是将酱油纸放在碗中,浇上热肉汤,将切好的肉片蘸着酱油汤食用。还有人直接贿赂太监,让其在分肉的时候做些手脚。如果某人恰好两样都不会,可那些不懂此道者便受了大罪,吃着难以下咽的肥膘,还要一个劲地谢主隆恩。《延禧攻略》里面提到的盐巴也是一种取巧的方法。

这样看起来弘晓是该骂,毕竟撞到枪口上了。但问题是,这么难吃的肉,乾隆是怎么吃下去的。难道是像电视剧里描述的那样“生吃”?显然不是。我们常说“上行下效”,“下面既然敢这么做,那么皇帝本人估计也有问题,翻开历史,事实确实如此。皇帝和大臣吃肉的区别是皇帝吃胙肉有配菜!肉没味道不要紧,菜有味道啊。

《宫中乾隆元年至三年节次照常膳底档》曾记载乾隆继位那年的腊月初八,乾隆同王公大臣们在坤宁宫祭祀,并进胙肉的环节:

用金锭膳桌,摆祭神肉一品,杂碎一品(大银盘),祭神肉片一品(银碗),肉丝汤一品(二号黄碗),银葵花盒小菜一品,小菜三品(银碟),粥菜四品(黄钟),金匙、箸、刀子、安空大银盘一件,摆毕,呈进。

看见没,除了胙肉,还有有肉汤,还有菜。这才是乾隆皇帝能吃胙肉的真相。所以,真实的情况下,乾隆根本不敢这么骂,而弘晓如果豁出这条命,完全可以骂回去。真实的乾隆皇帝,其实是非常体恤下属的,大臣们搞这些小动作他根本不怎么管,除非真的有人像魏璎珞那样,把事情捅到台面上,让皇帝下不来台,不得已发些狠话。

在清朝后期,吃胙肉的习俗大大改观,大臣吃胙肉的时候,肉是直接切好端上来,还会发一碟细盐,服务周到,避免尴尬。《曾文正公大事记》记载了一次曾国藩进宫吃胙肉的经历。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初一日,寅正(四时)一刻入朝,卯正(六时)二刻传入乾清宫等候,三刻到坤宁宫。此时皇帝已坐在西南隅炕上,背靠南窗,北向而坐。各王大臣依次面向西墙神幔而坐。南为上,第一排南首为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訢。曾国藩坐第五排的南面第一位。

初进小菜、酱瓜之类一碟,次进白肉一大银碟,次进肉丝泡饭一碗,次进酒一杯,次进奶茶一杯。吃了两刻钟后告退。

可见此时大臣们吃胙肉的待遇和之前乾隆皇帝的待遇也差不多了,可惜弘晓没有生在好时候。

吃胙肉的待遇可不是人人都有,如果是在坤宁宫吃,只有王爷、贝勒等及一品大臣,才有资格列名被请。一旦到坤宁宫去吃过一次肉,那就是极大的荣耀。据说有人死后,出殡时打着个“坤宁宫吃肉”的幡,为让世人知道死者生前的地位和荣耀。

后记

吃胙肉(白煮肉)的习俗,在一般的满族人家里也存在。一般在炕上设筵,摆着盐、酱、蒜、韭等佐料,白肉切片,放在盘里,一道一道地进,客人以多食为吉,还可带走。这种习俗也影响了北京的汉人,民间时兴的烧燎白煮席等都与吃白煮肉相关。北京和顺居(砂锅居)就是以经营白煮肉而闻名的。它制作白煮肉的技法得到过礼亲王府的祭肉厨师恩禧的指点,成为它的绝活。“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成为老北京的著名歇后语。最后问一句,胙肉,您吃过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1931年,日本发动了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由蒋介...
原创 有... 好的,我已根据您的要求对文章进行了改写,保持了原意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以下是修改后的版本: ---...
原创 曹...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曹叡在临终时没有亲生子嗣,于是立下了年仅八岁的养子齐王曹芳为皇...
原创 清... 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指在清朝开国过程中立下显赫战功,并被授予世袭罔替亲王或郡王爵位的八位皇室宗亲...
原创 醇... 我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皇阿玛因病驾崩了。他的一生不易,继位时,大清江山已经风雨飘摇,虽然还能勉力支撑,...
原创 周... 对于熟悉汉末三国历史的朋友们来说,周瑜这一人物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东吴“四大都督”之首,是连曹操都极为...
《汴京听风录》:以文学想象打开... 作家南飞雁日前出版了新作《汴京听风录》,并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首发式。 《汴京听风录》围绕澶渊之盟后的...
原创 美... 众所周知,毛主席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可谓针锋相对,双方都希望能将对方一举打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某...
原创 史... 越举之事历来为众人所不齿,然而历史上类似的事件却屡见不鲜。就在唐代,唐高宗宠爱武则天,唐玄宗钟情于杨...
原创 1... 好的,我会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细节,并尽量控制字数变化不大,给你改写如下: --- 1918...
在“地质博物馆”里智能掘进 二衬台车在开展定位工作。   刘 瑜摄 操作员在指挥隧道内作业。   刘 瑜摄 工人在进行爆破钻...
原创 李... 1989 年,恢复自由的张学良第一时间找到历史学家唐德刚,指着《李宗仁回忆录》连声感慨:“写得好!你...
原创 历... 改写后的文章: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其雄伟的工程著称,世界各地都对中国的“建筑狂魔”赞叹不已。从现代的...
潜伏在台最长间谍李志豪,199... 上世纪 80 年代,香港还是一片充满机遇与未知的土地。彼时,广州军区游泳运动员李志豪怀揣着 “出去闯...
汉中发现确认旧石器遗址38处 本报讯 (记者 赵茁轶)6月29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陕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旧石器专项调查队多次奔...
原创 如...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突发重病,不幸逝世。这一事件,成为历史的转折点,...
原创 一... 历史缝隙中的微观叙事 在杜牧 "一骑红尘妃子笑" 的千年喟叹里,马伯庸将笔触探入历史褶皱,以七品小...
原创 唐...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高丽屡次侵扰新罗边境,唐太宗李世民为调解两国冲突,派遣使者奔走于高丽与新...
原创 为... 在古代,青楼文化深受人们关注,大家习惯性地把这种现象称为“逛花园”。在这里,男性能享受多种美好与刺激...
原创 忽... 很多人对元朝并不抱有好感,原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但如果我们仔细回顾历史,会发现如果没有元朝,中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