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宣誓的场景。英雄因志同道合结为兄弟,结下深厚的义气。但这些誓言和承诺在实践中落实的并不多见,很多人未能像梁山水泊中的宋江、李逵那样“同归于尽”。其原因,除了忠诚和承诺之外,还涉及个人的自私和名誉问题。
宣誓的程序通常包括上香、祭天地祖、杀鸡饮血、宣誓等。这套程序在历史上三国、隋、唐、宋等时期曾多次出现,形成了传统。然而,真正履行宣誓承诺的人却寥寥无几。宋江、李逵等几位生活在梁山水泊的人,在宣誓时发誓“同甘共苦”,并在随后的情况下“同归于尽”,成为一代代传下来的传奇。
宋江中毒之前,决定拖着李逵一起去死。这个决定看似是基于宣誓时的承诺,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基于宋江个人的私心。宋江相信自己一生都是清白的,不想死后被诬陷为叛徒。他在信中邀请李逵“与他商议大事”。其实他是想借此机会,保证李逵不会因为他而陷入再次叛乱的困境。
这种自私就体现在宋江的忧虑之中。他担心自己死后,他的兄弟们会再次背上叛逆之名,给家人带来麻烦,也败坏他的后世声誉。尤其是对于李逵这个勇猛无情的人,宋江更担心梁山解散后,他会再次以自己的名义造反。这是因为李逵向来是那种不计后果、愿意为兄弟牺牲的人。而且李逵单身,没有家人,仍然保持着英雄无畏的态度,这让他更容易受到忠实追随者的欢迎。
李逵是多次救宋江于死地的人,却在宋江赐下的一杯毒酒中被判了死刑。这个情节表现了宋江对李逵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在自私与名誉之间的权衡。为了确保李逵不再陷入叛逆的陷阱,他最终选择以死来解救李逵。
总体而言,宋江与李逵的结盟并非纯粹出于忠诚和兄弟之爱。在这段宣誓关系中,自私和个人名誉成为决定结果的关键因素。这样的情节设计不仅让人深入思考正义与自私的斗争,也展现了极端情境下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