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造大唐盛世,做出巨大文化贡献的三位帝王。
唐太宗重教育开科举。
唐太宗好读书,通史学,是书法家诗人,重视教育,尊重贤才。在做秦王时,曾建文学馆,在关中关东招揽有学识的人才,组成文学馆十八学士,研读史书文学,成为政策咨询机构,为其征战杀伐出谋划策,对帝王统治做出贡献。
唐太宗按照才行兼备的标准选用官员,在贞观元年,即开科举,以科举制度逐步冲破传统的贵族政治格局,为天下才士开辟入仕的途径。
常举的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其中以明经与进士两科为主,明经科主要考帖经、经义及时务策,进士科主要考时务策、经义。
唐太宗重视学校的建设,设立国子监作为全国最高学府,下设六种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招收各品级官员的子弟入学,设立弘文馆、崇文馆,专门招收皇亲国戚高级官僚子弟入学,地方则设立州县官办学校。
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作为必读教科书,成绩优良者,送往吏部参加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文化发展。
武则天改革完善科举制度,选用庶族人才。
武则天机智果敢,精通文史,是书法家和诗人。知人善任,武则天从左、右史和著作郎中,物色了一批才学俱佳的文人学士。他们被特许从玄武门出入禁中,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名义上是修撰著作,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智囊班子,武则天密令他们参决朝政,以分宰相之权。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她亲自策问举人,开创了殿试的先例,开设武举和女科,实行糊名方式,保证科举的客观公正,使更多的寒族参与政治。
一批进士出身的举人成为宰相,著名宰相张柬之、姚崇宋璟之都是进士出身。造就了一批的高素质的儒家思想武装的政治人才和队伍,打击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把政权向一般庶人开放。
唐玄宗重视图书建设。
唐玄宗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擅长书法,多才多艺,被称为梨园戏剧的鼻祖,将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扩大科举考试录用数量,励精图治,用人所长。
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另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为皇帝的心腹往往能升任宰相。
唐玄宗命大收群书以广儒术,设立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专供藏书、校书,藏书总数达3060部,51852卷,另有道经、佛经2500余部。长安、洛阳各藏有四部书,所藏达7万卷。
唐朝统治者源自于北朝鲜卑族胡汉互化的血统,对汉文化崇敬和尊重,对其他民族文化和思想持开放包容态度,有天然的亲和力,与来自西域、西亚、中亚、中东、东欧地区的外国混融互化,在大统一的格局下,实现了儒家文化、汉文化的大发展,吸收了来自西方及世界各地的文化与思想。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大帝王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宽大胸怀,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复兴,使大唐王朝在经史、诗赋、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塑、戏剧等经历了百年的积累和大发展,到开元时期呈现了盛唐气象,涌现了一大批的文学家、艺术家,群星灿烂,照耀千古。
图源网络,侵删。